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夏能源網
中國儲能企業到底有多強?來看兩張榜單:
在 InfoLink 發布的 2024 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排名中,甯德時代、億緯锂能、比亞迪等中國企業占據 1 到 9 名,隻将末位留給了三星 SDI。(查看此前報道:《全球儲能電芯 Top10 出爐:中企占九席,韓企僅剩三星墊底》)
在 SNE 發布的 2024 全球動力及儲能電池出貨排名中,中國企業占據 6 席,日韓企業保有 4 席,但中國企業出貨量是日韓企業的 10 倍。(查看此前報道:《" 甯王 " 領銜中國企業大敗日韓,儲能電池的戰争已經結束!》)
這樣的碾壓性優勢,顯示了中國儲能的絕對實力。然而,就跟其他中國制造一樣,中國儲能在國際市場的 " 名聲 " 并不好,屢屢被質疑是靠低價搶市場。
那麽,中國儲能的全面崛起,是否隻是因爲便宜?
實際上,這場看似簡單粗暴的市場份額争奪戰背後,不容被曲解、不能被忽視的真相是——中國儲能企業早已不是從前了。
選定正确路線,占據戰略高地
中國企業包攬全球儲能電芯前 9 名,日韓企業全面喪失優勢,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是:爲何在動力電池領域尚能一戰的日韓巨頭,卻在儲能電池市場一敗塗地?
時間撥回幾年前的動力電池時代,市面上主要有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锂兩條主流技術路線,松下、三星 SDI、LG 新能源、SK On 等日韓企業全面押注三元技術路線,憑借大量的三元高鎳電池專利壁壘,幾乎壟斷了早期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速度,讓三元電池成爲車企首選。而磷酸鐵锂想要達到三元電池的同等容量,需要做出更大體積或者增加電池組重量,充電效率和能量密度的短闆成爲制約因素。

與日韓企業的 " 孤注一擲 " 不同,中國企業在布局三元電池之外,也同步攻關磷酸鐵锂技術,并建立起完善的産業鏈。
随着儲能市場逐漸成熟,磷酸鐵锂技術找到了真正的 " 用武之地 " ——儲能場景對于電池安全性、長壽命和經濟性的要求更高,卻對電池體積沒有太多要求。磷酸鐵锂憑借更低成本(2024 年國内磷酸鐵锂電芯成本約 0.37 元 /Wh)、更高安全性、更長循環壽命(循環 1 萬次以上、可使用 20 年)等優勢,與儲能場景天然契合。
" 全球主流系統集成商簽訂的儲能訂單幾乎清一色是磷酸鐵锂電池,這正是中國企業的強項。"SNE 在報告中說。
反觀押注三元路線的日韓企業,卻陷入戰略困局。其引以爲傲的三元電池在儲能場景暴露出緻命短闆:循環壽命僅 2000-3000 次、熱穩定性差、成本居高不下。即便三星 SDI、LG 新能源近兩年開始轉向磷酸鐵锂,但新建産能仍然滞後,技術轉向帶來的沉沒成本巨大。
不僅如此,先發優勢形成的技術代差正在形成 " 滾雪球效應 "。
當美國的工人在爲 LG 新能源的儲能工廠新建廠房時,當 SK On 在猶豫是否投建磷酸鐵锂産線時,中國企業的 " 技術内卷 " 已經進入新維度:314+Ah 的儲能電芯已是标配,500+Ah、600+Ah、700+Ah 等大容量電芯接連面世,多家大廠甚至在更大容量的電芯研發上 " 掰腕子 ",欣旺達和楚能新能源等儲能電芯的能量密度已達到 430Wh/L。
這種叠代速度,讓日韓企業連尾燈都難以看到。也難怪日本松下控股株式會社 CEO 楠見雄規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感歎道:中國速度就是世界速度,隻有跟上中國速度,企業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立足。
大規模快速擴産的 " 工業魔法 "
隻在技術上領先還不夠,如果技術無法從實驗室走向量産,想從日韓企業手中搶訂單是 " 紙上談兵 "。而搞規模、上産能,恰恰是中國企業的強項。
在歐美建廠,十幾 GWh 的産能至少需要三年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按期開工——孚能科技就曾在一個海外項目上花費三年才最終落地,蜂巢能源在德國投建的兩家電池工廠都按下了暫停鍵,其中一家已經耗時 4 年。
在中國,頭部儲能廠商動辄就是幾十、上百 GWh 的産能和規劃産能,卻能在短短幾個月到一年多快速落地,爲什麽差别如此之大?
完善的供應鏈和産業集群效應,是中國儲能企業可以快速實現産能擴張的關鍵。
在磷酸鐵锂原材料供給方面,中國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是磷化工産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每年磷礦石的開采量位于世界第一,且中國的磷礦石雜質少,非常适宜磷酸鐵制備。
在産業鏈配套方面,相當一部分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企業,都圍繞在電芯 / 電池廠商周邊布局,就近配套,縮短運輸半徑。而且,很多地方政府通過産業園規劃吸引産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例如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就建立了高密度的锂電産業集群,上下遊可以保持高機動性。
而且,設備商與锂電龍頭深度綁定,甯德時代、比亞迪等作爲産業鏈的鏈主企業,一旦能夠實現新技術突破,也能快速跟進叠代,在短時間内進行産線改造。
最直觀的案例是,2021 年才成立的楚能新能源,在短短 3 年内實現有效産能超過 110GWh,跻身全球前十,并且仍在快速擴産中,三大基地規劃總産能達 350GWh。
巨大的規模效應,令中國儲能的整體制造成本快速下降,中國企業最早将電芯每 Wh 成本壓至 0.5 元以下。
此外,對于電池制造企業,政府不僅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和補貼,各項審批流程也很快。各地政府積極争奪産業高地,如福建甯德、江蘇常州等城市通過土地優惠、稅收減免吸引企業落地;一些地方政府針對锂電産業鏈的重大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都有直接補貼,以及所得稅減免、增值稅與關稅(退稅)優惠等。
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就提到,在國内,一家工廠從開始審批到投産,最長也不會超過一年半的時間。
反觀日韓企業,供應鏈不完善,成本較高,并且還極度依賴中國合作夥伴,産能擴張嚴重滞後。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數據顯示,韓國電池核心材料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對中國的進口依存度分别高達 96% 和 93%。此外,在隔膜和電解質方面,中國的供應比重也分别達到 65% 和 58%。
供應鏈的差距,進一步拉開了中日韓三國企業的産能差距,加深了中國儲能制造的競争護城河。
綁定頭部客戶,緊握市場話語權
如果說技術與産能,構建了中國儲能企業的硬實力,那麽客戶群體的拓展就是儲能企業的軟實力。
對全球知名儲能系統集成商來說,想要成本低、供貨快且穩定的電芯 / 電池,還要能快速叠代、滿足不同産品和不同市場客戶需求,中國企業不是 " 可選項 ",而是 " 必選項 "。
在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榜單上的特斯拉、Fluence、Powin、NextEra 等美國頭部企業,已用真金白銀投票—— Fluence 與海博思創達成戰略合作;Next Era、Synergy、Excelsior、Jupiter Power、Flexgen 是甯德時代的海外儲能客戶。
此外,這些海外儲能系統集成商與瑞浦蘭鈞、億緯锂能、海辰儲能、遠景動力等中國企業,還簽訂了 GWh 級别甚至更大的訂單。
憑借技術、品牌、成本、産能、性能等諸多優勢,中國儲能廠商與全球頭部系統集成商深度綁定,建立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儲能廠商在海外拿大訂單的勢頭在不斷增強。
據 CESA 儲能應用分會産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 年,中國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拿下了超過 146 個訂單,總規模超過 165.47GWh,其中儲能電池訂單規模達 81.11GWh,儲能系統(含直流側系統)規模達 72.98GWh。
據華夏能源網不完全統計,2025 開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儲能領域已經拿到了近百 GWh 的訂單:甯德時代拿下了阿聯酋 19GWh 儲能項目,成爲全球最大單體儲能訂單;比亞迪在 2 月與沙特電力公司簽署了 12.5GWh 的儲能項目合同,又在 3 月拿下了波蘭 1.6GWh 的儲能項目訂單;海辰儲能與三星物産合作推進 10GWh 的儲能系統項目等等。
這些大訂單不僅爲中國儲能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收益,也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品牌知名度和産品影響力。
爲了更好服務這些國際客戶,同時規避地緣政治風險與關稅壁壘,中國儲能企業近年來積極布局海外,在歐洲、美國規劃和投建了锂電池産能。
例如,甯德時代已在德國、匈牙利、美國等地投建 9 個海外電池工廠,遠景動力在海外設有 13 個電池超級工廠和多個研發與工程中心,阿特斯的子公司将在美國投資 7.12 億美元建設大型儲能電池工廠,海辰儲能在美國投資 1 億美元建設年産能 10GWh 的儲能電池模塊及系統集成工廠。
前不久,中創新航在葡萄牙投建锂電池工廠,産品覆蓋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年産能将達到 15GWh,預計 2028 年完工。(查看此前文章:《锂電出海 " 大手筆 ",中創新航 152 億 " 落子 " 葡萄牙》)
中國儲能産品的價格雖然便宜,但中國儲能企業靠的并非隻是低價,這背後是從技術領先到完善供應鏈再到豐富客戶資源的立體式全方位領先。中國儲能企業構建了有絕對優勢的全球競争力,這是最簡單的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