日前,有博主對 iPhone 15 Pro 進行了耐用性測試,根據其所聲稱的結果來看,換用了钛合金中框的 iPhone 15 Pro 在耐用性方面似乎不如前代。對此有觀點認爲,iPhone 15 系列的 Pro 版機型由于換用了中框材質,并且在結構方面有所調整,因此在面臨摔落可能會導緻沖擊擴散到前後背闆玻璃,使得其更容易震碎。
此外有博主在經過對 iPhone 15 Pro 的中框進行防刮測試後,認爲其所使用的钛合金中框更輕、更光滑,但可能也更容易被劃傷。
iPhone 15 Pro 的中框結構和設計略有調整,但變化并不大
在上述博主的測試中主要進行了跌落測試,他模拟了 14 次由低到高的跌落過程,最終 iPhone 15 Pro 出現了較爲嚴重的損壞,但作爲對比的 iPhone 14 Pro 則僅有少量損壞,因此得出了 iPhone 15 Pro 耐用性不如前代的結論。
對于這一測試結果有觀點認爲,iPhone 15 Pro 由于換用了钛合金中框、并采用了較前代機型略微圓潤的弧形過度中框設計,因此沖擊力可能被擴散到前後玻璃中,進而導緻造成了較大的損壞,而 iPhone 14 Pro 的不鏽鋼中框由于材料特性,在而許多情況下可以充當減震器,在應變的情況下發生彎曲、從而減少沖擊。
簡單粗暴的跌落并不能稱之爲測試,标準化和全面性才是得到科學數據的關鍵
從公正的角度來說,這位博主的測試明顯缺乏标準化的流程,例如并未說明跌落的高度分布,同時由于測試樣本數量極少 ( 僅一台 ) ,所以也存在極大的偶然性。因此最終結果和結論在科學性和嚴謹性上都有所欠缺的情況下,參考價值也極爲有限。
手機廠商在進行跌落測試前,甚至會在軟件上先進行模拟跌落測試
其實對于手機廠商而言,跌落測試是非常嚴謹和苛刻的測試,通常會進行大量的循環測試,采用包括定向跌落、自由跌落、重複跌落、滾筒跌落、微跌落等多種方式和不同的跌落高度,對手機的每個面和每個角度來進行測試。除了每進行一定數量的測試循環,對外觀、功能,以及結構進行檢測之外,在完成測試後,還會對手機進行拆解,對結構、功能再次進行測試。
隻有在經曆了如此嚴苛的測試後,手機才符合出廠檢驗标準。将這兩種測試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上述博主的測試顯然就有些片面、且不夠嚴謹了。
華爲 Mate60 系列玄武架構提升了手機的耐用性
事實上,各大手機廠商對于新材料、新工藝的探索和應用,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例如在機身背殼材質上,智能手機這些年來就經曆了從工程塑料到鋁合金,再到不鏽鋼、玻璃等材質的演進過程。而不斷換用新材質的主要目的,則是爲了提升結構強度和手感等方面服務。例如華爲在 Mate60 系列上所采用的玄武架構,就是通過應用第二代昆侖玻璃、背闆及中框一體化設計、金屬 + 錦纖拼接工藝等組合,爲用戶帶來更堅固耐用的手機。
而對于蘋果來說,之所以會在 iPhone15 系列的 Pro 版機型上換用钛合金中框,除了其擁有更高的強度外,顯然還有钛合金較不鏽鋼材料更輕的因素,而這一點可以從 iPhone 15 Pro 較前代輕了至少 18 克就能證明。同時相對 " 亮晶晶 " 的不鏽鋼中框,經過陽極氧化處理的钛合金中框在視覺上也相對更加柔和,再配合圓潤化的微調,無論視覺、還是手感都有所提升。
早前曾有傳言稱,蘋果方面在 iPhone 15 系列的 Pro 版機型上或将沿用鏡面工藝的中框處理,但出于防止刮花、上色等方面的因素,最終還是選擇了現在的方案。
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4 Pro Max 的不鏽鋼中框雖然強度高,但重量相對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新材料在手機上的應用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各有利弊,而廠商之所以會選擇新的材料,勢必也是經過權衡利弊的結果。例如采用不鏽鋼中框對于手機的質感和防護性可能更好,但會帶來機身重量增加的弊端;玻璃作爲目前機身的主要材質,雖然可以帶來更好的美感,相對也會帶來防護性能下降等問題。所以用戶最終在市場上看到的産品,其實就已經是最優化的結果。
作爲目前消費電子廠商中的 " 燈塔 ",蘋果對手機新材料和工藝的應用,也已經影響到了諸多其他廠商,例如早年期爲了提升屏幕及背闆的耐用性,他們應用的康甯大猩猩玻璃很快就吸引了一衆安卓陣營廠商跟進。如今包括肖特等特種玻璃廠商的産品也幾乎成爲了手機的标準配置,而諸如大猩猩玻璃、巨犀玻璃、泰坦玻璃等配件在提高屏幕防刮、耐磨特性的同時,同樣也成爲了促使消費者選購産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米 MIX Fold 3 上的龍鱗纖維後續或将在其他機型上應用
日前有消息稱,小米 14 系列新機或将會在中框、背闆上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因此有觀點認爲,其可能會用上陶瓷背蓋和钛合金中框。事實上,陶瓷材質雖然具備手感溫潤、較玻璃有着更防刮耐磨的特性,但重量和成本也成爲了阻礙其普及的難點,可如果配合钛合金中框,那麽在既能維持強度、又能減重的情況下,這樣的組合還是很有希望出現。此外,在小米 MIX Fold 3 上應用的龍鱗纖維,也被認爲極有可能會出現在小米 14 系列機型上,但其編織紋理和染色工藝難度大的問題可能成爲大規模應用的障礙。
然而在手機廠商不斷嘗試新材料、新工藝的情況下,仍有不少用戶依舊延續了使用貼膜和保護殼的使用方式。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是部分用戶希望盡量延長手機的使用壽命,所以慣性地沿用貼膜和帶殼使用的方式。另一方面即使是最嚴格的品控策略,顯然都無法保障 100% 不出現問題,畢竟實驗室的各種測試數據與用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環境雖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可能就是全部。
所以針對這部分用戶的需求,許多廠商也推出了類似 "Care+"、"AppleCare" 這樣的服務,能夠确保即是裸機使用也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因此對于消費者來說,想要得到更好的使用體驗,在購買手機時多付出一些成本或許也是值得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