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隻是大衆,近十家歐洲汽車産業鏈巨頭也開始大裁員,其困境不是簡單地對中國電車加征關稅能緩解的,甚至還适得其反
文|晏玉婷 施智梁
編輯 | 李皙寅
10 個工廠,10 萬人,大衆汽車的德國工廠正面臨一場聲勢浩大的罷工挑戰。
作爲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大衆汽車集團有意關停德國本土工廠、全員降薪并開展裁員,以便降本增效。這是過去百年來,大衆汽車首次有意關停德國本土的工廠。此前,大衆汽車與相關工會領導人的談判并未達成協議。後者開始通過罷工的形式,向大衆管理層施加壓力。
過去幾個月裏,包括大衆、奧迪、福特、Stellantis 等 4 家車企,以及 4 家零部件巨頭在内的 8 家企業,已陸續宣布将在歐洲裁員約 5 萬人。還有車企則公開表達了自己的降本計劃。
作爲支柱性産業,車企過冬,讓歐盟工業的發展遭遇着不小的挑戰。
對于歐洲汽車産業來說,盡早轉換思路,廣泛擁抱包括中國在内的新興汽車技術來源地,爲當地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優的汽車産品,顯然是比單純樹立貿易壁壘更好的選擇。
01 大衆汽車德國工廠遭遇大罷工
當地時間 12 月 2 日上午,大衆汽車(Volkswagen)在德國多地的工廠爆發罷工,以抗議公司此前提出的關廠和大規模裁員計劃。據媒體報道,這是自 2018 年以來大衆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工。工人與管理層之間圍繞裁員、降薪及工廠關閉計劃的沖突進一步升級。
當地時間 2024 年 12 月 2 日,德國漢諾威,大衆汽車公司員工集會 圖源:IC
日前,德國大衆汽車集團工會領導人表示,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大衆汽車集團,計劃關閉至少 3 家德國本土工廠,裁員上萬人,并且打算全員降薪 10%,以減少成本,提高競争力。
工會此前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臨時工資上調存入基金、減少工作時間,放棄 2025 年和 2026 年的獎金等提議,稱可節省 15 億歐元(約 114.69 億元人民币),包括希望借此避免工廠關閉和裁員。然而,大衆駁回了這一建議。
大衆汽車品牌負責人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衆汽車在德國關廠裁員是不可避免的。舍費爾認爲,大衆汽車要擺脫目前的困境,不能隻靠 " 創可貼 " 式的措施。大衆汽車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他歐洲同行的近兩倍,需要在三年至四年内減少 40 億歐元。
大衆集團的最新談判與德國金屬行業工會(IG Metall)未能達成協議,阻止罷工的合同義務于 11 月 30 日到期。IG Metall 的談判代表 Thorsten Groger 表示:" 大衆汽車本有機會在三輪談判中承諾不關閉工廠、不進行大規模裁員,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從 12 月開始,我們将采取适當對策,大衆汽車将面臨一場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的勞資糾紛。"
這場由 IG Metall 發起的行動,迅速蔓延至大衆旗下多個工廠,引發行業廣泛關注。當地時間 12 月 1 日,IG Metall 表示,德國大衆汽車工人将于當地時間 2 日舉行全國性罷工,罷工在全德 10 個工廠同時進行。
當地時間 2024 年 12 月 2 日,德國沃爾夫斯堡,大衆汽車公司的員工舉行罷工集會 圖源:IC
罷工從茨維考市工廠開始,随後蔓延至漢諾威、沃爾夫斯堡、埃姆登、布倫瑞克等地。罷工形式以 " 警告式罷工 " 爲主,即每班次兩小時的停工,旨在抗議公司近期提出的關停工廠和大規模裁員計劃,對大衆管理層施加談判壓力。
大衆汽車公司表示,已采取措施盡量減少警告性罷工對客戶、合作夥伴以及工廠的影響,并計劃與工會展開新一輪談判。如果談判無法達成一緻,罷工可能進一步升級,對大衆汽車的生産和盈利能力造成嚴重影響。公司将繼續與工會進行談判,預計下一輪談判 12 月 9 日開始。
02 歐洲汽車産業利空不斷
這将是大衆汽車自 1926 年成立以來首次計劃關閉德國境内的工廠。
大衆開始在德國本土 " 動刀 ",空前的降本規模是爲何?直接從銷量來看。今年 1 月到 9 月,大衆汽車全球銷量爲 652.43 萬輛,同比下降 2.8%。銷量萎靡不振,體現在大衆的财報當中也不樂觀。
根據大衆汽車 2024 年前三季度财報顯示,今年 1 月 -9 月,大衆集團的營業收入爲 2372.79 億歐元(折合人民币 18333.84 億元),同比增長 0.9%;營業利潤達 129.07 億歐元(折合人民币 997.29 億元),同比減少 20.5%。
大衆汽車表示,當前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如果再不采取全面措施恢複競争力,大衆可能将無法承擔未來必要的投資。所以,裁員降薪的目标是降低勞動力成本,确保其業務在較長時期内可持續發展。
圖源:IC
大衆汽車的裁員隻是歐洲汽車産業普遍困境的一個縮影,許多其他車企也面臨類似問題。
近幾年," 跨國車企過冬 " 似乎已經成爲常态。大衆汽車的裁員僅僅是歐洲汽車産業失意的一個橫切面,将視角聚焦當下的歐洲汽車行業,早在大衆汽車集團裁員降薪消息傳出前,受歐洲經濟疲軟、通脹高企,以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成本激增等各種因素影響,接連不斷的裁員潮正在主機廠和零部件巨頭之間輪番上演。
有觀點認爲,歐洲車企陷入困境,還存在兩個新增的原因。
其一,作爲振興純電動汽車産業的政策,各國曾推出購車補貼和減稅政策。沒有了這些補貼,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減弱,進一步加劇了産能過剩。其二,汽車生産的能源成本實在太高。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2023 年德國汽車産業電費爲每兆瓦時 190 歐元,約爲中國的 2 倍、美國的 3 倍。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近期,包括大衆、奧迪、福特、Stellantis4 家車企以及 4 家零部件巨頭在内的 8 家企業,将在歐洲累計裁員約 5 萬人。
歐洲各企業裁員情況(作者根據資料整理)
博世集團已在全球範圍内宣布了多次裁員計劃,最新的裁員行動影響了德國 7000 多個工作崗位,主要涉及汽車供應部門。德國汽車軸承、電驅動系統及發動機零部件供應商舍弗勒集團高管也對外預警了裁員的計劃,将在歐洲裁員約 4700 人。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歐洲車企并未公開透露裁員人數,但已有降本計劃,如德國的另一大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 - 奔馳,也在考慮将每年的成本削減數十億歐元。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數據顯示,
目前,歐盟汽車工業涉及 1290 萬就業崗位,占歐盟所有制造業就業的 8.3%,爲歐盟政府貢獻超過 3900 億歐元稅收,對歐盟 GDP 的貢獻超過 7%。歐洲傳統汽車業對經濟的巨大貢獻,意味着從汽車業吹來的寒風,也将加劇歐洲經濟面臨下行風險。
03 貿易壁壘救不了歐洲汽車
盡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但這種單方面的措施并未能有效解決本土車企面臨的根本問題。
歐洲汽車業面臨着不小的挑戰,比如在智能、電動化進程上的乏力。它們可以選擇和包括中國車企在内的更多合作夥伴,展開更深層次的協作,以便把價格和品質都穩定的智能電動汽車産品帶給歐洲消費者。
令人遺憾的是,此前,歐盟采用了更爲保守的策略。2024 年 10 月,歐委會公布了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結果,決定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加征最高 35.3% 的關稅。事實上,這樣的單方面行爲,根本談不上保護歐洲車企,完全不可持續。
令人矚目的中歐汽車關稅的談判仍在進行。如回旋镖一般,歐盟内部已經在反省對華電車加征關稅會傷害歐盟自身。
圖源:IC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 · 朗格最近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和歐盟即将就電動汽車關稅達成涉及最低價格的協議。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 11 月 28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妥善處理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是中歐各界的普遍期待。按照雙方達成的原則共識,中歐技術團隊圍繞價格承諾解決方案開展了密集磋商,經過艱苦努力,取得一定進展。目前磋商仍在進行中。
" 取得一定進展、磋商仍在進行中 " 是關鍵詞,但業界已經看明白,簡單地築起貿易壁壘不能緩解歐洲汽車的困境。
随着碳排放标準日趨嚴格,歐盟規定 2035 年起禁售燃油汽車,歐洲傳統車企正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
另一方面,由于價格高、充電裝置少、經濟環境低迷以及購買電動汽車政府補貼減少等因素,電動汽車市場需求出現疲軟。以德國爲例,自 2023 年起,純電動汽車的補貼額度大幅減少,直接影響了市場銷量。
日前,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進行了一項關于 " 縮小歐洲向零排放汽車轉變差距 " 的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相關數據都 " 偏離了軌道 "。可以說,歐盟汽車零碳之路在目标與現實之間差距較大。
歐洲輿論還普遍認爲,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做法更是導緻消費者對購買電動汽車持觀望态度,這進一步加劇了歐洲車企電動化轉型的難度。面對全球汽車市場的激烈競争和電動化轉型挑戰,歐洲汽車行業正在經曆一段艱難的時期。
歐洲車企應考慮加強與全球汽車技術領先地區的合作,尤其是與中國的合作,以便借力電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
責編:張生婷
推薦閱讀
☎️ 聯系我們
星标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