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場寒潮來襲,爲本就凜冽的冬季又裹上了一層寒意。爲了應對這嚴寒挑戰,年輕人們紛紛發揮創意,尋找各種方式來禦寒,而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艾灸這一古老療法再度引起廣泛關注,成爲許多人的溫暖之選。
追求溫暖的人們紛紛采用艾灸,将溫熱的艾煙點燃,謹慎地置于特定穴位上。随着溫暖的氣息逐漸滲透皮膚深層,一種甯靜的感覺湧上心頭,仿佛在這一刻,寒意被逐一消散。
艾灸不僅僅是對抗嚴寒的工具,更是一項悠久而深刻的養生方式。它被認爲有助于溫養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這個冬天,它妥妥地在年輕人的生活賽道沖出了一道屬于自己的風景,将人們與養生陣營的信仰和健康追求聯系在一起。
溫暖療法,又稱溫熱療法。提出這個概念的西方人認爲,溫暖療法通過适當的物理性熱刺激,可以提升體表溫度,使血管擴張、充血,加快了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從而抵禦寒冷、緩解傷風感冒,并對肌骨僵硬酸痛、落枕、軟組織挫傷、女性痛經等病症有着顯著的改善效果。
溫暖療法到了傳統中醫這裏,内涵可就豐富起來了。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我們熟知的艾灸、泡腳、藥浴、熏蒸、熱敷、曬背、砭石熱熨等。能被養生達人廣泛接受并認真踐行的,自然少不了艾灸。
中醫艾灸保健。© 視覺中國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艾草爲純陽之物,燃燒後産生的能量可以推動氣血運行,起到溫陽散寒、消瘀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早在上古時期,勞動人民便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艾草、槐木等材料灸治,以祛疾防病。如《素問 · 異法方宜論》中載:" 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
數千年來的傳承和發展,使艾灸演化出了衆多各具特色的流派。目前較爲主流的方式,是以粗細不同的艾條或艾柱作爲熱源,采用手持或器具輔助在相應穴位或部位進行調治。
有數據統計,目前中國艾灸産業規模超過百億元,每年正以 30% 左右的速度增長,成爲醫療健康市場的熱門賽道。艾灸受歡迎程度的提升,也随着疫情三年對大衆健康意識的 " 再教育 " 和健康焦慮的彌漫變得顯而易見:
圖源小紅書截圖
在社交平台,艾灸相關的話題關注度數以十億計;各大電商平台上,艾灸用品(艾條、艾絨、灸盒、艾灸貼等)及衍生器具(艾灸墊、艾灸椅、艾灸儀等)銷量在入冬後明顯攀升,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消費規模;步入養生賽道的品牌和資本,免不了以艾灸相關産品作爲着力點;而中醫院、中醫館 / 診所、養生館、美容會所等機構,每年也會應時應節地推出一系列艾灸治療 / 調理套餐,前去體驗的年輕人群體愈發龐大……
圖源小紅書 © 我覺得不錯
如今,新一代艾灸器具開始擺脫傳統的艾草 + 明火點燃的方式,以超聲、微波、紅外線等作爲熱源,通過加熱艾絨或艾草精油,從而達到相應的效果。由此也使得艾灸更加便捷化、智能化、日常化,更加适應現在年輕人忙碌的快節奏生活,成爲一種輕盈的養生方式。
首先,本年度氣候反常,讓很多人領教了一場極寒、速凍的嚴冬。寒潮預警接二連三,就算是再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也扛不住此等天氣的考驗。這就是爲何今年冬天以艾灸爲代表的溫暖療法大受歡迎的直接原因。
但氣候并不能說明全部,即使是過去幾年冬季氣候相對溫暖,依然有許多年輕人要被凍成狗。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最本源的問題——體質因素。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個體的禦寒能力,不僅與遺傳因素、體型大小、脂肪厚度等有關,還十分依賴于肌肉的含量,特别是對抗凍機能貢獻極大的慢速抽動肌纖維(俗稱 " 慢肌 ")。公布于 202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慢肌 " 更加發達的人,在耐寒試驗中體溫下降相對更慢,更加抗凍。
在城市慢跑的朋友們。© 視覺中國
鍛煉 " 慢肌 ",主要依靠長跑、遊泳、騎行、有氧運動等方式進行。中醫講的 " 動則升陽 ",原理與之殊途共歸。
但不少年輕人由于工作、課業繁忙,或是久坐久卧、喜宅少動,導緻基礎代謝低、" 慢肌 " 薄弱。因此,哪怕是常規意義上的 " 胖子 ",也可能由于這個問題導緻機體産熱不足、禦寒能力差,被人說是 " 白長了一身好肉 "。
而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年輕人怕冷、越來越鍾情于 " 溫暖療法 ",本質上是因爲當下陽氣虛弱體質的人逐漸增多。陽氣對于人體,具有溫煦、推動、升騰等作用,可以抵禦寒、濕等陰性的能量。
圖源小紅書截圖
陽氣虛弱,自然會比常人更怕冷,且容易出現手足腰腹冰涼不溫、遇冷遇風易感冒腹瀉、精神萎靡低沉、痛經、夜尿頻多等困擾。
陽虛的形成,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多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年輕群體鍾愛的冷飲、雪糕等寒涼之物,露肩、露臍、露背、露腰、露腳踝等穿搭方式,夏天對于空調、風扇的過度使用,日夜颠倒的作息規律,久坐久卧而少動的日常狀态,等等。
關于困擾當代年輕人的身體困擾,我們總結了一些簡單有效的穴位供大家參考:
資料來源:《針灸學》,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十版),梁繁榮、王華主編
艾灸的時間,可以從每個穴位 15-20 分鍾開始灸起;在灸時避風避寒,注意遮蓋好裸露的皮膚;注意保持艾柱火頭和皮膚之間的距離,謹防造成燒燙傷;灸後可以及時補充适量的溫開水或米湯,防止上火。
艾灸的簡便廉驗,理所當然成爲不少年輕人體驗中式養生的 " 第一課 "。然而中醫藥體系講究 " 辨證論治 "" 三因制宜 ",無論内服方藥還是外治療法,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照搬同一個法子放在自己身上來用,盲目跟風更是不可取。
一般認爲,艾灸不宜在過饑、過飽、大渴、酒後、過度勞累、大汗淋漓以及女性經期等情況下進行,以防透支氣血,造成多種不适。而外感熱病、陰虛火旺、内熱濕熱、例假色鮮紅且量大等人群,艾灸需要慎之又慎,否則極容易 " 熱上加熱 ",讓身體更糟。亦不可在艾灸時讓自己大汗、暴汗、強行出汗。孕婦如需艾灸,應避開腹部和腰骶部。
圖源:厚樸修習營
另外,艾灸貴在柔和而長時間地堅持方可收獲其效。如 " 馬氏溫灸法 " 創始人馬少群先生認爲,艾灸需先通腑,脾胃肝膽灸通後再祛邪治病可以事半功倍,雖溫和,但灸力強。
艾灸切勿操之過急,期望用三兩次艾灸就解決纏綿日久的病症,或者貿然采用長時間、多穴位、大範圍、強刺激量的艾灸方法(火龍灸、督脈灸等),不然真的會不得其養、反受其害。
如果你是養生小白,或者對艾灸并不十分掌握的話,這個事還是建議交給專業醫療機構的大夫或治療師進行。
" 摸魚 " 艾灸 Tips:
辦公室裏,也可以打工養生兩不誤。
參考文獻:
[ 1 ] M ö rseburg, A., Pagani, L., Malyarchuk, B., Derenko, M., & Kivisild, T. ( 2022 ) . Response to Wyckelsma et al.: Loss of α -actinin-3 during human evolution provides superior cold resilience and muscle heat gener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09 ( 5 ) , 967 – 972.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22.03.014
編輯 | 喬睦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