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個時代,人總會思索 " 何爲自我?"
定位自我、活出自我,是人類在物質生活被滿足後,在精神層面上提出了一種關于存在意義的哲學式追問。它讓我們以更深刻的目光看待周遭世界,認識生而爲人的使命。
正如梁永安所說:" 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努力地定位自己,可能會有搖擺,但會慢慢走向清晰,這樣你就會收獲一個很美好的生命體驗。這很困難,但困難是可貴的成長曆程,隻有在困難中,我們才會觸發獨特。"
而在這個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将生活的麻煩,通通丢給機器," 自我 " 正逐漸消解在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中。
" 科學讓人類社會快速發展,破除了很多人類自身的局限性,代替人類負擔起一些繁雜的重複勞動。但同時,泛濫的科技也會讓人的行動力和思維力衰減,甚至在很多方面取代了我們。"
如此一來," 什麽是自我?認識自我有哪些困難?如何定位自我?" 等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就顯得必要且急迫。
近日,複旦大學梁永安教授、混沌學園課程主任湯向陽作客混沌直播間,他們的對談将爲我們解答在 AI 時代,如何找到生而爲人的意義。以及,他爲什麽會登上 2024 混沌 Light · 創造者号遊輪。
嘉賓 | 梁永安 複旦大學人文學者
主持人 | 湯向陽 混沌課程主任
我們如何定位 " 自我 "?
湯向陽:梁老師,當下這個時代,技術變化得如此迅速,社會形勢也不太樂觀,這讓很多人十分迷茫。而在過去,經濟欣欣向榮,每個人都被鼓勵發展自己的個性、活出生命的意義。與此相比,現在我們的自我已經被消解在了大環境裏,關于自我的叙事變得很抽象。因此我想問梁老師,您覺得在當下的社會裏,一個人怎樣才能擁有充沛的、豐滿的狀态?
梁永安:" 自我 " 的概念很大。在心理分析領域,弗洛伊德說它存在于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夾縫裏,是一種進退兩難的選擇。而将它放在另一個曆史維度上,自我的定位則在不斷變化。比如革命時代,物質生活想象匮乏,這時候 " 自我 " 具有一種革命形象,存在于宏大的目标之中,個體并沒有意識定義自我,而是通過外部定義,與大潮流相協同。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看," 自我 " 的定位也會不一樣。比如縱觀整個宇宙發展史,我們每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這樣的視角會讓我們放下功利心,看淡人生無常,會将 " 自我 " 濃縮成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是一名考古愛好者,會将自己放置在人類曆史的浪潮裏,個人的悲苦喜樂似乎不再重要,這時 " 自我 " 存在于大框架之中,已然超出了個體的範疇。
在今天時代裏,情況則更加複雜,整個人類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比如人工智能。如果你接受 ChatGPT,意味着你更傾向于科學主義的方向;如果你不接受,則說明你更注重人文主義。
一方面,我們可以把自己放逐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潮流裏,跟随它往前走,不需要考慮太多問題,因爲人工智能聽從指令,隻講究服從性,這時 " 自我 " 就不再重要;另一方面,就像現在的一些文學家和思想家倡導的那樣,不輕從科技,牢牢把握自身的主體意識。
因此現在的我們都面臨着一個重要的問題:定位自我。
是選擇做一名人文主義者,還是科學主義者?
科學讓人類社會快速發展,破除了很多人類自身的局限性,代替人類負擔起一些繁雜的重複勞動,它帶給人類巨大的好處。但同時,泛濫的科技也會讓人的行動力和思維力衰減,甚至在很多方面取代了我們。另外,在一個科技爲本的社會裏,堅持 " 以人爲中心 "、" 自然本真 " 等樸素的願望會遇到極大困難,正如宮崎駿的電影裏那些一以貫之的主題。
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努力地定位自己,可能會有搖擺,但會慢慢走向清晰,這樣你就會收獲一個很美好的生命體驗。這很困難,但困難是可貴的成長曆程,隻有在困難中,我們才會觸發獨特。
當你走上一條與别人不同的道路時,雖然會孤獨,但是也會有意外的收獲,就像美國作家羅伯特 · 弗羅斯特所寫的《林間空地》一樣。
所有人都認同的價值觀,那不叫 " 自我 ",自我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它很單純,甚至有幾分天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境界。
互聯網時代,我們正在失去自我
湯向陽:我從您的講話中捕捉到了幾個關鍵信息,首先是自我的尋找過程非常漫長;其次它并非是靜止的狀态,等待我們去發現;最後,它沒有确定的衡量标準。
梁永安: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科技爆炸的時代,各種設施讓我們的生活很便捷,這讓我們可以不需要太過努力就可以過得相對舒适,久而久之,就沒有尋找自我的意識了。因爲尋找自我需要行動起來,它并不輕松,也不會立刻見效。
所以如果一個人心安理得地埋頭過日子,我覺得沒有什麽不好,隻要他自己感到知足就行。但如果有些人在溫飽被滿足後對生命有其他的盼望,試圖尋找活着的獨特意義,那就堅定地走下去。時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午夜夢醒時,悔恨自己的一生沒有活出自己。因爲人不是無機物,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想象。
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會有一些人類對自然現象有不一樣的看法,展開自己形形色色的幻想。按照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分析,人性本身存在着很強的競争欲望。競争欲望則是權力的欲望,也是一種占有的欲望。雖然前面我說有些人甘于眼前的溫暖,不會思索存在的意義,但往往人處在社會的潮流裏,很難真正做到隻顧及眼前的平靜。因此很多人越活到後面,越會産生對自己的痛恨,痛恨自己的平庸,痛恨庸庸碌碌一生。
如今的社會,整體上是一個小資産社會,人人都有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在安逸的氛圍裏人容易不知不覺地變得平庸,追求車、房、學曆等極爲現實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避免自己确定的奮鬥目标是外部輸入的指令,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因爲這樣的人生方向隻有外驅力,沒有内驅力。這樣的人生一定會有一瞬間讓你倍感無聊,就像阿瑟 · 米勒筆下的推銷員,發現自己的一生的奮鬥是給别人創造資本。
因此,生命的過程不是單純的物理動态,而是不斷地自我探索。另外,在你自己行走的過程中,可能還會産生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因爲至少你沒有一窩蜂地随大流。這是最美妙的結果,但是需要很好的韌勁,就像開放的野菊花,雖然體形很小,但是開放得格外燦爛。
追尋自我,有哪些困難?
湯向陽:正如您所說,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難免會看中自我價值。另外,現在的環境變化速度很快,很多傳統的觀念已然不奏效,在此情形之下,您總結出兩種選擇:一種是随波逐流,一種是有所作爲。
混沌的用戶是一個希望能活出自我價值的群體,在實現的過程中,可能充滿了艱辛,您認爲大概會有怎樣的困難呢?
梁永安:困難有很多。
首先是掌握知識的困難。
1945 年以後出生的科學家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科學家數量的總和,他們推動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爆炸,各式各樣的觀點和意識形态密密匝匝,這時就需要人能有基本的互聯網思維,将所有的東西聚合起來。從交往行爲來看,包括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等,這樣才能融入社會,成爲世界創造性中的一環,因此,我們要去賦予自己一切活動、一切生産在聚合性上的意義。而做到這一點,并不簡單。
互聯網時代,看似各種信息很透明,但我們其實活在一個黑箱時代,大部分專業化的勞動沒被看見,被看見的都是一些簡單勞動。面對這個複雜的系統,我們的知識十分有限,就像羅素在《人類的知識》一書裏講解了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等複雜的知識,最終他得出結論:所有的知識都是不确定的。
一無所知的狀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德——卑微。一個人面對世界,不要因爲學了一點知識、經曆了一點事情,就目空一切、盲目自信。尤其在現在的時代裏,我們要充分地掌握怎麽讓信息高效地組合。而今天很大的問題在于注意力分散,抖音、短視頻、朋友圈這些碎片信息很容易讓我們分心。
另外一個困難在于我們的經驗。盡管全球化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它又将世界變爲一個無窮的套娃結構。這需要我們自行去體驗世界,眼見爲實,得出自己的結論。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21 世紀的人類活得很 " 智能 ",很大程度上依靠視頻、互聯網,通過别人選擇過的、體驗過的事物去了解世界,這樣缺乏實感的信息往往比較虛弱,有很大的局限。另外,全球化讓我們向文明人邁進,文明人區别于文化人,它能夠在不同文化裏發現普适的價值。因此它的發展邏輯是向着文明轉換,在這個過程裏,我們非常容易兩極化,慣用黑白分明的思維模式,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老子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很多人活在 " 萬物 " 的狀态裏,如果隻存在于萬物的一種中,容易用簡化的邏輯看待世界,也就是 " 二元對立 ",把世界分爲 " 二 ",比如白晝、正反、黑白、善惡。這樣的思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一定的價值,但如果想以更全面的思維進行思考,應該努力靠近 " 三 " 的狀态,在這裏,除了黑與白,還會有混沌的地帶。這樣可以避免獨斷論,保持自我懷疑,在此基礎上從 " 三 " 過渡到 " 二 "。
什麽意思?
就像有些人看到明月之後,會感慨人生匆忙,從而掉下眼淚。而蘇轼卻從兩個維度看,認爲萬物在一瞬之中存在永恒。這就超出了簡單的 " 二元對立 " 思維,從宇宙的發展中發現兩種力量的推移。因此人的思維發展,往往最後才能找到那個 " 一 ",感受到統一、圓滿的世界,領悟到生命大道。這需要大量地學習和不斷地思考。
這樣的思維方式還可以讓我們對人世間的事情充滿悲憫,以往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情,當我們追根溯源,會發現背後的緣由。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需要内心充滿光亮,将光亮照到别人。但這并非易事,因爲我們剛從農業社會過渡而來,對于很多新理念、新事物的認知尚淺。我們處在中國的轉型期中,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索一下自己的生命價值,雖然這一過程曲曲繞繞,但一定有必要。
總之,外部是一個支離破碎的狀态,我們需要在衆多的碎片中拼湊出完整的自我,這是最難的部分。
如何活出自我價值?
湯向陽:如梁老師所講,面對這樣一個不确定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活出自我,不然就容易陷入庸俗,或者在某一時刻反感自己。那作爲一個普通人,我們想要活出自我,其實也并不容易,有許多困難要克服,梁老師有什麽具體的建議嗎?
梁永安:最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美國曾經有過一個案例:一名死刑犯在執行槍決前,想喝點葡萄酒,于是監獄人員拿給了他。但連他自己也沒想到,他痛飲完畢後突然心髒問題爆發,一下子猝死了,那時候離他執行死刑的時間還有 40 分鍾。死刑犯的家屬後來起訴了監獄方,因爲哪怕生命隻剩下 40 分鍾了,也是他應有的權利。
這個故事有點匪夷所思,但側面反映出生命的無價,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具備的現代精神。
其次,需要珍惜時間。在我說話的一瞬間,時間就悄然而逝了。我們以前太重視社會理想、宏大願望了,但在後現代的語境裏,時間的重要性被提了出來,瞬間的價值被放大。珍惜時間要求我們與時間建立起親密的關系,懂得如何與它相處,這是可以培養的。
今天有很多人不具備将日常生活 " 陌生化 " 的能力(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比如一個剛入學的大學生,剛到校園時看任何事物都會覺得新鮮,半年之後就開始對所有的道路熟視無睹了。很多人失去自我,正是這樣一個過程。
中國古代講究二十四節氣,它根據自然生命發展的規律而形成,将時間放置在自然流動的狀态中。如果我們不是抽象地定義時間,可能會讓我們對時間有更切實的感知,有利于我們形成節約時間的思維。
最後,人需要持續不斷地做一件事。持續看起來是一種重複,其實是一種推進,人的一生隻有三萬多天,隻是世界的一個客人,如果不深入其中,就沒能與之建立起親密關系。另如前面所說,要找到自己的天分,并爲之努力,一件屬于你的真正事業,可能在剛開始會很難投入,但後面會越來越離不開它。
鹽野米松寫過一本叫《留住手藝》的書,裏面一則日本奈良地區的一個大木匠的故事讓我很受觸動。那個木匠一輩子沉浸在自己的手工藝上,專心緻志地擺弄手裏的木頭,建造了很多出色的寺廟。他講究木頭的方位要跟生長方位相同 ,樹木長出枝葉,從而留下枝疤眼,反過來會很好看。
這告訴我們很多事情看起來小,但探索的邊界無窮盡,需要我們體會它内在的奧妙。所以,講求自我意識、獨立精神不是嘴上的空談,一定要把自己放置在與世界的深度關系裏。正是因爲此番原因,我很反感中國古代提倡的 " 男主外、女主内 ",男性主管外部事物往往一塌糊塗,而女性則維系了千年來人類的繁衍,因爲主管内部是一件很踏實、很具體的事情。另一角度看,我們也應該把自己的自我精神融入到微觀、實在的事物中。
點擊海報預約直播!
愛錢可恥嗎?
湯向陽:有位學員問,梁老師,請問您怎麽看待金錢問題?
梁永安:大約在五百年前,新教改革就爲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的天主教把金錢視爲罪惡,還向人們征收巨高的稅,于是馬丁 · 路德掀起了這樣一場革命,對金錢的問題作出了解答。他認爲,掙錢是一種上帝賦予的職責,不違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歐洲人對金錢的看法。
在我看來,掙錢以及花費金錢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如果你反對這一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社會的對立面。我很佩服金山軟件的求伯君,他在簡陋的出租屋裏一邊吃着方便面,一邊敲着代碼,最終做出了 WPS 的第一版,奠定了該軟件的基礎。這背後一定有金錢、功利心的驅動,也存在必不可少的熱愛和使命感。
但我認爲不需要每個人都有這麽高遠的志向,外在的機制始終是外在的,個人的欲望才能推動人不斷前行。曆史上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對金錢的欲望往往是曆史前進的動力,就算我們對金錢極具野心,将賺錢作爲行動的最大驅動力,這也無可厚非。因爲在社會生活中,金錢本就是遊戲規則的一環,就像在街道上開車需要遵守交通規則一樣,金錢即是一種規則。
對規則的尊重是全社會穩定運行的基本條件,比如法治精神、規則意識。因此,賺錢并不應該感到羞恥,它永遠占據重要位置。
同時,我認爲對做市場的人來講,無形财富比有形财富更加重要。任何事業都需要建立基礎,有的人打得很紮實,有的人打得很脆弱,要想打下堅實的基礎,需要較高的專業性,這需要我們長期學習。
歡迎人生的不确定性
湯向陽:另外一位混沌學員問,請問您怎樣看待人生的不确定性?
梁永安:一定要熱烈歡迎不确定性,因爲這裏面包含着一些意外的價值,會讓你感到人生的鮮活和自由。
在我看來,今天的人類有一個很大的幸福感,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麽,這使得很多東西是意外得來的,生活充滿了刺激。在酋長制時代,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首領下達的;文藝複興之後,人從神的籠罩下走出,尋找自身的價值;啓蒙運動時期,西方社會在伏爾泰、盧梭等大思想家的帶領下追求目标等等。
現在是一個人人都提倡 " 平等、自由 " 的時代,但我們如何理解自由?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們從書本上理解這些理念,但現代社會已經邁入到新的階段,進入了不确定性的狀态中。博爾赫斯在一篇名爲《小徑分岔的花園》的小說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念:人人都生活在一個個的路口上,存在着無限可能,每一種可能裏又有讓人始料未及的東西。今天的我們正站在這樣一個岔路口上,它代表着無限的可能性。
在此時,我們需要尊重自己的可能性,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可能性。換句話說,要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這樣會帶來真正的自由,因爲世界是個球體網狀,每一個點都是中心,每一個自我都是自我。
我們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釋放特别大的能量和價值,就像抖音、快手等平台催生出一批平民變成網絡紅人,整個社會的方向不再是精英化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很大程度地祛除了農業社會的特性,不再依賴春夏秋冬的自然循環而生存,打破了以前的線性發展,這使得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産生重新的認識。
這個世界既然有善良,就會有邪惡,對不确定需要警惕,但不必一直恐懼。看待世界的目光還是樂觀一點好,很多時候我們的心理暗示會對現實生活産生影響,正如佛家所言的 "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 "。
推薦幾本有價值的書籍
湯向陽:想請梁老師給混沌的學員推薦幾本有價值的書籍。
梁永安:首先是美國作家理查德 · 耶茨的《革命之路》。小說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對年輕夫婦,弗蘭克和愛波 · 惠勒的故事,兩人住在康涅狄格州郊外一條名叫 " 革命之路 " 的路上,附近社區中居住着許多與他們相似的中産階級家庭。弗蘭克是一名腳踏實地的公司白領,家庭主婦愛波則活潑動人,生性浪漫,富于幻想。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使他們的關系陷入困境,愈發頻繁的争吵幾乎要使兩人窒息,愛波提出的遷居歐洲以尋找自我的計劃曾一度挽救了危局,帶給兩人改變生活的短暫憧憬,然而計劃最終破滅,命運不可逆轉地滑向悲劇。
這本小說寫于 1960 年左右,裏面的弗蘭克通過出色的推銷方案獲得了很好的發展,這得益于他對計算機的敏感度,是第一批使用計算機的人。他的妻子是一個比較古典的人,在公司的作用偏向于工具化,她很難理解丈夫的工作和想法,也不一定能看到他正在創造的價值。
正如耶茨自己所述:" 我筆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與未知的局限内,風風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終都無可避免地失敗,因爲他們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樣子。"《革命之路》所講的就是人的孤獨感,這是今天我們面臨的普遍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跨過表層認識到内在,在曆史中不斷地去認識新展開的一些内容。
另一本是瑪格麗特 · 杜拉斯寫的《情人》,是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故事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爲背景,描寫貧窮的法國女孩與富有的中國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
小說裏的女孩一直渴望媽媽的愛和關注,卻總是失望和受傷,在遇到中國少爺之後,兩人之間愛情的締結讓她獲得了重生。不過遺憾的是,最終這段愛情沒有修成正果,中國少爺跟别人結婚了,她也跟着家人回到了法國。在地中海航行到印度洋的時候,她忽然驚覺自己離開了深愛的人,于是痛哭起來了。這段愛情就在這樣的哀愁中結束了。
這本書的文筆十分細膩,它雖然是一個愛情故事,卻不止于此,而是講述了生命中的遺憾和哀苦。所以我想推薦給大家。
我爲什麽要加入混沌的遊輪活動?
湯向陽:最後一個問題:混沌在今年四月會有一次大型遊輪活動,您也會上船。同學們想知道,您爲什麽會願意參加混沌這次遊輪活動?
梁永安:一方面,我對日本比較熟悉,在那邊工作過三年。另外我很喜歡坐船,上海往返日本的船我坐過十幾次,所以我對活動的形式十分感興趣。
另一方面,福岡、長崎這些地方我隻去過幾次,沒有深入探究過,所以想彌補這個遺憾。而且我非常喜歡海洋。海是生命之源,我們依賴它存活,受它的恩澤,我對它具有天生的感情。并且,海洋十分美麗,總是帶給我無限驚喜。
最重要的一點是混沌的專業性和口碑,讓我對它有相當高的信任感。所以決定加入大家的旅程,也很期待在船上與混沌同學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