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松果财經
兩會,雷軍又成了 " 熱度菩薩 "。
當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雲傑和雷軍同時出現在代表通道時,幾乎沒有人預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這本是一次普通的兩會報道,卻因爲鮮明的人設對比,引發了全網熱議。
雷軍全程面帶微笑,談笑風生,如同站在發布會上介紹新品;而周雲傑略顯嚴肅,回答問題時語速加快,甚至一度說起了家鄉話。這種反差瞬間引爆了社交媒體。周雲傑本人迅速成爲新晉表情包制造機,在社交媒體瘋傳。
周雲傑的領帶細節也被網友發現——領帶上竟然印滿了冰箱、洗衣機等海爾産品的圖案。這一發現再次點燃網絡:這是有備而來啊!
但周雲傑還是決定,把做網紅的時間往後延一延。
被雷軍襯托的意外走紅
面對突如其來的走紅,周雲傑本人 3 月 7 日在朋友圈發文回應:網友從不同的角度關注海爾和我本人,對此表示感謝;對網友的各種調侃,我欣然接受。很多網友的評論,很有想象力,我也被逗笑了。我已經讓品牌部的同事從中發掘有才情的網友,歡迎他們成爲海爾的代言人。
這條朋友圈截圖被媒體轉發後,周雲傑的話題熱度再次攀升。
從商業角度看,周雲傑的意外走紅具有三大啓示:
首先,真實性正成爲稀缺資源。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完美到不真實的企業家形象反而會引發質疑。周雲傑的緊張、口誤和不經意的方言,恰恰成了他真實的證明。當大家都在精心包裝時,不包裝反而成了最好的包裝。
其次,企業家個人 IP 與企業品牌的關系正在重構。企業家的個人特質正越來越多地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近幾年,何小鵬、李想、李斌等造車新勢力掌門人,以及雷軍、餘承東等科技界大佬,都通過個人 IP 爲企業帶來了巨大流量。但除了省營銷成本,更大的影響是把企業的氣質改變了。

海爾此前走的是另一條路——周雲傑極少出現在公衆視野,海爾更多強調産品本身。周雲傑在朋友圈透露:海爾内部之前就在讨論個人 IP 的打造,但沒想到潑天富貴來得這麽突然。現在,他們可能也要試着走一走新路。
第三,企業家形象的塑造變得多元。作爲成立于 1984 年的傳統家電企業,海爾一直被視爲老牌企業,不夠年輕化。但周雲傑用獨特的個人特質,實現了與海爾品牌調性的高度契合——
周雲傑 1988 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是典型的理工男 + 學霸,而且一畢業就加入海爾,37 年來從未跳槽,從普通員工一步步成長爲集團掌舵人。這種忠誠與踏實,正是海爾一直強調的品牌價值。周雲傑身上體現的是山東人的實在與執着,這也與海爾真誠到永遠的品牌主張不謀而合。
實際上,雷軍和周雲傑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個人 IP 塑造路徑。
雷軍的個人 IP 打造堪稱教科書級别。從最初的 are you ok 到後來的小米發布會,感謝大家,雷軍的每一個标簽都經過精心設計。他對外傳遞的形象是一個學霸、家庭幸福、早早實現财富自由的成功人士,但他從來不端着,非常接地氣,能夠跟年輕人打成一片。
雷軍的成功在于,他既保留了企業家的專業形象,又能以普通人的視角與粉絲互動。他會花很多時間研究年輕人的喜好和表達方式,不斷調整自己的公衆形象。所以,在大部分看客眼裏,雷軍是全國最好的 " 霸總 "。

相比之下,周雲傑的個人 IP 還處于起步階段。從海爾内部人士的描述來看,周雲傑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是一個 i 人。他力求每個細節都到位,避免犯錯,還沒有進入站在聚光燈下的狀态。對年輕人來說,他的表情又有點呆萌,這種反差其實很有意思。
網紅時代的機遇與陷阱
關于要不要打造個人 IP 這個話題,這幾年,科技圈已經用實際行動做了回答。在某些領域,創始人或 CEO 的個人影響力直接轉化爲産品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企業家個人魅力成爲品牌差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人來看,周鴻祎是企業家做網紅的堅定支持者,年初也剛剛策劃出送車的營銷活動。他去年說要拜俞敏洪爲師,還勸很多企業家,大家要學着去理解網紅、學習網紅、成爲網紅、培養網紅。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生産力。
也并非所有企業家都認同網紅之路。較早出圈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今年兩會上的回答更爲直接。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企業家網紅現象時,她毫不猶豫地表示:網紅不是你自己想成就成的,是你的産品太好了成網紅。
而今年年初,依靠輿論走紅的宇樹科技王興興、DeepSeek 梁文鋒則還要更低調。和他們同路的,大約是智元機器人創始人、前華爲 " 天才少年 " 稚晖君(真名彭志輝)這樣的技術型創始人。他們的企業雖然紅到了巅峰,但論發展階段,還沒有到需要創始人出來營業擴大前途的地步。

資曆要老很多的海爾,也更不一樣。周雲傑隻是在堪稱中國第一網紅的雷軍面前顯得 nobody,但作爲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中的龍頭企業、中國出海最成功的企業之一,海爾的關注度還是超過了大部分企業。
人的差異,其實就是企業的差異。在看過今年這短短兩個多月的企業風波後,大部分人應當都能理解這種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個人 IP 的勢能是可以帶貨的,這一點互聯網圈内可能有且隻有雷軍一個人可以做得比較好,而周雲傑個人 IP 打造的首要目标是爲海爾的品牌形象注入年輕、創新、活力,不是簡單的帶貨邏輯。
小米就是最好的例證。雷軍的個人 IP 爲小米節省了大量營銷成本,有媒體認爲僅 2024 年就爲小米節約了按億元計算的廣告支出。最近發布的小米 SU7 Ultra,定價 52.99 萬元卻在 2 小時内完成全年銷售目标,雷軍個人 IP 的帶貨能力功不可沒。
放在以前,傳統企業家對産品質量的執着一定在第一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優質産品如果沒有足夠的曝光度和傳播力,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而要做傳播,尺度就是最重要的。
周雲傑的案例恰好處于完美平衡點——他沒有刻意打造網紅人設,而是以真實狀态赢得了公衆好感;他的表态也非常克制,沒有說趁熱打鐵,沒有試圖說服大家記住自己,更多是在側面宣傳海爾的品牌、海爾的服務、海爾的産品。
網紅不是目的,而是工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周雲傑、雷軍還在舞台上,中國已經迎來了 DeepSeek 梁文鋒、宇樹科技王興興這樣勇闖無人區的年輕一代企業家。
中國科技創新的車輪永遠滾滾向前,在下一代企業家和年輕創業者崛起之際,中國商業正在見證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真實比完美有價值,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周雲傑的意外走紅,或許正是這個新時代的一個側寫。周雲傑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訪說:要麽與 AI 同進化,要麽被 AI 邊緣化。他的兩會提案,也都是圍繞工業、數據、AI、醫療服務在展開。非常硬核,也很能代表海爾和他個人的氣質,符合國家産業發展的需求。
雷軍早期走紅時,靠的大多是娛樂内容,比如 "are you ok"。但慢慢地,這些内容逐漸成爲了體現雷軍接地氣、有風度的素材的一部分。再後來,雷軍本人不斷地在相關場合解構自己、解構行業,調動民間二創的積極性,補齊了個人形象的最後一塊拼圖。這時候,他從創業開始積攢的各種個人經曆,最終變成了最受人歡迎的素材。
這是時間的力量。今天的周雲傑身上也有時間的影子:1995 年成爲海爾最年輕的上市公司總經理,1996 年負責創建了海爾第一家專賣店,1999 年負責建設海爾在海外的第一個工業園,2021 年成爲海爾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總裁。被雷軍帶着 " 出道 " 後,他們的 " 武大華科 " 棋逢對手、英雄相惜的背景,也同樣被翻了出來。下一步,也許就到了周雲傑豐富個人形象的階段。
再下一步,今天還未走紅的年輕企業家們,或多或少也會在未來迎來這樣的機會。到時候,做不做網紅、怎麽做網紅,将成爲他們在流量巅峰上,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