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上海的史前巨獸
文字:小盜龍
制圖:闆栗 / 校稿:朝乾 / 編輯:闆栗
我發現,古生物這個冷得不要不要的門類,今年是火來了。
以前大家一說古生物就是恐龍侏羅紀,現在是百花齊放,大馬陸、大蜻蜓、大鳄魚、深海巨獸、大型猛犸,從眼睛的起源到線粒體的特洛伊木馬,選題一個接一個。
在生命起源的曆史長河中
有太多秘密值得探尋
(圖:wiki)▼
就好像從清宮劇拓展到上下五千年一樣,發現寶藏是真的多,自然生命的曆史絕不僅限于幾萬年内和 6600 萬年前,是真的光輝燦爛。
這一波古生物熱,同時也帶火了一批自然博物館,有些技術實力強大的,已經開始跻身 " 網紅 " 之列。
這不,在最近引發熱議的微博話題 # 博物館現在過時了嗎 # 下,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去博物館的奇妙經曆,表示 " 博物館不止收藏,更是傳承,值得尊重 "、" 完全沒有過時,反而越來越好"。
博物館不僅沒過時
而且還越來越火了
(圖:weibo)▼
其中,一個博物館的名字高頻出現,受到了大衆的廣泛關注,那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館。
一票難求
上海巨型鹦鹉螺藏着多少寶貝?
上海自然博物館,坐落于上海靜安區雕塑公園内。
從空中俯瞰,上海自然博物館猶如水泥叢林中的一枚巨大的 " 綠螺 ",其主體結構的設計靈感來自鹦鹉螺,呈螺旋狀緩緩上升,建築表面做了大面積的立體綠化,如同時間悠久的白崖上鋪展開一片草原。
位于靜安雕塑公園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館
也像是一尊巨大的雕塑融入在這一片綠意中
(圖:圖蟲創意)▼
在 " 綠螺 " 中央有多層式的山水花園,四周立面則設計成鋼結構 + 玻璃的 " 細胞牆 ",充分解決了建築内部采光問題,同時非常貼合生命主題。
這種高度主題化的現代設計,讓上海自然博物館在一衆闆闆正正的建築裏,顯得格外亮眼。
上海自然博物館從裏到外都诠釋着 " 生命 " 的主題
面子是有了,更重要的是裏子。
從 " 綠螺 " 開口處進入,然後沿着參觀路線從二樓盤桓向下,最後到達地下二層。從主觀上,就問你是更喜歡上樓還是下樓?
館内的基本陳列,自上而下有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缤紛生命、生态萬象、生存智慧、大地探珍、人地之緣等十大展區,内容上囊括了從宇宙誕生、生命演化、人類起源,到生态多樣性、地質礦物等等。
這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定位确實名副其實——生命大百科全書。
這裏面最吸引人的,當然還是生命部分,有大量的幹貨。
在 " 生命長河 ",能看到地球上最大水生哺乳動物——藍鲸、最大恐龍機電模型——阿根廷龍、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等,全都是 1:1 等比例的複原模型,還有一隻表情蠢萌的獅子标本,去的話記得找一下。
" 生命長河 " 展廳展品之豐富
讓人大飽眼福
(圖:朝乾)▼
在 " 演化之道 ",能看到奇異的三葉蟲化石、會動的霸王龍、成排的鏟齒象頭骨等。
霸王龍動起來真的像活過來一般
務必親自去體驗參觀一下
(圖:朝乾)▼
在 " 缤紛生命 ",有滿牆的偶蹄類頭骨、貝殼和蝴蝶标本,如果你也幻想過成爲博物學家,一定十分滿足。
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展陳方式
(圖:闆栗)▼
這些展品背後,是多達 29 萬件藏品,是它們撐起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裏子。
許多人都會心生疑問,上海市面積這麽小,自然博物館從哪裏搞來這麽多珍奇異寶?
從地質學角度上看,上海這塊土地的确非常年輕,大部分都是在距今 6000~2000 年前才形成的,核心區向下挖 200 米都達不到基岩層,很難發現化石。
上海雖年輕,上海自然博物館卻很 " 老 ",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 1868 年由法國天主教神父韓伯祿創立的徐家彙博物院(中國最早的博物館,1933 年更名爲震旦博物院),之後不斷遷址擴大,通過采集、收購、贈送、交換等方式,增加藏品标本。到 1985 年就積累了超過 20 萬件各類标本,在中國各大自然博物館中名列前茅。
在現在的上海自然博物館仍然可以看見
當年兩大博物院的藏品▼
建築亮眼、展陳優秀、藏品幹貨十足、交通也很便利,這些都是上海自然博物館長盛不衰的必要條件。但還少不了一個——與時俱進。
一座與時俱進的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都是上海最火爆的博物館之一,尤其是一系列免費互動課程。如果要參加互動課程,得先檢票入場才能預約,所以許多遊客入場後,第一件事不是急着遊覽,而是搶先預約館内的互動課程。
其中最火的就是挖化石體驗活動!可謂一票難求,爲了搶到票,不少人會先在晚上仔細研究搶票攻略,甚至展開讨論,不斷優化改進既有攻略。
一旦搶到了挖化石體驗活動,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孩子們會穿上專用服裝、戴上護目鏡、拿上工具,在老師指導下獨立完成挖掘,簡直是一群小古生物學家!
如此還原,體驗拉滿▼
爲了吸引更多觀衆,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在全力 " 整活 ",操作一個接一個。
想把表情包獅子帶回家?安排!他們搞了一系列特色文創,把館裏的網紅藏品做成可愛憨萌的手辦、冰箱貼、卡通立牌。不僅有網紅獅子,還有霸王龍、竊蛋龍等,讓你把這裏的 " 顯眼包 " 統統帶回家。
白天太忙,晚上能去逛嗎?安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 2024 年推出 " 趣玩|自然博物館之夜 ",邀請觀衆夜探博物館,同時還準備了科普展、表演、非遺項目等,要搞就搞有特色的奇妙夜。
來自然博物館體驗奇妙夜▼
逛商場能看到珍稀動物标本嗎?安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 2024 年夏推出了 " 博物館 WALK:走近北極 ",将北極熊、狼、馴鹿等館藏珍貴極地動物标本送進商場,配以科普介紹,僅兩個月時間就吸引了 200 萬 + 觀衆。
說走就走的博物館之旅▼
想和科學家、科普大 V 近距離接觸?安排!上海自然博物館創立的公益性科普講座品牌 " 綠螺講堂 ",會定期邀請全球各領域科學家和科普大 V,面對面的交流确實 " 實感 " 拉滿。
最新一期 " 綠螺講堂 " 就邀請到了前博物館頂流講解員、著名科普作家河森堡和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明星講解員何鑫精彩對談,分享了許多有趣又有料的生物冷知識。
" 綠螺講堂 " 現場嘉賓▼
比如河森堡老師就介紹了會做 " 蛋撻 " 的動物鴨嘴獸,因爲它是唯一一種既能産卵又能産奶的動物,而何鑫老師則戳穿了網上盛傳中國發現安氏蜂鳥的謠言。
兩位老師感歎生态多樣性保護和科普任重道遠的同時,也展望未來,提到 " 用 AI 喚醒地球精靈 ",甚至 " 複活 " 滅絕動物。
何鑫與河森堡座談現場▼
最近,上海自然博物館又整了個大活——用 AI 技術把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重現在各位面前。
看,巨獸突破次元壁!
這些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大部分人隻能看到标本,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猛犸象、白鱀豚和長須鲸标本。
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長毛象,在距今 40 萬 ~3700 年前,猛犸象曾經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包括中國東北。很難想象,幾萬年前,這樣的巨獸還遊蕩于亞歐和北美的冰原之上,今天卻隻能在博物館裏看到它們了。
猛犸象骨骼标本
(圖:朝乾)▼
上海自然博物館既有猛犸象的複原模型,也有骨架,尤其是那具幼年猛犸象骨架,是一大亮點。
幼年猛犸象骨架
(圖:朝乾)▼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被稱爲長江女神,自從最後一隻白鱀豚于 2004 年死亡之後,已經有 20 多年沒有再觀測到,目前被認定爲功能性滅絕。
上海最後的白鱀豚記錄是 2000 年,一隻白鱀豚在崇明島擱淺後死亡。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白鱀豚骨骼标本則采集于 1910 年。
白鱀豚骨骼标本▼
看着白鱀豚的标本,時常會有一種莫名的悲傷,但我們還有機會保護長江中的另一種特有淡水鲸類——長江江豚,它可是長江旗艦物種,在我們的有效保護下,數量正穩步回升。
長須鲸(Balaenoptera physalus)曾分布在全世界的海洋,但目前瀕臨滅絕。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庭展出的長須鲸骨骼标本,是用 2017 年 3 月在上海的長江口杭州灣海域發現的屍體制作而成,是國内較大的長須鲸骨骼标本之一。
長須鲸骨骼标本▼
我們經常看到科學家複活猛犸象的新聞,但是以現在的技術,要在現實中 " 複活 " 猛犸象、白鱀豚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在虛拟世界可以做到。
虛拟複活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而是好不好?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濫造、錯誤百出的虛拟複原。既然做就要做最好的!
怎麽做呢?上海自然博物館決定與聯想集團深度合作,利用聯想自研的空間計算 AIGC 技術,喚醒這些已經遠去,以及正受到威脅的地球精靈。
戴上 VR 設備 " 用 AI 喚醒地球精靈 " ▼
複原動物可不是閉門造車,它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情緒有個性的,所以聯想首先要做的是對标本進行高精度掃描,然後基于 AI 算法結合手工修複構建生物模型,真實還原 3D 姿态和動作,再結合趣味互動場景,最後才能完成了 " 用 AI 喚醒地球精靈 " 的數字展示。
在整個項目中,爲了實現猛犸象毛發的高精度,聯想在設備性能邊界内,最大限度優化毛發渲染效果,真實還原生物紋理,這才有了 " 活生生、毛茸茸 " 的猛犸象。
現在,大家隻要戴上 VR 設備,就能置身于冰天雪地或蔚藍大海中,看到猛犸象迎面走來,或是白鱀豚和長須鲸從面前遊過。
神奇動物在自己的标本前 " 活 " 過來了▼
這些神奇動物還能跟體驗者互動,隻要擡起雙手根據提示完成任務,就能夠解鎖新任務和新知識,屬實是一種沉浸感拉滿的體驗。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聽到這些神奇動物的聲音
以及河森堡的相關講解▼
上海自然博物館這套全新體驗,既能喚醒觀衆對于生物多樣性的思考,也能潛移默化增進大家的動物保護意識。
從生物到建築
AI 的邊界在哪裏
" 用 AI 喚醒地球精靈 " 數字展示,其實已經是聯想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二度聯手了,之所以要堅持和自然博物館合作,是因爲聯想相信科技創新能夠推動更多人關心生物多樣性保護,讓全民都可以參與進這項事業,用科技守護地球生命之美,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 用 AI 喚醒地球精靈 " 數字展示項目啓動儀式▼
聯想以 "AI 向實,智能向善 " 爲價值主張,早已将 AI 智能技術應用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第一線及公衆科普之中。從 2021 年起,先後打造了長江江豚保護、長江生态公益科普、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
AI 智能技術不僅僅能造福人類
也能守護地球上的生靈▼
在這項事業中,聯想也貢獻了自己的方案。其中 "AI+ 文博 + 科普 " 就是 " 聯想方案 " 的代表, " 用 AI 喚醒地球精靈 " 隻是其中一個案例,另一個成功案例是 "智慧應縣木塔"。
基于聯想首款空間 AIGC
文遺智慧保護解決方案打造▼
有 900 年曆史的應縣木塔号稱 " 鬥拱博物館 ",是中國古建築的瑰寶。在應縣木塔的保護和展示中,聯想集團發揮 AIGC 組合技術的優勢,讓參觀者在虛拟世界中遊覽應縣木塔,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在某種意義上也實現了 " 複活 "!
虛實結合
打造 VR 沉浸交互體驗▼
一項新技術的誕生,若能真正造福大衆、拓展人們的視野,其生命力便如涓涓細流般綿延不息,終将彙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滔滔洪流。
聯想攜手上海自然博物館、應縣木塔等機構,将 AI 技術的觸角延伸至文化傳承與科學普及的廣闊領域。這不僅是科技力量的一次精彩綻放,更是一種向善而行的深刻選擇。它讓科技創新融入人文溫度,讓現代智慧點亮瀕危物種的未來。
毫無疑問,AI 是當前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但能否真正造福大衆,能否真正被人類社會認可,還需要一段适應和選擇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由一個個類似 "AI 喚醒地球精靈 "、" 智慧應縣木塔 " 這樣的成果鋪就的。
聯想作爲這一領域的踐行者,攜手上海自然博物館、應縣木塔等機構,将 AI 的觸角延伸至文化傳承與科學普及的廣闊領域。既是科技力量的精彩綻放,更是向善而行的深刻選擇。在未來,我們也期待能有更多這樣的跨界合作,進一步拓展 AI 的應用邊界的價值,造福我們的社會。
AI 作爲一種能力,而将其應用于向善,正是我們的選擇和責任。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