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賀歲電影檔,好片确實不少:《流浪地球 2》《滿江紅》《熊出沒》…… 科幻、懸疑、動畫片都湊齊了,就是缺了個最傳統的,喜劇片。
大家都說,中國喜劇越來沒勁了,上一次為喜劇大笑,還是看《夏洛特煩惱》,今年最招笑的梗,隻剩 " 冷冰凝愛與夢翠霜 "。
記得很久以前,過年的主要節目之一,就是吃着開心果看賀歲喜劇,尤其要看葛優和馮小剛合作的電影。
如今,開心果依然美味,賀歲喜劇卻越來越沒滋沒味。每到這種時候,就想對喜劇人們說,要不要再去看看那部 " 中國最牛喜劇 ",找找不一樣的笑點,找回中國喜劇人的初心。
沒錯,說的就是它:《我愛我家》。
聽說這個國家有兩種人:喜歡看《我愛我家》的人和沒看過《我愛我家》的人。這部神劇首播于 1993 年,轟動一時,笑懵全國。
它的觀衆群從 60 後覆蓋到 90 後,又在二十多年後成了 00 後的網紅款,就憑一個表情包。
這些年,這部劇被反複播放,如今國人都知道,北京西便門的楊柳北裡小區 18 号 202,老賈家幾口子都不是一般人:
中國最受歡迎副局級幹部,老有所為傅明老人;
中國知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鈕钴祿和平女士;
中國非典型知識分子,安貧樂道榮辱不驚賈志國先生;
勇救落水兒童好公民,改革開放弄潮兒賈志新先生;
深入到美國人民群衆中去,中文系一枝花賈小凡女士;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戰鬥裡小學花季少女賈圓圓;
還有兩個小保姆:深深地愛上假家的小桂,曾在假家生活和戰鬥過的小張,個個都是聊天兒的人才。
《我愛我家》是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90 年代初,中國還沒聽說過這個劇種,《我愛我家》打響了情景喜劇的第一炮。
故事自打 1993 年的夏天開始。某天傍晚,北京某局二把手,67 歲的傅明老同志忍受不了辦公桌被搬到婦聯辦公室,決意正式退休。他穿着筆挺的中山裝,梳着大背頭,一臉嚴肅地回到家中。
用兒媳婦和平的話說,傅大爺是辛亥革命沒趕上參加,五四運動也不知道挨哪呢,可是這個七口之家,天天都在發生讓人不省心的事,他不操心行麼:
大兒子參加同學會,看見同學發迹受了刺激,憤而斜杠,想靠蒸包子發家緻富,害全家吃了好些日子烤死豬味的包子。
大兒媳婦出門去居委會,踩上西瓜皮摔了一跤,人就失了憶。全家戲精附體,幫助和平 " 昨日重現 ",累得雞飛狗跳。
心理診所在報紙上登錯了聯系電話,精神病患者們的咨詢業務紛至沓來,全家争當咨詢師,為各路精神病指導人生。
江湖騙子紀春生賴在賈家不走,蹭吃蹭喝每天葛優躺。一頓飯能幹進去 200 個餃子,号稱逃離了封建反動家庭後完成了偉大發明 " 滴水成油 "。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家長裡短,吃喝拉撒。一百多集的内容,沒有大起大落,一家七口,三代同堂,街坊四鄰,有笑有鬧。全劇最多的鏡頭是吃飯,飯桌上最常見的是油條。
可就是這樣一部簡單的作品,讓無數觀衆魔怔。
劇迷們争背台詞,就像背語錄。
成立 " 全球影迷會 ",等待 24 年推動劇本出版計劃。
有個資深 " 家粉 " 叫鄭猛,甚至特意為它寫了一本書,八卦劇集背後的故事。
2014 年,《我愛我家》搞了一次見面會,快結束時,突然跳出一個工作人員,對着台下大喊:"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台下觀衆毫不遲疑,發出震耳欲聾地高呼:" 姆們姆們姆們!"
30 年過去,再次回看《我愛我家》,我們仍然會感歎,無論多高的贊譽,這部劇都值得。
想做好一部喜劇,最重要的是兩點:台詞有意思,演員有特點。這兩點,《我愛我家》拿捏得死死的。
這部劇的總編輯是粱左。粱老師之前雖然沒參與過大制作,但是業務能力絕對是電線杆上挂暖壺——水瓶很高。
比如那集被全網玩壞的《不速之客》,随便拎出一句都是笑點:
" 我紀春生人窮志不短,馬瘦毛不長,幾家收容所給我的一緻結論是,一不偷二不搶,不反對人民不反對黨——就是逮哪兒往哪兒躺。"
" 我睡在這兒就挺好,雖然條件差一點,不如地下通道寬敞,不如水泥管子通風,不如北京站裡熱鬧,可是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寒窯雖破能避雨,白吃白喝苦也甜。"
" 我娘可是個傳奇人物,當年幫我爹偷高壓線給電死了,也算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吧。"
第五集《親家母到俺家》,老傅被逼相親,精神崩潰:
" 弄一個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在我眼前晃悠,我要萬一 …… 我這晚節還要不要啦?後人怎麼來評價我呀?我那追悼會還開不開啦?"
三十七集《死去活來》,和平留下 " 遺言 ":
" 我替你們家養老的,生小的,縫新的,補舊的,熬稀的,煮幹的呀,我容易嗎我?"
" 什麼兩口子?我頂多也就是個通房大丫頭,白天裡裡外外忙活了一天,晚上我還得陪主人睡覺!"
再看演員陣容,那更是保證了人人是角兒,個個是腕兒:
宋丹丹、蔡明、梁天,這都不用說了,葛優自從演完季春生就火了幾十年。
為了演那集 " 氣功之謎 ",劇組真的請來了司馬南;為了故事裡趙忠祥的一句台詞,他們真的請了趙忠祥客串。
姜文、濮存昕、王志文、李雪健,全去做過客串演員,這樣的咖位,如今沒有一部劇聚得齊了。
除了劇本和演員兩個重頭,劇組在很多細節上也把握得非常精準:
著名美術師戴延年親自布景,參考自己嶽父家的情況,把内景布置得極為真實:櫃子上摞着箱子,箱子裡放着報紙;舊沙發舊櫃子,牆上挂的地圖上描着線。因為老傅是革命老幹部,人設就是艱苦樸素有情懷。
但是屋裡也有新東西:流行的 KTV 唱機,圓圓的遊戲機,鄰居送來的樂高。這些标志着這家人的生活水平。
隻能看見一個角落的門廊,挂着亂七八糟的雨衣、呼啦圈、記電表數的本子,摞着鞋盒子,還怼進一台單缸洗衣機。
任誰走進這家門,都得說一句,這是一家好好過日子的人。
相比如今電視劇布景的 " 懸浮感 ":超大公寓、樣闆間背景、豪華軟裝,30 年前的《我愛我家》精緻得令人心酸。
更不必說那些好聽的插曲:《會飛的心》、《拉着你的手》、《為一句無聲的諾言》…… 每一首歌都配了 MV,每一部 MV 都是一個彩蛋。
網上搜索《我愛我家》,常常見到一個問題:這部劇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原因自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制作用心,活幹得細。
《我愛我家》不止是經典。它是一部難以超越的經典,開始即巅峰。
它的真正意義上的 " 全民佳作 ",供普通人看熱鬧,供聰明人看門道,供業内人自省和遺憾。
對于普羅大衆來說,這部劇故事簡單,接地氣,劇中人物每天以樂觀又艱難的姿勢周旋于柴米油鹽之間,操心孩子升學,老人戒煙,全家抓不着一隻耗子,生活的煩惱就靠自嘲和互嘲敷衍過去。
偶爾優雅随即粗俗,片刻悲傷即刻喜悅,這部劇用平實的筆觸描繪着市井與日常,把失憶梗、換妻梗、諧音梗玩得 666。别緻的語言風格前所未有,既像小品又像相聲,讓人反複咀嚼,百看不厭,笑一遍又一遍。
但聰明人看《我愛我家》,從來都不是為了看樂呵。他們看的是 "90 年代百科全書 "。
《我愛我家》被盤了 30 年不褪色,并非因為好笑。它帶着時代和社會的深刻烙印,全方位表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的生活變化。
京劇大鼓演員開始走秀,鄰居們手裡的舶來品越來越多,知青時期的情人帶着私生子鬧上門,練氣功和抓彩票成為市井間的常見娛樂。這些景色,是 90 年代故事的獨有背景。
小保姆跟着局級幹部的兒子去深圳,先是跟着打工,掙了點小錢兒,然後開了一小飯館兒,完後又改成小雜貨店,業餘時間炸油條,擴建成麻繩兒廠,完後又翻建成工藝美術大樓,最後成立了一座垃圾處理中心。
哪哪挨不上,但就是賺了大錢,當了女老闆,老太太按電門她抖起來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獨有的成功,獨有的渾水摸魚。
很多人說《我愛我家》緻敬《紅樓夢》,實在沒有說錯。且不說對白的高度相似,就單論它這個 " 靠老賈家的吃喝拉撒反應時代特點 " 的架勢,也确實能跟《紅樓夢》叫一聲大哥。
可是,這樣優秀而深刻的作品,再也沒有了。
1993 年之前,中國沒有 " 情景喜劇 "。導演英達去了一趟美國,看了《考斯比一家》受到啟發,回國就想攢一個類似的東西。
當時人們看不起喜劇,覺得膚淺,不如正劇深沉。可英達說,喜劇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軟動力和潤滑劑,是柔韌而堅強的生命意志。不知悲從何來,怎知喜從天降?所以他做的喜劇,有悲傷和深沉的一面,不輕飄。
總編劇粱左,母親是著名作家。他一直都有文學夢,尤愛《紅樓夢》。《我愛我家》是他第一部大型作品,他将此前積攢的力量傾斜而出。他想創作一部撼動人心的娛樂神話,而非提供稍縱即逝的快感的笑話。
大俗的語言,大雅的框架,他依靠深厚的文學功底,将北京話、清朝白話、革命語言雜糅在一起,以出神入化的技法完成了天衣無縫的混搭。這樣的語言大神,如今很難找到了。
更何況,我愛我家出現在那麼特别的時代。
改革開放初期,人民對一切新事物懷抱好奇和忌憚,社會上多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藝術家的思維異常活躍,有創新的意願卻也能固守原有的根基;
觀衆們的資源有限,稍微見了點市面但是不多,對真誠的作品還有耐心反複體悟;
演員們還有滿腔熱忱,願意将演戲當作一份工作,用天賦和良心塑造角色。
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成就了《我愛我家》。是偶然和必然共同造就了這篇傳奇。
這樣的時代,這樣好的條件,再不會有了。
所以這樣好的劇,也再不會有了。
《我愛我家》注定成為永遠的巅峰,在中國喜劇史上獨孤求敗。枯守王座,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