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在 1948 年的遼沈戰役中,以攻下錦州之役最爲關鍵。
攻錦之戰中(不含打援),東北野戰軍投入了 5 個縱隊及第 17 師、炮兵縱隊主力,總計 25 萬人參戰。
因爲配屬了強大的炮兵,再加上有電影《大決戰》中的名場面,所以一直都有 " 千炮齊發 " 之說。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 " 千炮 " 不是大家以爲的山野榴彈炮之類,而是加上了迫擊炮、步兵炮、戰防炮等的結果。
單純以山野榴彈炮計,其實沒有這麽多。
因爲遼沈戰役時,東北我軍的山野榴彈炮、加農炮總計隻有 600 門左右,而且還不是全部參戰。
其中包括了 24 門 4.2 英寸重迫擊炮後,總數是 590 門。
由于有 6 個步兵縱隊沒有參與(注:第 1 縱隊炮兵團參與攻錦之戰)攻城戰鬥,所以東野實際投入攻城戰的山野榴加炮,肯定還會更少些。
不過這幾百門山野榴加炮,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強大的火力支援了。
尤其是相對于當時的錦州國民黨軍來說,咱們是占據了絕對優勢。
因爲錦州戰後繳獲的榴彈炮隻有 7 門、野炮爲 14 門、山炮 36 門,山野榴炮總數爲 57 門。
就算加上一部分重迫擊炮,咱們還是具有絕對優勢。
當時被圍在錦州的,總計是 1 個兵團部、2 個軍部以及 8 個步兵師(含義縣的 1 個師,以及空運的第 79 師主力)。
按照正常的配屬,它不應該隻有這些火炮,但是錦州守軍的情況偏偏不正常。
因爲第 6 兵團部屬于給雲南部隊升格,隻是級别架得高,但并沒有相應的配屬單位;第 93 軍在滇軍中的地位次于第 60 軍,雖然此前沒有遭到過大的打擊,但是火炮方面的配屬不會太強。
而另一個軍——新編第 8 軍,其實是戰損部隊重建捏合的,它更不會有多少炮兵。
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主要是野炮、山炮,至于别的小炮還是配了不少的。
但是大規模戰役不能光看小炮,關鍵是大炮的情況怎麽樣。
由于錦州戰役是圍殲戰,所有火炮全部都被繳獲,其中級别最高的繳獲是榴彈炮,數量爲 7 門。
那麽我們不禁要問,爲何這一級别的炮隻有這麽些,而它又是從何而來呢?
榴彈炮,在當時的國内戰争中屬于是 " 大殺器 " 的級别。
以當時裝備最好的東北我軍來說,榴彈炮的總數也不到 100 門;而東北的國民黨軍榴彈炮數量比我軍多,口徑也更大,但總數也隻有一百大幾十門。
榴彈炮的型号主要是美制和日制,口徑則有 105 毫米、150 毫米以及 155 毫米等。
其中最重型的炮團爲第 12 團,當時駐沈陽,配備的是美制 155 毫米榴彈炮;其次爲第 7 團,也駐沈陽,配備的是日制 150 毫米榴彈炮。
在這兩個直屬炮團之外,它就沒有别的榴彈炮團了。
但是東北的國民黨軍爲美械部隊,它的一些軍級單位配有美制 105 毫米榴彈炮營。
錦州方向倒是有一個美械軍,即第 54 軍,該軍也的确有美制 105 毫米榴彈炮營,不過這個軍沒有被圍在錦州。
據當時被俘的第六兵團司令長官盧浚泉稱,錦州守軍有從第 54 軍中撥過來的一個 105 毫米榴彈炮連。
不過美式榴彈炮一個連的編制隻有 4 門,而且據第 54 軍方面反映的塔山作戰期間,該軍所屬炮營是完整狀态。
而東北野戰軍在錦州繳獲的美式榴彈炮是 7 門,這情況又是如何呢?
我軍最初認爲這批美式榴彈炮是屬于沈陽的炮兵第 12 團劃撥來的,但是炮 12 團裝備的是 155 毫米炮,後來搞清楚是來自炮兵第 13 團,并發布在了正式的戰果公告上。
炮兵第 13 團同樣是國民黨軍一個直屬炮兵團,裝備的确實是美式 105 毫米炮,但是這個團是在華東方向。
該團所屬的榴彈炮經常以營爲單位分别配屬各部,整編第 74 師在覆滅前留在臨沂的榴彈炮營,其實就是炮兵第 13 團劃撥來的。
而在錦州方面出現了炮兵第 13 團的美榴彈炮,說明肯定是跨區抽調增援,那麽這一說有什麽曆史依據嗎?
——還真有。
據第 93 軍軍長盛家興回憶,錦州方向的美榴确實來自炮兵第 13 團,具體番号是該團第 2 營,詳細數量就是 7 門。
按照當時美式榴彈炮營的編制,一營當爲 12 門,但是因爲戰鬥損壞、損失等客觀原因,以及第 13 團未必願意滿額抽調的因素,劃撥 7 門到東北戰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它本來就隻有 7 門,咱們恰好繳獲了 7 門,這數據就對上了。
不過這批炮不屬于第六兵團,而是歸範漢傑的錦州指揮所直轄,所以盧浚泉可能以爲炮從第 54 軍的防區海運而來,就以爲是該軍劃撥的,沒有詳細了解。
而第 93 軍因爲是具體守城的主力,所以軍長盛家興反倒了解得更爲詳細。
這就是上述錦州戰役繳獲榴彈炮的考證了,超過 10 萬的守城部隊隻有 7 門這種炮,可見其珍貴程度;而東野在戰前也隻有美榴 14 門,這繳獲了 7 門,相當于實力增加一半。
而随着長春、遼西、沈陽的繼續勝利,咱們還會繳獲更多、口徑更大的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