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大水來 ,作者大水來
前幾天,有人說土雞的新雞雞不像殲 8,今天找到圖了,大家對比看看。
好了,今天開始說 KAAN 的彈倉,現在就有個問題很迷糊,寫過很多次了,該機原始設計是這樣的
主彈倉采用串列設計,前彈倉安裝了 2 發類似空空導彈的設計,後彈倉采用了 2 發巡航導彈并排的布局,前彈倉相同位置左側和右側分别是 2 發 AIM-9X 近距格鬥空空導彈的彈倉。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極大地壓縮飛機的橫截面,降低飛機的迎風面積和阻力,但是很遺憾,這種比較取巧的設計,最終還是被放棄了,最終上台的,還是加強主彈倉,目前是機腹并列 3 彈倉,經過如此設計之後,該機的導彈内部挂載量,也趕上了主流水平,甚至更高,3+1=4X2=8+2=10,這個水平比目前任何戰鬥機的内部挂載都多。
就這個角度來看,該機設計特别像殲 8,前機身非常長,這是該機采用串列彈倉帶來的弊端,不能無視。
這是該機的中機身框,該款位置處于機翼最前端位置,可以算是前機身最後一個框,也可以叫中機身端部第一個框,特别注意兩個大圓圈是發動機進氣道。
2 個大圓圈之間間距很大,下部安裝了一個大型的梯形彈倉槽,彈倉槽還設計了一個 20 度左右的傾斜角,可能是導彈分離便利和裝彈方便,比較詭異的是,兩個發動機艙外側下方,可以看到 2 個不同的槽,形狀和大小不同。
右側扁平而且寬大,左側的尖銳而且窄,照理來說,應該是主起落架收放通道,但是兩側不對稱,還是覺得很詭異,難道土雞在右側起落架艙内,裝備附加一個機炮艙??看着也不太像啊。
另外我們也要看到,機身截面和機翼根部的關系,該機的機身向外傾斜比較大,機翼安裝位置比較靠下,這一點和 F-22 戰鬥機類似,但是靠下位置沒有那麽多。
總體來說,F-22 和 F-35 戰鬥機的機翼基本算是比較純正的中單翼,這種設計的最大的好處是飛機的穩定性比較好,氣動上麻煩事情較少點,我們的殲 -20 在這個問題上顯得格外的獨行特立,采用了比較純粹的上單翼和遠距離鴨翼配合,氣動和飛控上耗費了很多的時間。
該機的主起落架有點怪異,很多資料顯示類似 F-15 向前收起,目前看到的是起落架艙門向内收起,估計前面還有一段艙門安置起落架支柱和輪子。
這是該機最早地面展示,可以看到機腹的 EOTS 系統,還有尖銳的前起落架艙門,采用對開設計,這種設計,有利于降低側風吹襲帶來的過載,美國 F-35 就經曆了這種反複。
目前可以百分百确認,該機的機腹主彈倉,采用 3 分模式,尾部的另外一個串列彈倉,還沒有看到證據,按照那個公開展出的機身大框來看,理論上應該有。
看這彈倉尺寸,中央彈倉應該可以塞 2 發 AIM-120,或者一發重型巡航導彈或者巨大的制導炸彈(穿地型号或者溫壓型号),這設計很有特色和亮點。
兩側的機腹彈倉沒有打開,不知道具體尺寸如何,懷疑進氣道的擠壓,可能會稍小一些,橫向和縱向尺寸,3 個彈倉都一樣,就看深度如何,不知道會不會受限。
箭頭所指位置,圍起來應該有個彈倉,目前前方還有一個三角形的埋入式通風口,裏面估計放一些電子設備,後面的彈倉使用問題也不少,導彈出艙分離(外形不是很平坦,有個不大不小的内凹造型),還有巡航導彈挂載造成的重心後移等,總體而言,該機原來想通過減小機身截面拉長機身降低阻力的目的還是沒有完全達到,最終不得不走 F-22 和 YF-23 雜交的路子。
這其中還有五代機獨特的大雞頭,帶來的橫截面基礎過大,外加 2 個并排的碩大的進氣道,這飛機的機身截面積,基本就跑不了了,不管是 F-22,殲 -20,還是 KAAN 等,大家都如此。
F-22 和殲 -20 的機身設計幾乎一緻,不同的就是機翼和操縱面布局
我們的飛機和美國的 F-22,機身截面基本都穩定在 6 平米的水平,KAAN 估計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殲 -20 将機翼位置極度後移,和彈倉位置形成錯位,降低機翼機身組合體最小總截面面積,而且還依靠鴨式布局帶來的高升力特性,減低了大約 10% 的機翼面積,而且将飛機的機翼後掠角,從 F-22 的 42 度增加到 48 度,帶來了更加有理的機身截面分布曲線,使得飛機的阻力非常小,即使使用太行和 31 這種渣發動機,還是具有特别牛叉的飛行性能。
最近 2-3 年,土雞航空獲得了巨大的成就,5 代隐身戰鬥機 KAAN,隐身飛翼無人機安卡 3,超音速無人機紅蘋果,還有超音速雙座教練機 HURjet,就目前來看,這是新興國家中發展最快的。
這是土雞 TFX 戰鬥機的多個設計方案,其中有單發和雙發,常規和鴨翼之分,最終結果,單發飛機覺得性能太低,鴨式戰鬥機覺得太難,瑞典沒有隐身戰鬥機研發經驗,最後被淘汰。
最終選擇了英國 BAE 公司,還有羅羅公司,一個替他們設計飛機,一個替他們造發動機,這就是無奈的選擇。
總體來看,土雞選擇的雙發重型戰鬥機,是一個造價最高,技術最複雜,性能也最高,外銷最好的一個選項,爲了降低風險,和 BAE 公司合作也是一個很明智之舉,韓國的 KF-21 戰鬥機被美國洛馬公司卡得死死的,發動機太小,真機能力上限很小。
最近 10 多年,一系列沖突的結果證明,飛機的性能和個頭有很大關系,相似的技術下,雙發重型飛機具有最佳的作戰潛力,這也是最近 30 年,蘇 -27/ 蘇 -30/ 蘇 -35 大賣的原因。
最近幾年,俄羅斯人也不得不承認,假如中國人不念舊情,放開甩賣殲 -16 的話,他們航電武器極度落後的老舊蘇 -30 根本一架都賣不出去,這也是最近些年,他們瘋狂派出一大群燕子到處挖情報的原因。
這裏穿插一個過去很多年的背景故事,2000 年前後,随着蘇 -30MKK 和 MKK2 的交付完成,中國對俄羅斯飛機的航電和機載武器吐槽無數(雷達笨重如山,非常的瞎,導彈很難用,打靶經常不中,射程還不行,導引頭 shit 一般),提出和俄羅斯聯合設計新一代蘇 -27,中國方面要用自己航電和機載武器,俄羅斯強調要外銷,航電和武器必須統一,幾年吵吵鬧鬧,最後不歡而散,最終俄羅斯人自己搞蘇 -35,中國回頭自己折騰殲 -16,廠家自己偷偷摸摸整殲 11D,但是沒有成功,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航電機載武器井噴期,俄羅斯人太保守,沒有抓住機會,假如抓住的話,那麽現在的蘇 -35 就非常恐怖了,要機動性有機動性,要雷達有雷達,要導彈有超遠程導彈,在俄烏戰争中,哪裏還有二毛啥活路啊,200km 輕輕松松外幹掉敵人不好嗎?
中國過去缺乏重型戰鬥機,外銷基本都是單發輕型飛機,這是沒得選擇,最近 20 年,重型戰鬥機起來了,殲 -11/ 殲 -16 外銷被俄羅斯的知識産權之争所困擾不能外銷,最終讓原廠蘇 -27 各種改型大殺四方。
最近幾年,殲 -20 戰鬥機總量暴漲到了 300 架,還在快速增長,可以算是目前世界第一戰機,可惜太金貴,得留着自己辦超級大事,完全不存在外賣的可能,單獨開發一款外貿型号,也沒有那麽時間和金錢。
殲 -20 戰鬥機的成功,使得世界各國都看到了希望,對于土雞而言,他們終于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在發動機技術不太行的情況下,采用些比較巧妙的氣動和總體設計,還是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性能,鴨式布局可以,常規布局也可以,雖然沒有那麽強,經過努力,他們搞了一個長機身大内油多彈倉的改型,基本彌補了 F-22 的遺憾:内油少,空間小,航程短,挂載少而局促。
這是土雞試飛員給的回答,KAAN 平尾在飛機擡頭時候,低頭擡頭幅度特别大,而且有很多個反複,初步數了一下大約 4-5 次才穩住,設計師給該機在低速時候給了很大的平尾操縱權限。
但是這也有不少疑問,最大的疑問就是,平尾那麽瘋狂動作,飛機的機身姿态卻特别穩,這代表飛機的穩定性過強,這也是電傳操縱飛機首飛,常見的套路:先把飛機的穩定性調節高一些,随着試飛的進展,一點點降低。
我們殲 -10 和殲 -20 的首飛期間,和這個不太一樣,最初設計就沒有變,但是很快發現,設計師給的飛機穩定性太低,飛機起降時候給的舵面增益太大,造成了過度靈敏的操縱,差點失控,最終不得不降低三分之一!!!(這是殲 -10 的經曆,殲 -20 也類似,土雞的 KAAN 由英國人操刀,他們膽子比較小,開始做的笨一點,慢慢調節靈活,不像我們直接拉滿)
殲 -10 是我國戰鬥機拉機頭最快的飛機,沒有之一,超快的俯仰速度,帶來了巨大的技術優勢,但是也給設計師和試飛員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對于中國設計師而言,面對的敵人都是地球頂級:美國和俄羅斯戰機,不冒險不行,别的國家沒有這種壓力,自主研發戰鬥機不會尋求那麽刺激的高風險路徑。
這是網友做的 KAAN 和 F-22 戰鬥機雙拼,總體來看,幾乎如出一轍,算是 F-22 的山寨,細節來看 KAAN 更扁平一些,雷達直徑更大一些,航電系統更先進,比如機頭上下的 IRST 和 EOTS 設計,座艙高度都一樣。
按照常理而言,KAAN 戰鬥機還可以經過修改,變成一架大型隐身艦載戰鬥機,假如成飛的海鴨子不出來的話,暫時不考慮歐洲的 FCAS 和美國海軍的 FA-XX,那就是世界第一強隐身戰鬥機,航程最大,速度也最快,配合土雞 6 萬噸的常規動力滑躍航母設計,還是非常可觀。
這個計劃假如成功,土雞立即跨越了 2 座大山,空軍重型雙發五代機,還有海軍艦載隐身重型戰鬥機,迅速吊打歐洲和俄羅斯,我們假如不努力的話,還是被人吊打。
所以,中國人不能自滿,繼續努力追求卓越,不能小富即安,讓人笑話。
PS:寫到這裏,這個曲子的激蕩節奏響起,那就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