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去年年底,被稱爲" 國産勞斯萊斯 "的百萬級豪車尊界 S800,在華爲 Mate 品牌盛典上壓軸登場。
不過當時 3 個小時的發布會裏,車卻隻聊了 5 分鍾,講的主要還是 " 手可摘星辰 " 之類的表象内容,仍然處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态。
而這次,華爲專門搞了場技術發布會,揭開尊界神秘的面紗。
盡管餘承東并沒有親口喊出 " 遙遙領先 ",但也表示" 絕對對得起那 4 個字 ",還認爲 " 比優秀者(邁巴赫等競品)更優秀 "。
那麽話不多說,社長就帶大家一起看看華爲究竟掏出了哪些頂級黑科技,以及尊界 S800 的目标究竟是什麽,又能否撐起 " 時代旗艦 " 的産品定位。
在現場,華爲先給整場發布會定了個調,要實現" 從被動智能到自主智能 "的躍遷。
具體來說,一共分成了 6 大部分。
其中 3 項首發技術:途靈龍行平台、天使座主動安全防護和華爲星河通信。
還有 3 項升級技術:鴻蒙 ALPS 座艙 2.0、華爲語音系統 2.0和華爲巨鲸電池 2.0。
其中途靈龍行平台是這次發布會最最重要的核心,占據時長也是最多的。
衆所周知,其他三界搭載的是途靈底盤技術。多了 " 龍行 " 二字,代表着鴻蒙智行底盤技術的最頂端。
它最大的特點,是極佳的技術适配度:
無論是轎車、SUV 還是 MPV,雙電機、三電機、四電機,500 匹馬力還是 1300 匹馬力,半主動懸架還是全主動懸架,甚至是線控轉向、線控制動和後輪轉向都能支持。
這也就意味着,尊界 S800 隻是邁出的第一步,後續還會有百萬級 MPV、SUV 等等。
根據官方說法,它采用了全域融合架構,是業内首個自主智能的數字底盤平台。
我給大家翻譯一下,就是大部分新車的電子電氣架構都在向集成化靠攏,但總體上各個環節還沒有徹底打通,仍然需要各個部件之間相互通信才能完成協作。
而途靈龍行平台做到了 " 唯一大腦 ",将車身、動力、懸架、轉向、制動、熱管理 6 個執行器集成到了一起,進行中央控制。
打通控制鏈路之後,除了能帶來低延遲的所有好處,還能通過空間感知構建連續空間模型的方式,對路況、天氣和即将發生危險進行預判:
對普通的被動懸架、乃至主動懸架(空懸 /CDC)來說,遇到坑窪路面、或是雨雪天氣輪胎打滑時,都是用固定的一套底盤标定去應對的,主打一個 " 以不變應萬變 "。
但途靈龍行平台不一樣,它可以将控制決策從" 事後 "進化到" 事前 ",通過提前調整底盤特性,讓車輛主動去适應環境,躲避危險!
和那些也能主動預瞄的豪車的區别,也在于後者更多的是出于舒适性考慮,爲了過坎的時候底盤如履平地;但途靈龍行平台還要兼顧行駛安全。
這麽說起來似乎挺玄乎的,接下來看看發布會給了哪些演示案例。
第一個案例,就是公路與冰雪混合路面場景下做緊急避障。
由于鋪裝路面的附着力強,冰雪路面的附着力弱,突然在二者之間切換,尤其是在高速場景下,會讓不少車輛難以應對,容易甩尾失控。
就有點像跑百米沖刺的時候突然踩到了香蕉皮,大概率要摔倒是一個道理。
但有了途靈龍行平台對路面的主動感知、配合低延遲的車身調節之後,就能實現高速行駛中臨時避障到冰雪路面上,還能繞回瀝青路面正常行駛、不失控。
而作爲對比的 " 競品 " 車型(疑似邁巴赫 S680),則不出意外地失控甩了出去。
講到這裏,餘承東還補充了一句:" 大家不要嘲笑它,它已經做得很好了,隻不過我們的更好!"
同理,還有冰面 + 雪面結合路面下的繞圓測試。
在北方的小夥伴們應該深有體會,剛下過雪的地面其實并不滑。但如果一部分雪化成水、再凍成了冰,地上就會特别滑,很容易摔跤。
而這種路面下,尊界 S800 也可以做到不失控,而競品車型則會 " 被迫漂移 ":
要進一步展示安全性,必不可少的當然是爆胎環節。
李斌去年爲了證明 ET9 的實力,還曾親自上車測試 160+km/h 狀态下的車輛爆胎,堪稱 " 最拼的車企 CEO"。
不過根據餘承東的說法,李斌當時爆的是後輪,這次尊界 S800 測試爆的是前輪,作爲轉向輪更容易造成車輛失控。
這還沒完,爲了進一步增加難度,還要在濕瀝青 + 灑水 PVC 膜的混合路面上,測試120km/h 爆胎。
同時,爆胎前後還要求駕駛員不可以碰方向盤,可以說是 debuff 疊滿了。
但演示視頻中,尊界 S800 仍然能做到維持直線行駛!
同樣的,80km/h 下的繞圈外側前輪爆胎測試,同樣難不倒尊界 S800。
這主要得益于華爲對爆胎的主動監測算法,反應時間小于 0.2 秒,可以做到在爆胎後車輛還沒來得及失控之前,及時通過底盤和電驅的控制,來修正車身姿态。
除了極限場景下的穩定性大幅提升以外,途靈龍行平台還展現出了主動提升舒适性的一面。
想必不少人在發布會之前,就已經看過尊界 S800" 淩波微步 "的視頻片段了:
輪胎壓過小坑時,可以做到" 白沙不揚、玻璃不碎、踏水無痕 ",邁巴赫卻揚起了沙子、壓碎了玻璃、濺起了水花。
講真,第一次看這段視頻的時候,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中國跳水夢之隊的" 水花消失術 "。
抛開這是炫技、還是真有其用不談,能做到這一點,同樣是提前預瞄路面後做車身主動控制的結果:
通過瞬間提升底盤的支撐性,達成短時間内的 " 三輪行駛 ",防止踩坑的車輪下陷。
至于過彎不側傾、起步不擡頭、刹車不點頭這些,業界的主動懸架基本都能做到,相比前面的就是 " 基操 " 了。
此外還有一項比較吸引人的點,是尊界 S800 的靈活性。
作爲車長超 5.5 米的 D 級車,在後輪 12° 主動轉向的加持下,它的轉彎半徑隻有5.05 米,比寶馬 Mini 這樣的 A0 級小車還小!
如果狠心一點,磨一磨輪胎,配合刹車和電機控制,其轉彎半徑還能縮小到僅爲3.8 米,雙車道窄路也能掉頭一把過。
結合底盤主動控制技術,還可以做到最大 16° 的 " 蟹行 ",避障、脫困和泊車等場景都能用得上。
除了途靈龍行平台以外,我們再來簡單看一下其他幾項技術。
在介紹 " 天使座主動安全防護 " 時,尊界 S800 曝光了全車的 32 個智能化傳感器,其中包括業界最多的4 顆激光雷達,前後左右 360° 無死角覆蓋:
官方的說法是在大霧、暴雨、沙塵暴等肉眼看不清的極端惡劣天氣下,車輛也可以通過強大的感知能力,預判并躲避危險。
比如前方有故障車、側前方車輛 " 刀片式 " 加塞等等,可以及時減速刹停或繞行。
對于兩輛大車 " 前後夾擊 ",尊界 S800 也可以通過算法預判風險,做緊急轉向避險動作。
對于此前在農村自動泊車,容易把車倒進溝渠裏的問題,尊界 S800 也做了優化,可以規避懸空磕碰的風險。
此外,華爲星河通信也是在尊界 S800 上首搭的黑科技。
作爲大佬座駕,車載信号必須得比手機和其他車還要好,車載衛星通信在無人區或緊急救援時也能派上用場,主打一個 " 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
在大燈方面,尊界 S800 相比問界等品牌也有所升級。
以往 ADB 大燈的 " 摳車照明 " 和 " 光毯 " 功能都需要手動開啓,現在可以根據環境亮度、車速、路況等信息主動适應開啓了,可以有效提升照明亮度。
座艙方面,這次發布會内容比較有限,重點介紹了主動淨化功能。
簡單來說就是,車輛可以智能識别煙味、臭味等、進行主動祛除,甚至還有抗細菌、病毒的功效:
此外,還能給座艙内提供更高濃度的負氧離子,有利健康的同時,開車不容易犯困。
最後,還有一項行業領先的重磅技術——華爲巨鲸電池 2.0。
它是業内首個支持 800V 架構,6C 高壓快充的增程電池包。
65 度的容量趕上很多純電車了,但電量從 10% 充到 80% 隻要 10.5 分鍾。推算下來,差不多就是 10 分鍾補充 200+km 的水平。
根據實際的用車情況,大部分增程車主都是更喜歡用電,而非加油。也隻有跑長途的時候,才需要啓動增程器。
這也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前段時間網絡上對于尊界 S800 的一個争議——
作爲百萬級豪車,尊界 S800 爲什麽隻用 1.5T 增程器?
從目前公布的技術信息來看,尊界 S800 的定位很可能并不是 " 能充電的油車 ",而是一台" 帶着充電寶的電車 "。
換句話說,尊界 S800 更像是背靠中央控制的全域融合架構、打通了任督二脈之後,讓整車電子更精細控制機械的智能電動車。
如果說特斯拉做的是減法、想把不必要的都舍棄,那尊界 S800 做的就是加法,在功能和安全上提供最多的冗餘。
至于 1.5T 增程器 + 油箱,隻是爲了彌補固态電池出現之前,裏程焦慮的短闆而已。
寫在最後
尊界這場技術發布會盡管隻有 1 個多小時,但大體上已經體現出了尊界在 " 四界 " 中的定位——華爲在汽車領域尖端技術的試驗田。
而這種依靠智能化來滿足用戶需求、甚至人爲創造極端工況并 " 見招拆招 " 的操作,或許就是智能汽車時代發展的必然方向。
這也不禁讓人期待,未來的華爲、乃至整個中國汽車行業,還會拿出怎樣的技術實力?
世界之巅,我們這幾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