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治愈系大 house," 輕而易舉 "
豪橫。
8 個卧室,9 個廁所,2 個廚房,還有洗衣房、書房和工作室。房子有 3 層,每層都有一個大陽台,室内面積足足有 800 多平,還有個 100 多平的地下室,加上那種滿花花草草的院子,合計 1700 多平。
經由房主陳海濱的設計,1 層的大院子是可以直通的,陳海濱媽媽在院子裡前後種過 80 多個品種的花,繡球、郁金香、藍雪花 …… 現在,乒乓菊正開的旺盛。
這是陳海濱 2020 年底在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依山重建的一棟房子。房前是田野,房後是樹林。每到夏天,山上的下沉風就會沿着斜坡吹到陳海濱的新家裡,更是清透、舒爽了。
陳海濱家外觀,圖源受訪者
那一年,陳海濱 31 歲了,此前在深圳幾年跨境電商的創業,讓他攢下些錢。也不是沒動過買房的念頭,那幾年,陳海濱手裡正好有 300 萬,他想着要不付個首付,買個好一點的房子。但後來這件事不了了之了。
甚至剛工作時,陳海濱還放棄了把戶口遷去深圳的機會,反而還把在大學的戶口遷回了村裡。他覺得深圳戶口的 " 意義不大,但回農村至少還有塊地。"這可是稀缺資源,畢竟很少有人能有機會自己蓋一棟房子。
因為疫情,他原本規劃的環球旅行,被迫終止。" 幹脆回家重建房子 " 的想法,提上了日程。
老房子是陳海濱的父母在 1989 年建的婚房,已經有 30 年的曆史了。房子的設施已經過于老舊和簡陋,房内連廁所都沒有,好幾年沒住人了。
何況,他還有一個由于專業限制而未完成的 " 建築師夢 "。" 給别人蓋不了,那就給自己蓋 ",畢竟" 住在自己設計的房子裡面,而且還有點意思的房子裡面,本身就是幸福感就特别強(的一件事)。"
在他們的村子裡,坐落着大批歐式或美式風的自建房。這是陳海濱爸媽那一代更傾向的自建房風格。但陳海濱可不喜歡這種,在回村自建房前,陳海濱在泰國的富人區住過一段日子,周圍有很多風格各異的建築,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棟純白色極簡風的别墅,他想自己也要打造出一棟這樣的房子。2018 年,陳海濱的媽媽和妹妹一并來到泰國,幫着陳海濱打理貿易公司。那時的陳海濱特意給她們租了一個當地的院子,目的是為了讓她們感受一下,房子的 " 其他可能性 "。
為了打造夢想中的房子,陳海濱準備了 160 萬預算。要知道,80 萬成本在村裡的自建房中已經是一筆巨款了,而陳海濱的 160 萬更是 " 一擲千金 "。他甚至沒想過控制自己的自建房成本," 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其實挺難的,這個東西是讓你心裡有寄托的地方,不在于花多少錢。"重要的是,他的積蓄能支撐起他喜歡的房子。
正式開工前,他就已經花了 3 年時間設計了 100 多套圖紙。動工後,和一位建築師朋友一起,從結構怎麼搭,材料怎麼選,到如何保證采光和室溫,再到如何在房子裡既滿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匹配父母的生活習慣,他們嘗試把這些都融在一棟房子裡,以此滿足陳海濱對生活的憧憬。
對于他來說,房子不隻是自己的家,更像是自己費心打磨的作品——為了建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到最後,陳海濱的想法越來越多,在自建房上投入的金額也越來越多。截至目前,他已經花了 300 萬。
陳海濱的家和院子,圖源受訪者
曆時一年整,陳海濱 " 從零到一 " 打造了一棟純白極簡風的自建房,實現了村裡的獨樹一幟。
一到周末,陳海濱在深圳的朋友就會坐高鐵過來,跑到陳海濱的院子裡喝酒、聊天、賞月。
幾百公裡之外,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也有一棟可以與陳海濱家媲美的房子。
房子的主人阿峰喜歡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睜開眼,走到床邊拉開窗簾,走到陽台上深吸一口氣,感受農村早上清爽的空氣。之後走到院子裡,享受一頓美味的早餐,所以他給自己設計了 1 個大陽台,以及 2 個總面積 60 平的院子,前院連着廚房和門廳,後院與客廳和餐廳接壤。
身為前建築從業者,93 年生的阿峰,知道自己想要的絕不隻是一個好看的房子,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喜歡喝茶,就專門在家裡設計了 1 個茶室。他喜歡閑暇的時候叫上朋友一起燒烤,所以在家裡做了一個露台,可以叫朋友一起在露台上感受習習晚風。
從 2021 年 5 月開始,他花了 80 萬,曆時 1 年 3 個月造出來一個煥然一新的家。
比起實用性,舒适性與美觀性更是阿峰所追求的。所以 350 平的家,隻有 6 個卧室,3 個廁所,1 個廚房,還有 1 個雜物間。
阿峰家一角,圖源受訪者
建房之前,阿峰家一直住在一棟擁有 30 年曆史的老房子。房子是阿峰爺爺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雨水就會倒灌到家裡,浸泡着所有的房間。阿峰記得之前他回家時,正好趕上下大雨,家裡被淹得無處下腳,那頓飯,是他和家裡人擡着腳吃完的。" 真的是很糟糕,真不能住了。在村裡放眼望去,這就是一戶窮人家的房子。"
對于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阿峰來說,回農村自建房就像是完成了一種使命。" 在我們血脈當中,我們在外拼有錢了,一定要回老家裡邊蓋房,雖然這個房子可能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哪怕一年也就是回家過十幾二十天,但還是要回家裡邊修房子、蓋房子。"
同樣選擇回農村自建房的,還有 26 歲的裴琳。裴琳之前是一名導遊,因工作去過一次西藏後,她本打算在那裡租一個院子。但氣候不佳不說,和父母距離太遠更是一大問題。
事情就這麼擱置了。直到 2019 年的年末,疫情突然爆發,裴琳隻能每天窩在家裡。實在是太鬧心了,裴琳說,懷有身孕的她決定和老公一起搬到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她老公的老家,過一過每天不用被關在家裡的生活。
回村後,裴琳總在村子裡閑逛,她發現這裡自由,而且空氣清新。重要的是,在這裡她能 " 輕而易舉 " 地擁有一個大院子,且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
她和老公商量,打算徹底搬回農村生活。
但裴琳沒有像陳海濱和阿峰一樣,拆掉之前的老房子重新搭建,隻是重新裝修設計了室内。她把更多的重心放在院子裡,把即将垮掉的雞房拆掉,重新蓋了一棟瓦房。2022 年夏天,裴琳在院子裡又新建了一棟陽光房。白天,看着日光穿透屋頂的玻璃,傾灑在屋内的每個角落,屋外樹木的影子也被映射在乳白色的牆上。夜晚,躺在懸浮床上在月光的陪伴下透過透明玻璃數星星,裴琳的心總能被治愈,她覺得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自建房的日常,身體力行和鬥智鬥勇
自建房的關注度遠比我們預想的多。在小紅書上搜索 " 自建房 ",顯示有 "41 萬 +" 篇筆記;# 在農村花 200 萬建房值嗎 # 的微博話題,一日内的閱讀量也高達 237.2 萬。
回村裡自建房的年輕人,普遍有兩種。
一是在城市裡有了一棟房子,名下有一輛車,手裡還剩一些閑錢,就回村裡蓋一棟房子,等周末時回來度假,或者是春節時回來過年。另一種就是,沒有能力買房的那些人,他們都會選擇先在老家的村裡蓋一棟房,等有錢了再遞進式去縣裡、市裡買房子。
阿峰就屬于後者。
回村之前,阿峰在廣州生活了 8 年。像每一個 " 廣漂 " 一樣,他當然也想過在這裡落地生根,隻是這 " 實在是太難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就要 100 萬 ",他知道自己這幾年肯定是沒辦法在廣州買得起房了。
而回老家蓋房,也許能更早地幫助阿峰實現買房買車的目标。
阿峰家,圖源受訪者
阿峰說自己走的是 " 農村包圍城市 " 的道路——先回老家自建房,等有錢了就在湛江買房。一是離老家近,平時也方便回農村的自建房裡小住兩天;二是湛江的首付隻有 40 萬,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也都不錯," 運氣好的話,我兩年就可以(通過工作)付得起房子的首付了。" 未來等在湛江那邊有了更多錢的時候,說不定還可以去廣州買房,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 對于我們農村人來說,心裡最踏實的就是城裡有套房,家裡有棟樓,然後有一輛小汽車,家庭美滿,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阿峰說。
年輕一代蓋的房子,注定會 " 高亮 " 他們的審美。可在鄉村造出一棟合乎自己審美的房子,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21 年,陳海濱的弟弟給陳海濱家拍了一個視頻,為了留作紀念,陳海濱把視頻上傳到了 B 站。8 天後,播放量漲到了 60 多萬,評論也有 1000 餘條。很多人給陳海濱發私信,詢問自建房的種種。短短 4 個月内,陳海濱的微信好友翻了一倍。大多是想要自建房的年輕人,他們紛紛好奇陳海濱家怎麼蓋出來了一棟這樣的房子。
這裡面的學問可不少。
一開始的設計就要身體力行。畢竟面積大了,設計費也要高出去不少,自己當自己的設計師才能控制住這部分開支。
這意味着在自建房前,制圖能力是必要的,你得學會使用設計軟件畫設計圖。一是用來向有關部門進行申報,告訴他們自建房要蓋多少層,蓋多大面積;二是給施工隊進行參考。
裴琳在裝修的過程中,就沒有做任何裝修圖紙,全憑個人想象,這也導緻她的建房過程經常出岔子。比如第一次建陽光房的時候,裴琳忘記了開窗戶,隻能等陽光房全部建好之後再叫施工師傅把牆鑿掉重開一扇窗,裴琳為此花了不少冤枉錢。裝修還沒結束,就長出來好幾根白發。
裴琳家的陽光房,圖源受訪者
而且你的設計圖一定要簡單易懂。否則施工隊就會拒絕或是加價,問你怎麼這麼麻煩?必要時,你還得學習 3D 建模。" 哪些細節他看不懂的,我就把設計圖的模型在電腦上放給他們看,工程成本雖然說看上去大了一點,但是它的操作性是比較強的。" 阿峰說。
在村裡與施工隊鬥智鬥勇,是自建房的常态。
施工隊的成員幾乎都是當地的村民,被稱作 " 遊擊施工隊 ",誰家有活,就自發形成一支隊伍,價格比市面上的要低上一些。比如在阿峰村裡,施工隊的要價是 280 塊 / 平,相較于那些專業施工隊一平米要 350 塊的價格來說确實便宜,畢竟村裡的自建房動辄 400 平,換算下來能省個幾萬塊。
但價格低廉的代價就是,這些施工隊幾乎沒什麼專業性可言。阿峰家在澆築地梁的時候,工人就在綁紮地梁鋼筋時,把鋼筋位置放偏了。而包工頭在後期核查時竟然也沒檢查出問題。等最後澆築好地梁,拆模闆時,才發現鋼筋偏了十幾公分。而這些錯誤産生的成本隻能讓阿峰自己來承擔," 真的是被打掉牙還得往肚子裡咽。"甚至砌牆時把窗戶的尺寸看錯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而且在村裡,施工隊開工前是不會簽合同的,往往都是口頭承諾,就像是君子約定," 我給你幾千塊的定金,到時候你過來給我搞就行了。" 由于缺少足夠的約束,加上施工隊的能力有限,你會收到很多和預期不符的成果。
入住近兩年,陳海濱還在與施工隊 " 拉扯 "。
在施工前,為了保證自建房的采光,陳海濱給家裡設計了很多天窗,這是他對整棟房子最滿意的部分,這樣的設計不會讓家裡有任何壓抑感,甚至在陰天都不會感覺到陰暗。
可最終還是出了偏差。安裝天窗時,施工師傅選擇的是先裝玻璃再打膠的方式,陳海濱總覺得不對勁,他勸師傅調整順序,但施工師傅硬說自己很專業,不會有任何問題。
事實證明,陳海濱的直覺是對的。玻璃在安裝後,漏了一年的水。陳海濱隻能找到施工師傅重改。重改後,師傅還讓陳海濱重新付費,陳海濱不願意," 當時我把所有詳細圖紙都說清楚了,我說你必須這樣做,你不這樣做将來會有問題的,我說這樣子不行,你确實不聽。"
陳海濱家的天窗,圖源受訪者
這種不足與缺陷還體現在陳海濱家靠山體的那面牆上。在施工前,陳海濱告訴師傅牆面要做防水,因為南方的回南天太容易讓牆面受潮了。可施工師傅還是忘做了。于是,那片牆被水珠沁得脫皮了。
起初,陳海濱會覺得有些可惜。但他也知道,村裡的施工與裝修,肯定很難達到城市裡那種細節控的标準,肯定會有缺陷。而且這種粗糙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當他偶爾來看看這堵脫皮的牆,還有着别樣的韻味。
而整個建房過程中最困難的,還屬如何解決與父母那一代設計理念相斥的問題。
在建房時,關于家裡要不要留露台,阿峰就和媽媽吵了一星期。因為媽媽覺得露台讓房子 " 缺角 ",風水會變得不好,但阿峰可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一個房子最好的風水應該是讓家裡人住得舒服,用得方便,而不是房子要設計得方方正正。" 房子的通風、采光和動線設計都得合理思考,家和萬事興,和才是最大的風水。" 阿峰說。
最終,這場分歧以阿峰媽媽的妥協告終。
謀生的新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300 萬的巨額重建費,慢慢釋放出回報。
1700 平的房子,滿足了陳海濱的所有生活需求,從娛樂,到照顧二老,再到副業。
房子被他當成一個度假的地方。他甚至可以一個人在家裡待上一個月都不出門。這要是去旅遊,幾乎很難找到這樣一個不用花錢還能如此惬意的地方。
房子也開始為他賺錢了。
22 年,陳海濱決定把空出來的房間租出去做民宿,畢竟家裡隻住着他和爸媽,除去給妹妹裝的一間大通鋪,剩下的 4 個房間,反正空着也是空着。一晚的房價幾百元,卻時常是住滿的狀态,大部分都是在網上看到陳海濱家的視頻或照片後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遠超陳海濱的預料," 像我們這種什麼景點也沒有的地方,竟然還有挺多人願意來?"
哦,因為陳海濱的爸爸精通廚藝,陳海濱還專門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山洞做包廂,讓閑不下來的老人家接私房菜。生意也挺火爆,客人囊括了外來的民宿租客,與專門從縣城裡趕來的顧客,想要吃隻能提前預定。
夜晚,陳海濱家熱鬧的院子,圖源受訪者
這也暗合了他在照應父母上的期許,此前父母跟他一直住在深圳,現在終于可以讓他們在農村老家長住久安了。父母也都有了自己愛做的事情,爸爸做做私房菜,媽媽種種花," 我解決了家裡老人居住的問題,将來我的生活又可以放飛自我了。"
一路裝修的過程中,陳海濱還挖掘出來了自己的新副業,木工。
起因是陳海濱在不斷給新家添置物件時,發現自己喜歡的家具都貴得離譜,而那時正好自己在村裡也沒什麼事情,還不如動手做家具解解悶。之前打造的 180 平的地下室,也逐漸演變成了陳海濱的木工工作室。在這裡,他沉下心來,做出了凳子,還有小貓的窩。盡管目前還在打樣階段,但他已經展開了藍圖," 如果有幸能上市,能得到市場的歡迎,可以把一個愛好直接變成事業也未嘗不可。"
之前在深圳的快節奏中創業打拼的他可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在農村的家裡擁有一個木工工作室。
他意識到自己好像沒有必要死磕在深圳創業,把事業放在村子裡,未免不是一個嘗試。" 在家裡的創業成本真的好低,很舒服也很安逸 ",他不再需要考慮人工支出、生活成本以及房租等一系列瑣事,隻需要構思自己的創業方向,以及如果自己想振興鄉村,是不是能做點什麼事情。
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對于 " 歸園田居 " 的向往,也讓自建房主們獲取了流量,打開了生計上的新思路。
剛回到農村時,裴琳覺得自己實在太閑了,她想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她跑到成都學了一星期甜品,就在自家的院子裡開了一家甜品店。在農村,甜品可是新鮮東西,肯定很受歡迎,裴琳想。
事實确實如此。但甜品店開了近一年,裴琳堅持不住了,尤其是看到那些顧客絲毫不愛惜自己家的時候," 畢竟是我自己家,也不是租的,每個地方都是自己精心打造的 ",裴琳心裡有些不舒服,這和她的預期有些不符。
今年 5 月,裴琳開始定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自建房小院。白天,這裡像是一幅風景畫,藍天、白牆、綠草、秋千、鮮花、石子路,一切與自然相關的元素都彙集在裴琳的院子裡。夜晚,裴琳和朋友們又聚在星空下,在巨大的幕布旁,伴随着幕布上播放的 BGM 一起跳舞。
裴琳家的院子,圖源受訪者
最多一次,裴琳分享的 9 張自建房照片,得到了 2.7 萬個贊與 1.1 萬個收藏。在裴琳分享的自建房視頻下面,大部分的評價也都是 " 住在這心情都好 "" 未來在農村有房有地的生活才是夢想 "" 安逸,我也想要一個這樣的房子 "……
也因為此,一個戶外燈的品牌上門找裴琳合作。裴琳第一次發現,原來還能靠自己的房子賺錢。她決定停掉那個讓她糟心的甜品店,專心做家居博主。半年的時間,裴琳收獲了近 7 萬粉絲。
阿峰也在入住自建房後,一定程度上抓住了這波流量紅利。
今年 11 月,他将自己在自建房的生活日常分享到短視頻平台上,很多人也因此看上了阿峰的自建房,發私信問阿峰是怎麼設計的,有時也會在咨詢後給阿峰發個幾百塊錢的紅包。
而阿峰也會慷慨地把自己在自建房過程中不慎踩的那些坑分享給大家," 隻有你裝修過了,才知道原來這裡要預留插座,這裡要預留水龍頭 "。他甚至把自己的建房過程拍成了視頻教程,在抖音上售賣," 因為蓋房真的是有無數個坑,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蓋房。"
一些當地的年輕人,因為工作原因沒有時間和精力回村裡監工,還會找阿峰幫忙,隻要是方圓 20 公裡之内的監工訴求,阿峰都會接,成為了 " 自建房代監工 "。
這是他衆多副業中的一個,「後浪研究所」找到他時,他剛幹了十來天,賺了幾千塊錢。
舒展的、平靜的,當然也摻雜着孤獨
精神狀态上的變化也編織在自建房的前前後後中。
尤其是在開始自建房改造後,裴琳形容自己的生活是 " 忙而不亂 ","我一天到晚腦子裡想的事特别多,因為改造真的很費人,你沒有耐心不行。你做這個東西,你希望它兩天成型,但是沒辦法,你要等一個月。你隻有去接受它。"
阿峰也覺得自己在村裡的生活會更自在一些。之前在廣州,每個月的錢除去生活開銷也沒剩多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兩點一線,比如阿峰那些在城市裡奮鬥着的朋友們," 他們生活也不容易,早上早早起來就去上班了,周末的話也可能在家裡面躺一下,睡一下,打遊戲玩玩,他在城市裡面生活跟我在農村裡面有什麼不一樣?"
而自己呢,平時出門有車開,住的房子在村裡也算是很漂亮的了,每天舒舒服服的呆在家裡,吃飯花的少,住還不要錢。最重要的是,不用考慮房貸。他覺得這種生活挺好,起碼心理上舒坦。
但也不可否認,農村生活并不全然是美好的。
最難适應的當屬孤獨感。盡管回農村自建房的年輕人變多了,但真正回農村生活的年輕人還是少數。畢竟寒窗苦讀十二年,擁有了走出了村子的機會;又奮鬥多年,拿到了在城市生活的門票,誰會願意放棄一切回到村裡呢?
所以當陳海濱嘗試在村子裡尋找一些有共同話題的人,還是成果寥寥。" 在家裡面永遠别想找到女朋友了。" 陳海濱說," 當你在外面有了一定自己的想法之後,你發現沒辦法長時間和他們(指留在農村的當地人)呆在一起。"
阿峰的孤獨感比陳海濱要更多一些。不隻是朋友在珠三角一帶,甚至家裡人都在廣州工作與生活,隻有他自己住在 350 平的房子裡。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周末想去外面吃頓好的,看個電影,還得自己開 40 分鐘的車去縣城," 稍微有點孤獨 ",阿峰說。
他們還需要面對的,是村裡的各種瑣事。
因為多挖一條溝或是多建一堵牆而産生的矛盾,在村裡太常見了。這裡根本沒有所謂的 " 退避三舍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更大一些,所以經常會出現地盤争奪。
陳海濱時不時地需要去幫村裡的鄰居協商土地紛争。一位回農村自建房的年輕人也曾分享過與鄰居之間的矛盾," 碰上喜歡占小便宜的鄰居,太心累了,天天想着占别人家地方 "。
層高的差異也會産生矛盾。如果周圍的房子都是 2 層的,你卻想要蓋一棟 5 層的房子,肯定會引起鄰居的不滿。一方面是嫉妒心在作祟,另一方面是遮擋鄰居的采光。幸運的是,阿峰家和裴琳家的地基上都隻有自己一戶人家,陳海濱家方圓 200 米以内也隻有一戶鄰居。
夜晚的陳海濱家,圖源受訪者
但無論如何,阿峰和陳海濱心裡都清楚,自己不會永遠呆在村裡生活。
" 因為我目前還沒結婚,一個人比較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如果我結婚了,有小孩了,那我必須得去湛江買一套房子,回到城市裡邊提供醫療、教育、就業的保障,在農村裡面這些确實沒有。" 阿峰說。
至于陳海濱,他覺得自己還是想掙大錢,以及在城市裡買房,因為他不确定自己未來的女朋友能不能接受回農村生活。而他也要考慮自己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
裴琳則不同。她也會在城裡買房,但她買房并不是為了回城裡生活,隻是為了給孩子獲得一個讀書的名額。買房後,她還是會選擇繼續呆在農村,畢竟從家開車到城裡也就隻需要 10 分鐘。而市裡最大、最好的醫院,距離她家也隻有 8 分鐘的車程。
" 我可以一直住下去。" 裴琳說。鄉村的生活,正是她覺得最适合她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後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楊小彤、薇薇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