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告一段落。
但圍繞事件的讨論,并沒有結束。
前幾天,一篇名為《胡鑫宇請給心理指導師五分鐘》的公開信,引發巨大争議。
信裡寫到:
信裡還寫到:
結果,評論區大翻車。
網友都在瘋狂吐槽。
彼之雞湯,吾之砒霜。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急需關注的一件事。
但與孩子的溝通與疏導,絕非灌雞湯那麼簡單粗暴。
胡鑫宇的案件,讓魚叔想到了一部前幾年很冷門的電影。
同樣是孩子失蹤案。
同樣是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兒子的選擇。
最終,也隻得到讓人難以接受的結局,令人一聲歎息。
或許,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獲得更多的反思。
《親愛的兒子》
ولدي
這是一部來自突尼斯的電影,取材真實故事。
曾經入圍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平遙國際電影展。
雖然地域和文化都離我們很遙遠。
但其中反映的家庭關系和教育話題,卻與我們所面對的也有共通之處。
故事發生在一個普通三口之家。
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運輸工。
眼下,他正在為即将高考的兒子操碎了心。
甚至在考慮賣車或貸款,來為兒子留學做準備。
一個平靜的早上。
父親突然發現,兒子不見了。
衣櫃是空的,筆記本電腦也不見了,手機關機,學校也找不到人。
昨天還和自己平靜地說了晚安,今天怎麼就突然消失了?
毫無頭緒的父親,在電腦裡發現了兒子的留言。
原來,兒子去叙利亞了。
故事發生的背景,恰是恐怖組織 ISIS 在叙利亞境内猖狂作亂。
兒子在叙利亞,危險重重。
父親立馬前往機場,希望能夠查到兒子是坐哪一班航班走的。
可是工作人員查遍記錄,都沒有找到相關信息。
工作人員安慰他,說不定孩子隻是鬧脾氣騙他,自己可能偷偷去朋友家過夜了。
畢竟青春期嘛。
于是,父親再一次驅車到學校,試圖從兒子同學問出下落。
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信息——
兒子已經一周多沒有上學了。
要知道,父親幾乎每天都開車把兒子送到學校。
突然聽到這個消息,他一時難以接受。
一個恐怖的念頭閃過:
兒子早就計劃好加入恐怖組織。
他不明白兒子為什麼會這樣做,也不願相信兒子會這樣做。
父親精神壓力過大,胳膊上開始起疹。
疼痛刺癢的感覺,就像兒子離家帶給他的痛苦,萦繞心頭,擺脫不掉。
他将家中的汽車賣掉,湊了一些錢,決定去一趟叙利亞,親自把兒子帶回來。
一直壓抑着的母親崩潰了,她不希望失去兒子之後,再失去丈夫。
可将兒子視為一切的父親,根本聽不進去。
在當時,想要從突尼斯進入叙利亞,隻有一個方法——
先做坐飛機到土耳其或利比亞,然後偷渡進去。
于是,父親先乘飛機來到了伊斯坦布爾。
在旅店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認識了一名蛇頭。
費用一共 400 美元。
去時先付 150 美元定金,回來後再補餘額。
他毫不猶豫地掏錢了。
先從旅館搭車到土耳其的另一座城市,加濟安泰普。
然後再乘坐另一班巴士到土叙邊境的卡爾凱美什。
與幫忙偷渡的蛇頭碰頭後,父親本以為會趁着黑夜走。
可這個人卻将他帶到一個破舊房子中,提前索要剩下的錢。
拿到錢後,蛇頭告訴父親,第二天早晨五點集合,徒步 50 分鐘走到叙利亞。
長途颠簸對于這個已經退休的老人來說,實在是艱辛。
可為了兒子,他什麼都願意做。
他到底能否找到兒子,并成功帶回來了呢。
片中一段場景裡,父親似乎找到了兒子。
并試圖将他從組織裡帶離回家。
沒想到,兒子堅持不走。
并且對父親說出這樣的話——
我不想過和你一樣的生活。
雖然電影并沒有明确給出這段場景的真實性。
但種種迹象表明,重逢的場景隻是他的一個夢。
父親其實并沒有見到兒子。
不過,即便見到了又怎樣?
對人生意義的不同追求,是橫在父子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
在那之後,父親隻收到過兩次兒子的消息。
一次是兒子發來的一段視頻。
隻有畫面,沒有聲音。
但能看得出來,兒子是想告知,他已經在叙利亞結婚生子。
母親焦急地想知道兒子到底在說什麼。
想知道是孫子,還是孫女。
父親卻心如死灰地說——
「誰在乎?」
這當然是氣話。
夜裡,父親睡不着覺。
一沖動,想要在回信中大罵一通。
「你這個愚蠢無知的王八蛋,把孩子生在一群怪物之中」
平靜了一下,他又删掉重打:
「恭喜你生了孩子」
最終,他連這句也删去了。
他不知道該如何回複自己的兒子。
再一次收到兒子的消息,則是警察帶來的——
兒子已經被擊斃。
身份被确認。
屍體可能沒法帶回來。
兒子加入恐怖組織的原因,影片中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答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考大學、找個好工作從來不是兒子的追求。
影片中,一家人生活的歲月靜好。
但我們從電視的新聞中,從外面抗議的呐喊中可以知道,這個世道并不太平。
突尼斯這個國家經濟一直不景氣,政府内部動亂一直不停,再加上教俗沖突不斷,整個社會陷入到混亂之中。
内憂一大堆,外患也不少。
恐怖組織抓準了突尼斯年輕人對社會的不滿,開始在突尼斯國内招兵買馬,組織這些人對自己國家施行報複襲擊。
在這樣環境下,處于青春期的兒子,覺得現有的生活毫無意義。
而比起這些,兒子更厭煩的是父母的狀态。
他能深刻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明白他們對自己的付出。
但他不明白,父母為什麼能在這樣的世界中,依舊怡然自得。
所以他無法反駁父親,更無法将内心真實的想法宣之于口。
于是,他騙父親說自己有憂郁症。
隻是希望父親能夠稍微體會、理解一下自己的掙紮。
但父親沒有接收到這個信号。
父親理解不了的情緒,兒子居然在恐怖組織中找到了落點。
我們注意到,電影名叫《親愛的兒子》。
但實際上,擺在主角面前的,卻是一個「陌生的兒子」。
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全部的愛,但孩子們似乎并不需要這樣的一廂情願。
電視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為孩子的學習、生活付出了大量心血。
每天都圍繞着孩子一個人轉。
生活起居,無微不至。
結果隻換來,孩子想要逃離的願望。
電影《陽光普照》中的父親,一直對大兒子很關愛。
并且為他的成績優秀而感到驕傲。
卻沒想到,兒子一聲不響地跳樓自盡。
讓父親始終找不到任何可以解釋的理由。
《親愛的兒子》裡也一樣。
父親也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兒子甯願放棄高考,逃離家庭,也要加入恐怖組織?
是因為受人蠱惑嗎?
是因為家庭不溫暖嗎?
或許是,或許又不是。
他們一家,自然不富裕。
父親對于兒子,可謂竭盡所能的付出。
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母親是一名老師。
日子需要靠精打細算才能過下去。
但即便如此,父親依舊會給兒子買貴的零食,帶他吃大餐。
上學車接車送,還會供兒子上一對一的科學班。
走在路上,也随時注意兒子的安全。
支持兒子在考前參加同學派對,适當放松。
兒子發脾氣的時候,父親也是無限包容。
我們是你的父母,我們理解并支持你。
母親雖然很忙,需要兩個城市來回跑,但也随時關注兒子的身體健康。
總而言之,父母倆在盡自己的所能,給予兒子最大的物質和生活滿足。
在兒子學業上,與我們常見的那種隻會 push 孩子的家長也不同。
父親一直試圖避免自己給兒子帶來壓力。
他從未在學習上對兒子步步緊逼。
曾多次告訴兒子,不要一直學習,要适當休息。
不過,越是如此刻意,兒子的壓力似乎也變得越大。
無論是經濟壓力,還是學習壓力,再怎麼避免都還是會擺在眼前。
父母私下聊天時,依然會反複強調——
畢業會考很重要
拼一年就好
之前,兒子在學校裡的表現很優秀。
每天努力學習,成績不俗。
可随着考試的臨近,日益劇增的壓力将兒子壓垮了。
兒子開始頻繁頭疼嘔吐,有時甚至還會暈倒。
即便這樣,兒子依舊将學習放在第一位。
甚至連止痛藥都不吃,因為止痛藥會讓人犯困。
有一回,父親陪着兒子一起運動,問兒子進入大學後想要選擇什麼專業。
這個看似平常不過的話題,卻無意間觸動了兒子的敏感神經。
兒子硬生生打斷父親的話頭,自顧自地跑走了。
直到天色昏暗,兒子沒再出現。
父親打手機也沒人接。
當他慌忙回家的時候,卻發現兒子已經在房間換好衣服,準備再次出門。
父親生氣地質問兒子,為什麼一聲不吭就離開,為什麼打電話不接。
兒子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沒聽見。
這次,父親情緒爆發了。
他大聲對兒子說——
我受夠你的反複無常了。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就離開了。
在警局報案時,父親聽到外面有叫喊聲。
那是向政府示威抗議,反對恐怖組織的人群。
看着眼前激憤的年輕人,想起身在叙利亞的兒子,他十分無措。
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錯了。
在網上看恐怖組的宣講,跋山涉水找兒子,試圖從中找到一個答案。
深夜獨自走在土耳其街頭。
父親的心中閃過千萬種理由。
電影中有一段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在土耳其等待偷渡的夜晚,父親曾和旅店老闆有過一段關于孩子的閑聊。
老闆提出一個問題:
你在他(兒子)這年紀的時候有什麼願望?
父親毫不猶豫的說:
工作、成家、維持生計。
老闆回應說:
這樣的願望對于兒子這一代年輕人來說已經不夠了。
年輕人啊
他們想要被重視
就算是犧牲生命
父親立馬反駁。
在他心中,兒子是一個好孩子。
他和那些人不一樣
他是個好孩子
隻是生病了而已
他還告訴老闆,自己不在乎兒子做什麼,離自己有多遠,隻希望兒子幸福快樂。
旅館老闆聽完,不以為然。
說是這麼說
但事實上,我們隻在乎自己的快樂
回到現實,胡鑫宇事件或有相似之處。
雖然兩個兒子走向不同,但兩者都表現出了一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陌生感。
家長總以為自己理解孩子。
等到事情發生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對此,魚叔也感到十分惋惜。
但我并不打算給出任何的對錯判斷。
特别是在這種時候,對于剛剛失去一個孩子的父母來說,任何的道德批判都是一件過于殘酷的事情。
更何況,這樣的悲劇恐怕也無法僅僅歸結于父母的失責。
就像這部電影一樣。
導演選擇用一種近似紀錄片的方式,平靜地展現一個家庭的崩塌,無意做出任何判斷。
也許,隻是想給身處同樣困境的家長們一個新的視角——
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的溝通和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