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新營銷 NewMarketing
随着疫情放開,連花清瘟等藥物價格瘋漲,且一藥難求。而正當人們苦心求索時,一些互聯網醫療巨頭紛紛 " 響應 "。
京東健康承諾連花清瘟不漲價,并多備了一億盒抗疫藥;阿裡健康也表明,不僅原價供應該藥品,還将聯動供應鍊夥伴,保持相關抗疫藥物供給;而同樣是港股三巨頭的平安健康,卻顯得乏力,連花清瘟已顯示缺貨。至于美團這一基因不夠純粹(多依賴第三方藥房)的玩家,同款的連花清瘟已賣到五六十元。
京東由于宣傳量足夠充分,原價方案獲得了可見的收效,在各大社交平台中,隻要論及高價抗疫藥,幾乎都會有網友評論 " 隻有京東是原價,确實良心 "。其實他們不知道,阿裡健康作為互聯網醫療健康賽道中,另一個強有力的制霸者,這次也絲毫沒敢擡價。
站在品牌營銷的視角看,原價供應将能進一步鞏固平台口碑,強化責任和親民的标簽," 自營大藥房 " 這一積累了很久的優勢,也無疑會獲得更多用戶的關注,并建立一定的使用習慣,甚至是依賴。
而站在行業态勢的角度,一次小小的 " 是否漲價 " 判定,可以反饋出頂流玩家們的角逐激烈程度,平台核心價值的依托。以三巨頭為例,阿裡和京東均以醫藥電商見長,并且重醫藥、輕問診,這導緻了雙方在很多維度都寸步不讓;而平安健康在醫療服務規模方面,遙遙領先,沒有太大意願參入電商巨頭們的激戰。
重醫藥、輕問診,的确讓兩個巨頭獲得可觀增長,但這也偏離了互聯網醫療的初衷。
2022 年,阿裡健康自營的醫藥電商業務收入達到 179 億元,相比 2019 年增長了 4 倍多,其中,2022 年處方藥業務收入同比上漲 127.3%。京東健康 2022 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 48.3%,而醫藥和健康品的銷售規模仍位居核心,同比增長了 48.6% 至 175 億元。
疫情放開後,囤藥需求劇增,北京更是宣布抗疫藥種不再實名登記,這讓外界對互聯網醫療抱以更大的信心,京東健康、阿裡健康,告别了一年多以來的低迷股價,在剛過去的 11 月,幾乎都獲得翻倍式的漲幅。
從數據和股市表現的角度,互聯網醫療的領航者們,都創造了驚人的業績,但它們幾乎都依賴醫藥電商生存,存在一定的偏航問題。
雖然,活下去才是一家企業的核心訴求,但醫療服務這塊硬骨頭,可能會成為重要的分水嶺,決定着今後的玩家排位。阿裡和京東為此做出過哪些努力?在最新的行業态勢中,它們又做出了哪些抉擇?
華麗中包藏的 " 虱子 "
互聯網醫療的三巨頭,正在面對一個複雜交錯的格局:放不下、得不到、生存至上。尤其以京東健康和阿裡健康最為鮮明。它們放不下醫藥電商的營收強度、得不到能夠匹配自身地位的忠誠用戶量級,而生存至上,指的則是面對現實,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疫情爆發後,深耕互聯網醫療多年的阿裡健康,迫切的想尋求轉型,CEO 朱順炎曾對外表示:希望借由 " 醫療内容 ",引導用戶消費,并完成用戶沉澱。但從 " 藥 " 到 " 醫 " 的身份轉變,對阿裡健康來說為時已晚,想趕上先頭部隊,它顯得十分乏力。
在三巨頭範圍的縱向對比上,2022 年阿裡健康的日均問診量達到 30 萬次,同比增長了 60%,看上去已夠強勢,但平安健康在疫情初起的 2020 年,就在這項數據達到 90 萬次。
橫向對比,也很難與專注做線上問診的玩家抗衡。阿裡健康公布的 2022 财年全年業績公告顯示,已經簽約的醫師、藥師、營養師累計達到了 16 萬人。然而,好大夫和微醫兩個平台,僅在醫生這項數據,就于 2020 年分别達到 23 萬、27 萬。
可見,盡管阿裡健康已改名為 " 醫鹿 ",還陸續打造了中醫闆塊,開通了直播,仍沒能讓失衡的營收結構,得到明顯的調整。2022 年,阿裡健康在醫療健康、數字化服務方面的營收為 6.7 億元,僅占總營收的 3%。擁有濃厚的阿裡電商基因的它,在醫療服務方面還沒有開墾出足夠的疆土。
這種困境,與京東健康幾乎一緻。2021 年,其醫藥和健康産品創造的收入,占比總體的 85%;而在今年上半年的統籌内,這個比例進一步上升到 86%。其實,京東健康對 " 從醫 " 這件事,不太抱有樂觀态度,原 CEO 辛利軍就曾直言:做線上問診,若單純依賴醫療服務,不可能賺錢。
這句話已然揭示了京東健康的核心價值,還是集中在供應鍊、用戶覆蓋能力、物流等方面,賣藥業務是生存下去的核心依托。
相比起來,平安健康的營收平衡度,比前兩者要好得多,這也是它不肯參與三方混戰的原因之一。畢竟内核的競争力,與前兩者不在同一個維度。
其 2021 年的業績報告顯示,醫療服務占比總營收的 31.2%,數額也達到 22.88 億元。這個數據背後,是平安健康打通了 HMO 健康管理、家醫會員,以及重中之重的 O2O 醫療。在實現的過程中,主要是與平安保險形成諸多的 " 聯動打法 ",例如轉化集團内的存量用戶,将醫療健康權益内化進保單等。這都是另外兩個巨頭所缺失的天然條件。
最後,是生存至上。阿裡健康的 " 從醫 " 初衷,是希望借由醫生,進一步激活醫藥銷量,但這個想法沒有如期實現。從 2019 年到 2022 年,其醫藥自營的收入增幅,都在持續下降,從 92% 降低到 35%。雖然導緻這個結果的歸因諸多,但至少問診量的激增、醫生簽約量的上升,沒有如期讓它賣出更多藥物。
既然此路不通,幹脆進一步把籌碼,直接擺在醫藥電商上。這從市場投放的傾斜度,就可見一斑。
2022 年,阿裡健康在市場推廣上的支出将近 20 億元,同比增長了 60%。而這筆巨款,主要是為進一步鞏固天貓醫藥、大藥房的品牌力。相比之下,2019 年它的市場推廣,隻有 4.5 億元的支出,提升了三倍有餘。
而京東健康方面,2021 年該項數據就達到了 21 億元,同比增長為 50%。其資金的核心指向也是醫藥端,主要為推廣零售藥房。至于在 2019 年,這項開銷為 7.5 億元,提升幾近三倍。
在市場端的兇猛投入,不可避免的讓競争開始白熱化。但持續升級的激鬥和較量,也将造成營銷成本的與日俱增,利潤被持續攤薄。2021 年,京東健康收入 306.8 億元,雖然同比增長了近 60%,但仍然虧損 10.7 億元。
互聯網醫療的兩大巨頭,要如何破解這種困局?
短暫的春天?
互聯網醫療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本質上還是打通了醫療不可能三角,在優質服務、平民價格、快速就醫三個維度,找到終極的平衡點。賣藥隻是平台求存的方式,長期來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任務,仍然是改造傳統醫療場景," 從醫 " 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路徑。
在疫情放開後,各地已經陸續發聲,建議市民通過互聯網 + 醫療的方式就診。如 12 月 6 日廣州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表示:如有非緊急就醫需求,請優先選擇互聯網醫院或就近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12 月 7 日,北京衛健委相關領導表示:倡導互聯網 + 醫療服務。12 月 8 日,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瑞金醫院院長甯光表示:通過互聯網門診可以快速通道就診配藥,給大家帶來便利。
這些發言讓互聯網問診,開始被視為大衆就醫的 " 标配 ",政策層面也随之跟進。
12 月 12 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布《關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及,醫療機構可通過互聯網診斷平台,開具新冠肺炎相關症狀處方,并鼓勵符合條件的第三方平台,将藥品送至患者家中。
不難看出,《通知》帶有雙向促進的意味,既強調了線上問診,也鼓勵了醫藥電商。這相當于特殊時期的信号槍,阿裡健康和京東健康,都随之上線了抗疫相關的問診模塊。
但開通防疫問診,主要激活的仍是最終環節的醫藥電商,核心原因在于,它不具備足夠深度、足夠長期的問診需求,沒有條件支撐起個性化的診療方案,由此也就難以沉澱忠誠用戶。所以,無論是阿裡健康還是京東健康,都難以将新上線的抗疫問診功能,納入到長效轉型方案中。
相比之下,平安健康似乎是未來互聯網醫療的 " 理想模型 ",它已經完成醫藥、問診、健康管理的聯動。阿裡健康和京東健康如果想 " 抄作業 ",難度系數會很高,它們沒有相關的硬核資源,去系統化的複制這條路徑。
不過,兩者的優勢集中在技術、物流、場景運營等方面。它們正在嘗試與自己更适配的破局方案。
巨頭謀變
今年以來,京東健康和阿裡健康推行了不少新計劃,從表象看,它們想撕掉自己身上 " 醫藥電商 " 的标簽,但本質的價值指向,還是希望通過賦能産業鍊的其他角色,反哺自己的醫藥銷售,提高轉化率和效率,然後伺機強化問診。雖然改變的初衷還是不夠純粹,但巨頭的種種舉措,能夠預示互聯網醫療将發生的變革。
京東健康在 8 月末的公開活動中,對外宣布了數智醫療解決方案體系,通過為企業、政府、醫院三類角色提供相關服務,為自己尋找新的價值感。
在這個新計劃裡,京東健康跳出了 " 重醫藥還是重問診 " 的舊思維,開始從技術和創新共享的角度,去嘗試為不同的 B 端角色,提供有效的助攻。
例如,它希望聯合各地政府構建所謂的 " 健康城市 ",從基礎設施、系統、數據等方面開展場景改造,最終形成醫、藥、保等多方面整合的生态。此外,京東健康也将針對一部分能力匮乏的醫院,提供數智化升級的服務。
京東健康的思路昭然若揭,雖然在原生資源的角度,拼不過平安健康,但至少可以增強自己在 B 端的布局能力,通過各種強化和賦能,讓旗下的合作方得到進化,進而在服務效率和便捷性上,嘗試超車。
阿裡健康作為老對手,做出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賦能,通過與患者更深度的互動,去轉化出更多忠誠用戶,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群體。本質上,這還是為了助攻自己的賣藥業務。
今年 9 月,阿裡健康提出了數字化慢病患者管理模式升級,将社群定義為未來的主陣地。慢性病患者将基于各方面的評估,被招募到對應的社群,接着在阿裡健康的教練督導下,進行持續的健康管理。
不難看出,阿裡健康正在基于私域運營的模式,将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用藥需求,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在技術應用層面,它與京東健康也存在趨同之處,9 月 15 日,其發布了全域數字化營銷模型,核心目的在于:幫助旗下的藥企精準獲客。
可見,京東健康和阿裡健康,想基于一種新思路,用技術和運營兩個工具,破解醫療的不可能三角。這種内外協同的打法,可能會成為未來互聯網醫療賽道,構築護城河的重要方式,無疑也将加劇行業的競争門檻,寡頭效應很可能進一步凸顯。
至于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挑戰,還是需要回歸賽道本身的底層屬性。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醫療仍屬于監管強勢、語境嚴苛的領域,即便是頭部企業,也很容易因為風向之變,被瞬間抽走自己的市場想象力。今年 6 月末,一則 " 國家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參與藥品網售 " 的消息,就直接讓阿裡健康、京東健康的股價腰斬。
希望互聯網醫療不會是互聯網教育的 " 複刻品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