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12 月 21 日訊(記者高豔雲)距離 2023 年結束不足 2 周,今年全年的 IPO 态勢已較爲清晰。
今年以來 IPO 首發募集資金 3495.86 億元,較去年全年下滑 40.43%;再融資募集資金 5,890.97 億元,較去年全年下滑 27.33%。
券商 IPO 保薦承銷收入銳減,券商今年以來的保薦承銷收入 207.53 億元,較去年全年縮水 95.95 億元。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30.15 億元)、海通證券(23.62 億元)、中信建投(23.35 億元)、國泰君安(16.49 億元)、民生證券(16.46 億元)、中金公司(11.62 億元)、華泰聯合(10.63 億元)、國金證券(6.26 億元)、中泰證券(5.68 億元)、國信證券(5.49 億元)。
券商投行業務處于十字路口,IPO 與再融資緊政策的結束時間,将對明年投行收入的增減産生較大影響。買方研究認爲,後續随着市場回暖,IPO 節奏有望逐步回歸常态。目前有 704 家 IPO 項目排隊,預計募資額高達 7401.41 億元。
IPO 節奏收緊政策顯威
IPO 項目上市數量顯著減少的情形,發生在今年 9 月至今。
今年 9 月、10 月、11 月以及 12 月半個月時間,IPO 募資金額分别 181.26 億元、85.09 億元、92.61 億元、81.76 億元,近 4 個月合計募資 440.72 億元,僅相當于去年末四個月的約四分之一左右,去年 9 月至 12 月 IPO 募資額爲 1638.2 億元。
就今年 9 月至 11 月三個完整月 IPO 募資情況來看,募資額合計爲 358.96 億元,較臨近的 6 月至 8 月三個月 IPO 募資縮減 75.11%,該 3 個月 IPO 募資額爲 1442.2 億元。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2023 年是注冊制試點啓動以來首次 IPO 募資下降。2019 年至 2023 年四年 IPO 募資額分别爲 2489.81 億元、4847.93 億元、5426.68 億元、5868.28 億元、3495.86 億元。
IPO 與再融資的顯著下滑,與今年 8 月 IPO 與再融資收緊政策有直接關系。
今年 8 月 18 日,證監會提出," 合理把握 IPO、再融資節奏,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8 月 27 日,證監會再次提出," 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态平衡 "。
創業闆與科創闆是今年 IPO 主陣地。易董數據統計顯示,截至 12 月 18 日,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數最多的闆塊爲創業闆,共 107 家;募集資金總額最高的闆塊爲科創闆,達 1407.43 億元。
券商 IPO 收入縮水近百億
IPO 市場遇冷直接影響到券商投行業務收入,截至 12 月 18 日,54 家券商 IPO 保薦承銷費用合計爲 207.53 億元,較去年全年縮水 95.95 億元,2022 年該費用合計爲 303.48 億元。
以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爲例,三家頭部券商 IPO 收入較去年全年該業務收入分别下滑 42.47%、17.99%、23.09%。未來随着 2023 年全年結束,同比收入下滑勢态料将收窄。
易董數據統計顯示,按股票上市日統計,截至 12 月 18 日,今年 IPO 上市家數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30 家)、中信建投(30 家)、海通證券(22 家)、民生證券(20 家)、國泰君安(17 家)、華泰聯合(16 家)、中金公司(14 家)、申萬宏源承銷保薦(12 家)、國金證券(12 家)、國信證券(11 家)。
今年以來的 IPO 平均承銷費率爲 6%,中信證券費率略高于該均值,爲 6.01%;民生證券與國金證券費率遠高于平均費率水平,分别爲 8.01%、8.82%;排名前十券商中,中金公司費率最低,僅爲 3.54%;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證券費率也較低,分别爲 4.15%、4.02%。在 36 家券商中,中航證券費率最低僅爲 2.18%,但該券商今年保薦承銷項目僅 1 單;費率最高的 5 家券商分别是太平洋證券(9.93%)、國融證券(9.96%)、金元證券(9.98%)、大和證券 ( 中國 ) (10%)、中郵證券(12.4%)。
目前 IPO 排隊數量巨大,截至 12 月 18 日,排隊家數有 704 家,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爲 7401.41 億元,排隊家數較多的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85 家)、中信建投(61 家)、海通證券(50 家)、中金公司(44 家)、民生證券(41 家)、華泰聯合(40 家)、國金證券(38 家)、國泰君安(33 家)、招商證券(26 家)、安信證券(23 家)、國信證券(18 家)。
不斷提升資質仍爲發展核心要義
在主闆、創業闆發行節奏顯著放緩的背景下,投行業務如何發展,如何彌補收入缺口是券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東興證券分析稱,在前期的新三闆、當前的北交所市場,活躍着一批特色化投行,這類投行深耕北交所已久,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拟上市公司資源,故受到嚴監管的影響較小,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和業務周期,差異化優勢凸顯。且随着北交所交易逐步活躍,對各類拟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的吸引力有望持續提升,虹吸效應有望持續增強," 規模—估值 " 正反饋形成後中介機構将獲得可觀的收入增速。但如果二級市場短期未有明顯起色,主闆、創業闆發行仍直面逆風,頭部投行或将較大比例的資源向北交所等較小的市場傾斜,那麽 " 局部競争 " 将趨于白熱化。
東興證券指出,從上市結構看,A 股市場格局不斷優化,同時國内企業上市熱情仍然高漲,證券公司投行項目儲備充足。從長期角度," 航母 " 和 " 小而美 " 仍将是資本市場不同發展階段的最優解,且無論自身發展路徑爲何,不斷提升資質仍爲投行業務發展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