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9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 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和環比均下降 0.5%,前 11 月同比上漲 0.3%。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 3.0%、環比下降 0.3%,前 11 月同比下降 3.1%。
CPI、PPI 在低位反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雖然有季節性、地域政治事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帶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波動、經濟的不斷确定性增強,但是,這一切都是價格低迷的外因,而不是内因。外因需要通過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内因很确定、很穩定,外因對價格變動的影響就會小很多。恰恰是,在現階段,内因也處于不太穩定、不太明朗、不太積極的狀态,從而導緻外因對價格的影響也在加劇,從而帶來 CPI、PPI 的持續走低。
造成 CPI、PPI 連續走低的内在因素,則主要表現還是市場需求不足,需求對企業、對投資者的影響力不強,而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消費者的信心不足、預期不強。且這裏所說的消費者,不僅包括生活資料的消費者,也包括生産資料的消費者,特别是爲市場直接服務的中小微企業,都處于信心不足、預期不強的狀态。消費者信心不足、預期不強,對市場、對需求、對生産、對投資的影響也就會很大,繼而對就業帶來沖擊和影響。就業不充分,收入預期不明确,無疑又會對消費帶來不利影響,繼而造成市場需求更弱。
這也意味着,要想讓 CPI、PPI 步入正常軌道,走出低迷狀态,增強消費信心、提升居民預期,仍是經濟工作最爲重要而緊迫的工作。沒有信心的增強和預期的恢複,要想讓市場活躍、價格進入穩定狀态,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難度是相當大的,困難也是相當多的,甚至會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提振消費信心、增強居民預期,也決不是能夠依靠發放消費券、旅遊券、推動汽車和家電下鄉等就能解決問題的,這樣的手段,都是治标,不能治本。就算能夠暫時拉動消費,也不具有可持續性,且會造成消費市場的非常規性波動,會讓消費者更加不願意消費,更加沒有消費信心。
消費,必須是發自内心的,是 " 我 " 消費,不是 " 他 " 消費,是 " 我 " 要消費,而不是 " 他 " 讓我消費。而發放消費券等手段,是 " 他 " 消費,是 " 他 " 要求我消費,而不是 " 我 " 心甘情願的消費、自覺自願的消費。自然,這樣的消費,不僅脆弱,而且毫無可持續性。譬如住房消費,從上到下,爲了房企的安全,都在出台各種刺激住房消費的政策,可是,爲什麽廣大居民仍然持币不動呢?道理很簡單,沒有形成 " 我 " 想消費的動力,也沒有把 " 我 " 的消費熱情激發出來。那麽,如何才能把廣大居民購房的熱情釋放出來呢?當然是降價售房,讓廣大居民能夠從實實在在的 " 省錢 " 中增強消費信心。那麽,各級政府看到問題的本質了嗎?還要阻止開發商降價嗎?
除住房消費外,其他方面的消費同樣如此,需要與居民的消費選擇緊密結合起來,讓廣大居民願意去消費。那麽,消費的選擇點在哪裏呢?日常生活消費品的選擇并沒有多少空間,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基本保持平穩狀态,并沒有出現明顯下降現象。出現問題的,是前些年很是興旺的裝滿材料消費、家用電器消費等。可是,房地産市場的低迷,開發商死杠房價的格局,地方政府隻會發放消費券的僵化思維,導緻消費可提升的空間被大大壓縮。同時,不關心制造業、不關心中小微企業的後果,也越來越嚴重。但凡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比較重視的地區,發展的态勢都是比較好的。
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消費需求嚴重不足,這是非常矛盾的。原因則很簡單,就是消費信心不足、預期不強,其背後則是就業不充分,收入預期不确定。生産與消費之間,确實陷入了惡性循環,必須調整思路,而抓手,就是房地産。那麽,房地産市場如何恢複呢?方法很簡單,就是犧牲房企的眼前利益和個體利益,換來經濟發展的全局利益與長遠利益是關鍵。
也許有人會說,降價售房會不會帶來金融和房地産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我們要說的是,繼續死杠房價,才會形成系統性風險。降價售房,會讓開發商盈利能力下降,甚至虧損加大,但比起資金周轉不靈、現金流歸零,降價售房有百利而無一害。由此帶來的裝滿材料和家用電器消費市場快速恢複,一定會形成良好的連鎖反應,從而大大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并帶動企業和投資者信心恢複、預期增強。實踐也已經證明,單靠政策已經叫不醒裝睡的購房者,唯有降價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