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路遙的成名之作《人生》甫一問世,就一鳴驚人。
讀過體會過,所以感同身受,亦撕心裂肺的痛過。
可以說每位看過《人生》的讀者,都在裏面窺見了自己的一生。
故事裏的高加林,猶如困鬥之獸。他渴望走出這片貧瘠的土地,他飽含出人頭地的欲望。
可在時代的局限下,高加林面臨的不隻是身體上的饑餓,更是精神上的掙紮與苦悶。
于是在走出去的強烈渴望下,他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向上爬的負心漢。
在老人們仰天高吹唢呐時,巧珍蓋上了紅蓋頭,嫁作他人婦。
可另一邊的高加林,當人生被偷走的一瞬,他站在高家村口,憶起了巧珍。
可他的煎熬,并不是因爲失去了巧珍淳樸的愛,而純粹是由于受挫的人生。
有人看來高加林是忘恩負義的負心漢,悲劇的結局是罪有應得。
也有人看出了背後的時代局限性,他避無可避,才陷入了一種掙紮中。
但路遙筆下的悲劇,初衷并不是爲了寫苦難,而是爲了勸誡人們如何脫離苦海向前看。
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高加林身上的複雜性,也應該明白劉巧珍的婚姻雖幻滅了,可她那溫婉淳樸的個性,善良高尚的情操,乃至人生觀,價值觀卻豎着勝利的旗子。
我們常常說向前看,可如何向前?後來周裏京影版的《人生》,給出了解答。于是褒貶之間,它成了一部經典之作。
可當下的我們,亦需要一個重新理解高加林的機會。所以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再次登台于劇版的《人生之路》。
挂檔央一黃金檔,由陳曉與李沁,再次重塑經典的高加林與劉巧珍。
僅播三天,才播 5 集就收視率就榮登飙升榜第一,觀衆好評如潮。
看來,路遙筆下的經典,從劇本中真實走出來了。
再續路遙筆下經典、還原劇本中的苦難
陳曉版《人生之路》,是部分取材自路遙的《人生》。
因此劇中将高加林小學教師職位的被替補,改成了被村支書兒子冒名頂替了大學名額。
這種戲劇性的矛盾、曆史性的遺憾,不僅讓高加林人物更加豐滿,也再次呈現出路遙筆下的精神内核——迎接苦難,向前走。
這也造就了《人生之路》的一大神來之筆。
它并不是複制性再現經典,而是延續經典的内核,塑造一個當下的高加林,以貼合當下的實際。
有人會疑惑:高加林爲什麽不憤怒、不報複?
現實是他可以報複,但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内斂又淳樸,倔強又正直。
他何嘗不知自己是面臨怎樣的不公,但他并不會選擇報複。事實上報複也無法彌補被偷走的大學。
但也有人對此诟病不已:今天爲何要續寫經典的《人生》!
亦有人站出來說經典就在于不可複制性。
不可否認的是,路遙的《人生》之所以能掀起一陣波瀾,就在于它活成了一代人心中的啓蒙書。
就連馬雲也提及:18 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小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可八十年代下高加林的悲劇性,如今将面臨兩代受衆群體:一是,七八十年代的親曆者;二是,新時代下的我們。
所以時至今日,重塑經典是趨勢所在。
人生的複雜性就在于不可預料性,而路遙也深知這點。
所以,他在《人生》的第 23 章落幕罷,揮筆寫下 " 并非結局 "。
這也充分解釋了《人生之路》爲何部分取材自原著了——以取其精華、書寫當下啓示錄。
因此《人生之路》對路遙成名作的延續與創新,既複刻了時代印記,更超越了時代局限。
比如對高考一事的濃墨重寫,生動還原了苦難時代下出路的艱難。
劇中有一個考試橋段,縣城十分頂尖的十名學生,在考試現場,有的沒做完題目,有的暈倒,有的甚至白卷示人。
這并非是誇張,反而是七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
當時考上大學特别困難,這也是爲何在動員會上,會有領導說出那句:
" 一個縣五年出不了一個大學生。"
因此人人才急着跨越階層壁壘,高加林才總是想脫離黃土,走出高家村。
印象深刻的是,劇中有一個場景是高加林挑燈夜讀,有時候半夜打着手電筒,有時候得獨自跑去縣裏,方才有機會閱讀一些報刊。
而這點也是充分還原乃至豐富了原著中,對教育條件乃至師資的描寫。
從窯洞走向上海、一個當代的高加林
此外,這部劇質感亦是十分出衆,光是場景設置就是一絕。
以路遙的家鄉清澗縣,爲農村取景。廣袤的黃土,帶給人無限瞎想。
不論是綠色的植被,還是窯洞,都還原了原著中,高加林日日面朝的鄉野黃土。
這部劇很有特色的一個點是:讓高加林從窯洞走向上海。
爲什麽是上海?
之前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北上廣不相信眼淚。而上海,無疑是都市文明的集大成者。
因此隻有他走向上海,當下的人們,才會對理想的泯滅産生共鳴,才會更加明白路遙筆下的高加林,這個身處苦難中的男人,爲何會一度陷入掙紮。
也隻有這樣,才能在高加林的故事中,看見父輩,看見我們自己。
因爲不是每個人都體悟過七八十年代的日子,但人人都深知人生的荊棘。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高加林亦有着每位北漂者的影子。
但是爲了塑造出陝北特色,塑造出陝北一帶人們的質樸,演員不再以 " 白 " 示人。
不論是飾演高加林的陳曉,還是李沁塑造出的巧珍,都将妝容打造成了紅裏透黑、黑裏透紅的臉,還原了陝北莊稼人的真實面貌,很有代入感。
但劇中的演員們,并沒有采用陝北方言,這并非是對經典的不尊重,而正是尊重路遙,才采用了普通話。
因爲路遙筆下的《人生》,就不全用方言。
再者來說,若是演員們在表演中講不好方言,卻以陝北口音帶給觀衆的話,反而讓好劇沉淪了。
所以劇組正是出于真誠,《人生之路》才沒以陝北方言當作噱頭。
況且純粹陝北話,不僅口音不統一,觀衆也聽不太明白。
不過,也有人以八十年代最經典的周裏京版的《人生》作對比。
但同樣是對經典的複刻,《人生之路》并沒想超越任何一部經典,而僅僅是遵從當下,尊重路遙筆下的精神基調,去讓當下的觀衆找出獨有的啓示。
可以說當下年代劇,也不足以與《人生之路》相比較而言。近幾年來,央視劇層出不窮,但這樣的精品卻是少有。
《人生之路》不以狗血情節博取眼球,反而以真情實感的溫情示人,你能收獲什麽,它的意義就在哪裏。
陳曉塑造高加林、演技爐火純青
不過《人生之路》最大的亮點更在于,劇中陳曉爐火純青的演技。
其實單是他的氣質,就十分貼合原著中高加林一角。
在陳曉的塑造下,那種高考落榜前渴望出人頭地的激情,一顯而盡。
尤其是高加林和旁人抒發自己志向時,眼神的明澈,讓觀衆一下子就感覺到了那種少年志氣。
而當得知 " 高考落榜 " 的那一瞬間,陳曉又将那種壓抑苦悶的情緒,演得淋漓盡緻。
不論是躺在家一動不動時的抑郁,還是紅腫卻沒哭出苦楚的眼,都讓人生動體會到了一個落寞少年絕望的一瞬間。
但是高加林沖着巧珍發洩的那一刻,才是陳曉演技的高光時刻。
當時失意的高加林,精神的壓抑,讓他避無可避。所以當巧珍到來時,他将所有怒火發洩至了她身上。
高加林煩躁的情緒似乎找到了突破口,他沖巧珍呵斥時的憤怒,似乎是在哭訴這些天的委屈,又似一種煩躁的憤恨。
他的大嗓門也好,眼中的紅血絲也罷,都将高加林的那種悲痛,鮮活地塑造了出來。
不得不說,陳曉當真是這部劇的門面以及演技擔當。領銜《人生之路》,是他的實力所在。
其實早之前,陳曉就活成了大衆心中經典的古裝男神。
在《陸貞傳奇》中,他是那個睿智中又帶有一絲癡情的太子高湛;在《宮縮沉香》中他是那個純情的十三阿哥,俊朗的面孔、回眸的一笑,亦讓觀衆恨恨心動了一波。
所以僅僅是他塑造出的一個個角色,就足以驚豔衆人。
而且當他能在《夢華錄》中搭檔神仙姐姐劉亦菲時,實力就不言而喻了。劇中那個心存救國救民思想、懲惡揚善的顧千帆,立體的角色,早就刻在了觀衆的心上。
也因此有人說,陳曉早就擔起了古裝權謀片的半壁江山。
但不管怎麽說,如今陳曉從古裝的舒适圈中走出,化身陝北青年高加林,參演《人生之路》這樣一部年代劇時,才最讓觀衆覺得驚喜不已。
陳曉版的《人生之路》,又會書寫高加林怎樣的個人命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