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李益文
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即将開啓。
12 月 11 日至 12 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在充分肯定 " 我國經濟回升向好 " 态勢的同時,也指出下階段需要克服 " 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 等内外部系列挑戰。
會議提出,對于下一階段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要保證财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要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會議還強調,要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債務,要謀劃新一輪财政體制改革。
财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此前中央已提出要在 2020 年基本建立現代财政制度。但近幾年,受内外部環境影響,财政收支矛盾加劇。
爲何開啓新一輪的财稅體制改革?改革有何重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收支壓力下的順勢而爲
自 1994 年财稅改革确立分稅制财政管理體制後,我國财稅制度先後于 2000 年、2003 年、2014 年多次推行财稅體制改革,不斷建設完善現代财政制。
2022 年 4 月 11 日,人民日報發文表示,現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現代稅制體系初步建立,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在曆經多輪改革後,爲何又開啓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
" 這是壓力下的順勢而爲。"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告訴時代财經,當前經濟增速換擋,财政收入亦告别高增速,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減少的數萬億缺口,暫難彌補。這使得當前 " 土地财政 " 難以爲繼,财稅體系改革自然而出。
經濟學家、新質未來研究院院長張奧平同樣認爲,本輪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調整和銳減。此外,地方财權與事權不平衡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也是當前改革原因之一。
受房地産下行影響,土地财政收入持續下降。2022 年,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收入約 6.7 萬億元,同比下降 23.3%。而僅一年前的 2021 年,該項收入還曾創紀錄的達到了 8.7 萬億元,彼時,土地收入占到地方總收入的 42.5%。
根據财政部最新數據,2023 年前 10 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爲 3.5 萬億元,在去年同期下降 25.9% 的基礎上,再度下降 20.5%。
壓力不僅來自于 " 第二财政 ",受全球經濟大環境和國内減稅降費等優惠政策影響,作爲财政重要支柱的稅收收入也出現了走弱的趨勢。2023 年前 10 月,财政部公布的 13 項主要稅收收入項目中,僅 4 項爲增長,其餘 9 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國内消費稅同比下降 4.8%、企業所得稅下降 6.3%、個人所得稅下降 0.5%。
财政收入減少的同時,支出端壓力卻有增無減。财政部數據顯示,2023 年前 10 月,财政部 10 個主要支出科目中,除交通運輸支出下降 1.2% 外,其餘 9 個支出科目均成增加态勢。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3.3 萬億元,同比增長 8.7%;教育支出 3.2 萬億元,同比增長 5%;債務付息支出 0.97 萬億元,同比增長 4.1%。
此外,之後還将迎來地方債務償還高峰期。财政部數據顯示,2022 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 35 萬億元,地方債付息支出更是首次超過 1 萬億元。根據上海财經大學高等研究院 "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 課題組此前的預算,從 2021 年至 2026 年,如果考慮城投債,每年存量債務到期額均在 4.4 萬億元以上。其中,2023 年和 2024 年均爲 5.6 萬億元。
專家稱财稅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節流
收支如此緊平衡下,改革如何在化解舊有矛盾的同時,托舉經濟發展?
張奧平認爲,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首要任務是防風險、守底線。實際上,過去幾年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問題在不斷凸顯,今年 11 月,證監會明确提到,強化城投債券風險監測預警,并首次提出要把公開市場債券和非标債務 " 防爆雷 " 作爲重中之重,全力維護債券市場平穩運行。
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也曾明确提出了要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适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對于如何托舉經濟?張奧平認爲,預測 2024 年中央财政赤字率将達到 3.5% 左右,通過财政資金支持創新産業,帶動經濟發展。其表示,未來可将資金直接投入到新質産業當中,推進科技産業和金融整體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我國的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實現财政與經濟更加良性的互動。
此外,張奧平還強調,傳統财政資金通過投資基建拉動地價上漲後,賣地創收的方式已經不符合目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國基建已經處于飽和狀态,近年頻發的洪澇災害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當前水利工程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可能。此外,未來房地産行業的 " 三大工程 " 也将是财政資金使用的重點配合方向。
徐洪才則認爲,财稅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節流。徐洪才解釋道,随着經濟增速的放緩,部分地方此前财政供養激增,部門臃腫、效率低下等問題開始暴露。當前财政收支壓力大,企業與消費者信心仍處恢複階段,政府可主動作爲,拿出 " 壯士斷臂之決心 ",精簡機構,削減不必要的開支," 這是最立竿見影的辦法。"
實際上,盡管全國财政供養人員工資福利支出無詳細數據,但其對财政的壓力,通過《半月談》在今年 10 月發布的文章中窺得一二。《半月談》發布的《1 個正式工背後 1.8 個臨時工,一個欠發達縣的臨聘人員之困》文章稱,烏蒙山區,A 縣臨聘人員爲 28806 人,在職人員 15580 人。其中,僅臨聘人員今年 " 保工資 " 預算總支出達到 4.6 億元,超過該縣去年全年稅收收入。而 2022 年,A 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 7.02 億元。
除了精簡機構外,徐洪才還補充道,理順地方财權與事權也将成爲本輪改革重點。當前地方提供公共服務品的責任和職能較重,但是财權财政收入又比較少,他認爲,未來,中央可以上收部分事權和支出責任,減輕地方政府支出的責任和負擔。
不過,徐洪才也提醒道,盡管社會此前多有呼籲理順地方的财權與事權,但該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涉及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許多具體問題僅靠經濟學的框架是難以解決平衡,要做有持久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