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782 篇原創文章,作者:小院之觀。
全文共 7020 字,配圖 7 幅,閱讀需要 16 分鍾,2022 年 3 月 21 日首發,2024 年 3 月 16 日重發。
本章節節選自《南明那些事》,作者授權發表,歡迎共同研讨。
PS: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删。隻作示意,并非準确的配圖,如有貨不對闆請諒解。
---------------------------------------------------------
(南明那段日子之三十二)
上百萬明軍,對陣清軍時不堪一擊,而他們投降成爲清軍後,又戰鬥力爆表,可以回過頭碾壓原先的同僚,這個現象同樣很奇怪,是什麽原因導緻呢?
除了軍事制度的原因,這牽扯到明清的财政問題。
明末的明軍之所以軍紀渙散,爲害地方,重要原因是沒錢。
在嘉靖時期,明朝财政已捉襟見肘,要不是張居正改革爆了一波經濟,萬曆三大征都沒錢打,大明能撐到什麽時候都是個問題。
就這樣,到了崇祯照樣窮得跟個鬼,迫不得已像叫花子一樣向大臣們衆籌。
這歸因于明朝的制度,老朱定下的制度到了明末已經腐朽,失去了生命力。但崇祯沒辦法,老祖宗發下來的牌,他隻能給什麽牌打什麽牌。他之前的明朝皇帝們也都是如此,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洗牌重來。
清朝不一樣,它上來就把牌給洗了,重新發牌,這是明朝皇帝無法做到的。階層洗牌通常意味着朝代更替,清朝有這個條件——明朝是殘局,清朝是開局。
洗牌的結果是稅能收上來了,清朝不給窮人面子,也不給官僚地主面子,收稅就是收稅,不管窮人富人。
圖一:表現八旗軍的美術作品
前面提到過,弘光政權的财政收入,大緻在每年六百萬兩白銀左右。
這甚至超過了崇祯,看上去還不錯。
然而對比順治,弘光就是個弟弟。
順治初期清朝的财政收入就超過了 1400 萬兩。
再回過頭去看弘光,他控制着南直隸、浙江、廣東等全國富庶之地,區别可就大了,因爲弘光的牌面還是崇祯的遺産,能收上來這麽多錢已經算是不錯。
不得不佩服清朝搞錢的本事,這就是洗牌的好處。
即便如此,錢還是不夠用。
" 順治初年,除明季三饷,兩浙、八閩、楚、蜀、兩粵猶須征伐,用兵之銀歲千三百萬。"
——軍費就要 1300 萬兩,再加上其他開支,順治還得倒貼将近 90 萬兩老本才能抹平赤字。
這時候皇太極時期五入長城的收獲就派上用場了,多爾衮下令把以前的存貨源源不斷從盛京運往北京,就這還不夠,又問朝鮮 " 借 " 了點大米才把财政赤字抹平。
随着用兵的持久與深入,軍費還在不斷增加:十三年增加到兩千萬,十六年增加到兩千四百萬。
這時清朝已經一口氣緩了過來,順治十六年的歲入已經達到了 2566.42 萬兩,雖說總賬還是有不少虧空,但十幾年的征伐下來,局面趨于穩定,在控制區通過嚴厲的稅賦征管政策使财政情況在逐年好轉。
清朝最大的支出是軍費,明朝也是如此。
崇祯哪裏來錢付什麽軍費,總之先欠着,實在欠的太多了,就東挪西湊先補上幾個月的軍饷。
也别都怪崇祯,這是他祖宗留下的債,有些饷從萬曆中期就開始拖欠,熬死了一代人還沒結清。崇祯剛即位時,陝西的兵饷就已經拖欠了 30 個月,估計他看到賬目也是一臉懵的。
到了弘光朝,朱由菘賬面上依然有近百萬大軍,這裏面有多少是實數,多少是虛數,就是一筆爛賬,誰也沒法統計。
順治初期,把所有兵力加進去,清軍滿打滿算不超過三四十萬人,他的軍費就要 1300 萬兩。弘光的兵力至少是這個數字一倍,那得要多少軍費?
但沒辦法,至少各路總兵報上來這個數,當初是經過朝廷核準的,這是個經過雙方妥協的數字,核準了你就得開饷,不然軍隊就得嘩變。
弘光哪怕把自己褲子都當了,都付不起這個軍費,何況這位還是個享受第一的主,怎麽舍得當褲子。
老辦法,開不起就先付一部分,其他打個白條先欠着。
圖二 明軍劇照
本來明末軍隊的性質就相當于雇傭兵,當兵吃糧拿饷,天經地義。雇傭兵拿一天錢打一天仗,明朝皇帝們厚着臉皮欠着錢,還要大家幹提腦袋賣命的事,這仗還怎麽打下去?
" 皇帝不差餓兵 ",就算不是雇傭兵,也沒幾個人肯餓着肚子給皇帝賣命。
皇帝不給解決,當兵的不會都等着活活餓死,不打仗的時候,他們會四處搶掠地方。等打起仗來,臨陣倒戈就天經地義——别怪哥們不仗義,跟着你打仗不光沒銀子還有餓死的風險,現在對面确實給糧給錢,有吃有喝——前東家不履行義務,還不許咱換個東家?
其實這個道理放到崇祯年間也是一樣的,官軍被拖欠了幾年的軍饷,該有的戰鬥力早給拖沒了,一投降闖軍,吃飽喝足了,戰鬥力立馬又回來了。
同理,投降了清軍,軍饷有保證,砍一個人還能拿到一份賞金,雇傭軍們就又跟打了雞血一樣嗷嗷叫起來。
所以,刺激降兵們煥發戰鬥力的不是那身制服,而是制服背後的真金白銀。
講到這裏,又随之帶來新的問題,從降清到反清,人還是這些人,爲什麽在清朝那邊,這些降将戰鬥力爆棚,碾壓原來的同僚。等他們反正後,戰鬥力又恢複到原來的水準,再也無力和清軍抗衡。
原因自然也有很多,比如戰略戰術的失誤,比如統治層的政治上的差距,但抛開這些因素,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後金軍到清軍保持的一貫強勢,也是一大原因。
雖說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但軍事也是政治強勢的基礎。沒有軍事實力的保證,政治也是談不上的,并且這與經濟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 落後就要挨打 " 隻是個僞命題,落後未必會挨打,先進未必不會挨打,蒙古、金、後金,乃至匈奴肆虐歐洲,蠻族入侵羅馬,都是落後征服先進的例子。
裝備是軍隊戰鬥力的基礎,在明清交替之際,清軍實際上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
早在皇太極時代,清朝就吸收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朝叛将帶來的技術和人員,擁有了自造紅衣大炮的能力,後金也組建起了自己的重炮部隊——烏真超哈,佟養性擔任烏真超哈固山額真,也就是漢軍都統。
在入關前,清軍已擁有紅衣大炮不下百門,這些火炮,在之後的戰争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比如決定大順和清朝的國運之戰——潼關之戰裏。多铎早就抵達潼關城下,卻固守不戰,始終沒有進攻,正是等待紅衣大炮運到。炮火之下,堅城也無法抵擋,大順軍最終失敗,棄守潼關,就此再也無力反擊。
伴随着清朝的統一戰争,紅衣大炮都是戰略武器級别。
圖三:後金到清前期擁有的紅衣大炮
除了大炮,再看看火槍。
火槍上,從後金到清初,确實與明朝有差距,但清朝同樣在不斷進步。
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軍火槍還比較匮乏,努爾哈赤首先在精銳的巴牙喇裏提高了火槍的數量,每 100 人的巴牙喇,配備了 43 支火槍。
到了皇太極征服朝鮮後,八旗軍又擁有了朝鮮火铳手助陣。
" 朝鮮之兵,雖無馬上之能,然不違法度,長于步戰鳥槍,以攻取城池大爲有用 "。
實際上,從後金到清朝前中期,裝備始終在進步。入關後,火槍逐漸與弓矢、火炮一起成爲清軍裝備裏的三大武器,鳥铳也成爲了清軍的常用火器。到康熙年間,清軍已經在漢八旗軍裏建立了成建制的火槍部隊,稱爲火器營。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裏就說:
我朝武備整齊,弓矢槍炮最爲軍營利器,法制精良,百世不易。
并且,清軍把火槍進一步更新換代。逐漸淘汰了在明軍裏最多的三眼铳等火門槍,換裝了鳥铳這樣的火繩槍。
在武器上,入關後的清軍已經不弱于任何一個對手。
圖四:中期清軍作戰畫作
戰術意志
如果說八旗軍是一支意志堅定,紀律嚴明的軍隊,許多人可能會嗤之以鼻,但在戰場上的表現确實如此。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
在戰場上,八旗軍進退有度,調度有方,各部分有明确的職責和任務。比如八旗兵的主力重甲步兵擔任的是前鋒," 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铠執利刃者,令爲前鋒。" 輕甲的射手則隐蔽在後," 披短甲善射者,自後沖擊 "。八旗的精銳巴牙喇則擔當的是戰場督戰隊和預備隊的任務," 精兵(巴牙喇)立于别地觀望,勿令下馬,勢有不及處,即接應之 "。
八旗軍在行軍中的表現是 " 若地廣,則八固山并列,隊伍整齊,中有節次。地狹,則八固山合一路而行,節次不亂。軍士禁喧嘩,行伍禁紛雜 "。
圖五:八旗軍甲胄
軍紀更體現在八旗軍的速度上。
" 兵貴神速 ",入關後,清軍取得的重大戰果,無一不體現其速度優勢。
在山海關擊敗大順軍後,多爾衮随即派出八旗軍和關甯軍,銜尾追擊,緊追不舍,在慶都、真定又連續擊敗大順軍,幾個月内,就把占據北方大片土地的大順趕回了陝西。
速度優勢,是能發動突襲戰的前提,清軍利用速度優勢發動的幾次突襲,奠定了天下局勢。
九江之役,就是一場經典的奇襲戰,大順軍被阿濟格攆得損兵折将,人困馬乏。跑到九江,以爲終于暫時擺脫了阿濟格,可以暫作休整。清軍卻不會給李自成這個機會,當晚阿濟格就帶兵殺到。大順軍毫無準備,迅速崩潰,連李自成的禦營都被擊破,大順軍頭号悍将劉宗敏、軍師宋獻策,還有李自成衆多眷屬都被抓獲,直接導緻李自成很快在九宮山身亡。
擊敗張獻忠大西軍的決定性一戰——鳳凰山戰役,更是奇襲的代表性作品。滿洲第一勇士鳌拜率領清軍前鋒,人不卸甲馬不解鞍," 銜枚疾驅,一晝夜行三百裏 ",沒有同清軍交過手,根本無法理解這種速度。
1646 年的平定廣東之戰,是體現清軍速度優勢的巅峰戰役。在李成棟和佟養甲指揮下,僅僅憑借萬人左右的兵力,利用紹武帝和永曆帝在三水互相交戰,廣東兵力空虛的機會,閃電般直取廣州,滅亡邵武政權,兩個多月就平定了廣東。
這是一場經典的閃電戰,雖然李成棟部下大部分是漢軍,但被納入清軍軍事體系後,在八旗官員佟養甲等節制下,一樣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強力的将領
提到清軍的強勢,不得不提到八旗的領導層。
曆史上,北方民族進入中原争霸的事情并不少,從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到契丹、女真、蒙古,許多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當起了皇帝。
不過他們的共同點是,出道即巅峰,也就是開國君主那一代人最強,以後逐代遞減,并且多數是斷崖式下跌,同時,往往由于内亂導緻戰鬥力大減,再也無力進取甚至自相殘殺自取滅亡,這幾乎成了一條規律。
到了清朝,這條規律失效了。
努爾哈赤強,他的兒子們也都很強,這也就算了,可是,連孫子輩也都這麽強,這并不多見。
尼堪、嶽托、鳌拜、勒克德渾、博洛、嶽樂、費揚古,清軍第三代将領夠資格領兵成爲統帥的,一隻手就數不過來,更别說那些能征善戰又爵位稍低的。
要知道,從努爾哈赤 25 歲起兵到順治七年(1650 年)八旗第三代将領勒克德渾攻克廣西,已經過去了整整 67 年。
圖六:清軍劇照
還有一條,八旗沒發生内亂。
曆代北方民族建立的帝國,遼、金、元都曾經内亂不止。
清朝也有過内亂的苗頭,也是開國雄主死後,兒子們爲争位而争鬥,但卻并沒有發展到刀兵相見的地步,爲了共同的利益,内亂之火被扼殺在搖籃裏。
這可能是清朝最危險的一個階段,如果内亂真的發生了,那它很可能像遼、金等一樣,沒有足夠的精力再用于完成統一。
代代出名将,又沒有内亂危險,在統帥層面保證了軍隊的穩定和戰力。
再看清朝入關後的對手們
大順軍脫胎自農民軍,雖然李自成稱帝,也并沒有擺脫農民軍的本質。他們并沒有明确的施政綱領,也沒有明确的戰略目标,反應到軍事上,就是瞎打,打到哪算哪。打得過就打一打,打不過就退一退,在本質上脫離不了流動作戰的習慣。
農民軍的特性又決定了大順軍不注重武器的發展,多使用繳獲的明軍火器,沒有專門的火器部隊,更沒有相關的技術人才,被清軍的火器轟得七零八落,一路潰敗。
南明各個政權也是如此,在裝備上,他們當時或許并不弱于清軍,但在軍紀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八旗軍入關之初,隻有十來萬兵力,而明朝這時在全國還有高達百萬的兵力。
但是這些兵,大部分是已淪爲軍閥的各地總兵們擴充勢力而招募,既無戰鬥力,更沒有軍紀可言,與一群土匪也差不了多少。
有人會說南明的内鬥。
内鬥是事實,但在具體作戰中,許多南明将領面對清軍,手下的兵力并不少,同樣一觸即潰,要麽逃跑要麽投降。
比如左良玉之子左夢庚投降時,手裏還有二十多萬軍隊。多铎東下時,江北四鎮剩餘的兵力加起來也還有 20 多萬之多,卻沒有一點點戰鬥力。
而投降的這些明軍,經過清朝的沙汰和整編,成了綠營軍隊,卻又表現出了不輸于八旗軍的戰鬥力,這同樣是軍紀導緻的戰鬥力差距。
再從将領層面來看,八旗将帥多是宗室子弟,爲清朝打仗就是自己的家事,個個拼盡全力。而不管是大順還是南明各個政權,宗室裏就沒有出現過強有力的軍事人物,把清朝入關後所有對手加起來,稱得上名将的也沒有幾個,在将領統帥力方面,被清朝完全壓制。
圖七:清軍劇照
有了以上條件,從後金到清朝,出道即巅峰,并且長時間沒有滑落,從上到下,清朝的軍事力量在當時都是碾壓各個對手,并且在戰略上即使有失誤,也能及時調整。
正視曆史才能進步,可能有人不願意承認,但從戰鬥力上來看,明清交替之際的清軍,成爲了這時期中原大地的最強軍隊,或者說是東亞大陸的最強軍隊。
以上内容節選自小院已出版的實體書《南明那段日子》,目前在各大平台都已上架。
對明末清初對這段曆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這套新書,上下兩卷 50 餘萬字,披露明末清初十八年的血雨腥風,繼續《明朝那些事兒》未講到的精彩。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