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迷惑行為大賞
你還記得幾個月前 B 站上很火的 " 電搖嘲諷 " 嗎。
這個梗最早起源于 YouTube 上一位名叫 "Cyranek" 的博主,所制作的鬼畜視頻《Groove Battle》。視頻的主要内容,就是兩個長得很像外星人的黑色小人,在一段非常魔性的音樂伴奏下,随着節奏交替着快速蹲起,既像是在比拼舞技,又像是在互相挑釁對方。在長達三分鐘的視頻裡,兩個小人就這樣你來我往,上演了一場人類難以理解的抽象博弈。
或許是因為小人的高速蹲起動作,讓人們聯想到了格鬥遊戲中經典的嘲諷招式 "Tea Bag",這段視頻很快就被當作新的嘲諷素材,在外網火了起來。原視頻的播放量也迅速突破了五百萬。
和很多最初爆紅于外網的梗一樣,這段視頻在國外火了幾年後,本已不再受人關注,卻又突然被人搬運到了國内的 B 站上,并迅速成為 B 站鬼畜區的新寵。各類關于它的二創作品層出不窮,它也因此有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電搖嘲諷。
在最火的那段日子裡,電搖嘲諷的相關視頻,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在 B 站熱門視頻榜的前列。它可以和任何鬼畜明星聯動,通過上下起伏的高速蹲起,洗腦觀衆。也可以在廉價的 Flash 動畫中,傳遞 " 正道的光 ",嘲諷一切虛僞和不公。适用場景之廣泛,堪比坤坤的 " 雞你太美 "。
而如今,距離電搖嘲諷在 B 站上爆火,已經過去了半年的時間,這個梗也順理成章地被追逐互聯網最新樂子的網友們抛之腦後,很少再有人提起。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被成年人的網絡世界無情淘汰後,這個魔性的嘲諷動作,現在居然又在以 10 後為代表的小學生群體中再度走紅,甚至取代了曾經風靡一時的《孤勇者》,成為他們中間新的接頭暗号。
一隻手平舉橫置于胸前,另一隻手作突刺狀在其上下來回穿行,配合下半身快速的跨步抖動或蹲起,這就是當下小學生中最流行的打招呼方式——電搖。
電搖,首先是一種搖,區别于成年人的社會搖和其他各種搖,電搖的動作相對來說沒有那麼花裡胡哨,考驗技巧,但它卻是最高效的溝通工具。任何場合下,小學生們都可以通過這個簡單的動作,辨别敵友關系,隻要你能跟上他們的節奏搖起來,你就能快速融入他們的群體。
關于小學生電搖的由來,民間流傳着各種說法。除了最開始聊到的 " 電搖嘲諷 " 這個梗以外,它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東南亞 " 猛男版 "《新寶島》,在傳播過程中誕生的一個亞種。
而更具說服力的一種解釋,來自手遊《和平精英》及其相關的二創視頻。在某次更新後,這款遊戲中加入了名為 " 電搖 " 的舞蹈動作,最初并沒有人太在意它的存在,直到今年 " 電搖嘲諷 " 在 B 站爆火後,玩家們才關注到這個和 " 電搖嘲諷 " 有着相似命名和嘲諷意味的動作。于是,它便成了遊戲中最熱門的嘲諷方式,很多玩家在擊殺敵人後,都會在對方變成盒子前,跳上一段電搖以示嘲諷。而小學生作為《和平精英》的核心受衆群體之一,自然也就有樣學樣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模仿。
在小學生眼中,電搖并不隻是一套簡單的舞蹈動作,它象征着某種桀骜不馴的自由意志。即便在當街面對曾經的互聯網最強舞者時,他們也會毫無顧慮地盡情展現自己的搖。每一次雙手的上下交叉,都像是在給自己疊上一層社牛 BUFF。
電搖也是個體宣洩情緒的最佳選擇之一。當一群小學生在畢業典禮上開搖時,即便是一片歡聲笑語,你也能讀出他們對于分别的傷感和不舍。
而在任何場合任何環境下,隻要兩個相識的電搖小子碰到一塊,就免不了要用電搖對上幾句暗号。即便疫情和口罩拉開了他們彼此的距離,但通過電搖這種獨特的加密通話方式,有時隻需幾個簡單的動作,便能傳達千言萬語。
隻不過,當同時參與暗語交流的人數過多時,那場面就難免會讓人誤解為某種獨特而又神秘的宗教儀式現場。
但對于一個強大集體來說,電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圖騰。當兩支隊伍在比賽中相持不下時,率先搖起來的那方,往往更容易占得先機。這一招既讓對手猝不及防、自亂陣腳,同時也能極大地鼓舞己方士氣,從氣勢上對敵人造成壓倒性沖擊。
當然,和所有搖一樣,小學生電搖也能引發人們對于現實社會的反思。比如,當一個學生敢于在老師背後開搖時,他就不光是同學們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也代表着應試教育的無聲抗議。
除了在線下電搖,小學生們在線上也組成了名為 " 電搖家族 " 的群體,活躍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上。
就和當年 90 後中流行的葬愛家族一樣,電搖家族内部也有着嚴格的族規。他們把 " 電搖嘲諷 " 中的黑色小人當作家族族徽和個人頭像,自稱 " 電搖小子 " 或 " 電搖公主 ",手持 " 電搖開朗症 " 與電搖表情包作為接頭暗号,遊曆于互聯網短視頻的灰色地帶中。他們也和所謂的 " 電池家族 "" 開朗大軍 "" 狗頭軍 " 一起,組成了短視頻評論區裡互相制衡的 " 四大家族 "。
這裡有必要進行一番科普。所謂的評論區 " 四大家族 ",其實并沒有形成多大的影響力。隻有在一些小學生們會關注的話題和賬号下,你才能在視頻的評論區中,找到這些所謂的家族成員們。
整齊劃一的命名方式
" 四代家族 " 的組成,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曾經還有過可達鴨家族、金錢豹家族等分支,但如今隻剩下最具影響力的 " 電搖 "" 開朗 " 和 " 電池 " 這三大勢力。而其中的 " 電搖 " 和 " 開朗 ",貌似在近期還達成了某種同盟關系,兩大家族為此制作了代表雙方友誼關系的 " 電搖開朗症 ",立誓要聯手消滅所有 " 電池 " 家族的成員。除此之外,家族間也時常會上演卧底、内奸等間諜戲碼,讓人不禁感歎當代小學生在互聯網上旺盛的表演欲。
進一步深入研究後,我還發現這些家族名稱的由來,其實大多也與短視頻平台上流行過的梗有關。比如 " 開朗的網友 " 這個稱呼,最早來源于抖音賬号 " 開朗怪 " 制作的一系列搞笑視頻,他會在視頻中稱呼提問的網友為 " 開朗的網友 ",并将其回複寫成段子做進視頻裡。或許是因為他的視頻在小學生群體中頗受歡迎,一些小學生便開始以 " 開朗網友 " 自居。
同理,還有目前已經快被版本淘汰的 " 金錢豹家族 "。他們的由來,也是因為曾經紅極一時的金錢豹表情包。由此可見,這些互聯網老梗,在被成人世界抛棄後,往往還會再在小學生群體中火上一把,甚至還會被當作所謂的家族代号,幫助小學生 " 拉幫結派 "。
當然,如果僅僅隻是追捧這些過時的互聯網梗,在評論區裡發發表情包,留下一些看上去中二且幼稚的言論,這些其實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對于孩子刷短視頻這件事的警覺。真正令人感到擔憂的,還是這些短視頻的内容本身。
就我目前觀察到的情況來看,這些在抖音上動辄十幾萬粉絲的所謂 "XX 家族總部 ",大部分實際都是假扮成 " 自己人 " 的遊戲推廣賬号。
甚至有的時候,這些賬号還會開直播,主動拉小學生進來一起語音打遊戲。我大緻旁聽了一會他們聊天的内容,裡面除了有小學生在各說各話外,他們對髒話和各種互聯網梗的接受程度,也多少有些超出了我的預期。
此外,也有一些視頻賬号,會在發布的内容裡,刻意加入這些當下未成年人群體中流行的 " 暗号 ",以此來建立和未成年人之間的 " 聯系 ",幫助自己更快地積攢粉絲。
而在網絡世界的另一頭,成年人現在正在飽受這些小學生 " 暗号 " 的折磨。相比于當初對《孤勇者》中二的模仿和傳唱,如今小學生群體中最流行的 " 電搖 ",似乎總伴随着髒話和豎中指等不雅行為一同出現,這引發了不少網友對于小學生模仿短視頻内容的反感。
這些背後所集中展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如今未成年群體對于互聯網短視頻内容的過度接受和傳播。
在由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中國遊戲産業研究院,聯合伽馬數據共同發布了《2022 中國遊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中,我們能看到一組非常明确的,關于如今未成年人使用手機進行日常娛樂的數據。
報告指出,2022 年,我國 19 歲以下網民規模已達 1.86 億人,占我國網民總數的 17.6%。其中 9 歲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機持有率達到了 97.6%。手機設備的普及讓未成年人得以更早、更便捷地接觸到互聯網,除日常學習、社交外,未成年人主要利用網絡進行娛樂活動。而在缺乏引導、未樹立自身完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條件下,未成年人進行網絡娛樂活動有可能産生沉迷娛樂、接觸不良信息等負面事件,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已成為所有網絡娛樂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報告也指出,新規(指國家新聞出版署在 2021 年 8 月 30 日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落實後,未成年人的娛樂行為從遊戲向其他活動轉移。根據用戶調研,當前仍具備遊戲習慣的未成年人在遊戲受限後,往往會将時間投入到短視頻與網絡視頻領域。其中就有 65.54% 的未成年用戶,将原本打遊戲的時間,用在了刷短視頻上。
圖源:伽馬數據
這由此也引發了一連串廣受關注的社會新聞,其中就包括前段時間多家新聞媒體報道過的,幼兒園教授成人口水歌事件。
新聞中提到的《黑桃 A》,是一首發行于 2021 年的歌曲,它成了繼《孤勇者》之後,又一首在未成年群體中有着廣泛知名度的流行歌曲。但與《孤勇者》表達的熱血和積極向上不同,《黑桃 A》是一首相當通俗的成年人夜店口水歌,歌詞中包含了諸如 " 寶貝寶貝我們幹一杯 "" 長長的腿一尺八的腰,此刻我隻想親吻你的嘴 " 這樣露骨低俗的話語,引發了家長對于未成年人過早接觸這類網紅歌曲的擔憂。
而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吃瓜網友們也難得和家長們站在了同一條陣線上,紛紛表示這樣的歌曲相比《孤勇者》來說,确實不适合在未成年群體中傳唱。但也有一部分網友,選擇直接将炮火對準了如今的短視頻行業,認為短視頻既 " 荼毒 " 了成年人,也 " 荼毒 " 了小朋友。
雖然部分網友和家長們的看法不無道理,誰都希望孩子們能在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中成長,但實際上一味地隻堵不通,把短視頻塑造成新的 " 精神鴉片 ",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流行偷偷摸摸去街機廳打遊戲,私下裡交換各種漫畫、小說一樣,每一個時代都有類似網絡遊戲、短視頻這類被認為是 " 荼毒 " 未成年人的娛樂方式存在。即便如今紛亂複雜的網絡社區,的确需要得到更正規的管理和約束,但娛樂本身并沒有錯,換個角度去說,如果孩子們連最後一絲娛樂的空間都被抹殺的話,對于他們的成長,也不會是件有利的事情。
歸根結底,未成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學校、社會多方面對未成年的正确引導。如果家長們能真正關心孩子每天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學校能正确辨别哪些娛樂内容對于孩子們來說是積極向上的,社會能通過各方協調為未成年群體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無憂的成長環境,那麼文章中我們聊到的很多事情,想必都能迎刃而解,甚至壓根不可能存在。
但顯然,我們距離那樣的未來,也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