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網友在網上發過這樣一個提問:大學不是 985、211,沒進大廠,沒坐風口……怎樣才能快速緻富?
有人支招:攤煎餅。
這麽說,還真有依據。
幾年前,北京一位煎餅攤大媽和顧客發生了點兒争執,大媽脫口而出:" 我月入 3 萬,怎麽會少你一個雞蛋!"
煎餅制作中
一句話,讓大媽登上了 " 頂流 ",攤煎餅也就此成了一個一本萬利、快速緻富的 " 神話 "。
說 " 神話 " 似乎有點誇張,但還真别小看煎餅攤,它雖小,作爲餐飲零售中的小業态代表,卻五髒俱全。
特别是經過實踐檢驗後證明,煎餅 " 攤大了 ",完全可以發展成一種産業。
目前,全國就有好幾個地方,因爲一張小小的煎餅,帶動了村民緻富,甚至成爲當地有名的特色産業。
比較典型的,就有山東、吉林和黑龍江這幾個省份。
其中,黑龍江的穆棱市,這個邊境農業小城就是其中的一個。
說起來,穆棱市隻是一個縣級市,截止到 2022 年底戶籍人口才 22.1 萬。
可這個小城,雪花般薄薄的煎餅,不僅飄向了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等一線城市,還飄向了國外,征服了外國人的胃。
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都紛紛抛來訂單。
據說,有些生産車間的煎餅訂單,甚至從 2023 年 10 月,排到了 2024 年 2 月。
目前,這個人口 20 多萬的小城,每年生産銷售出去的煎餅,就已超過 600 萬斤。
這頗有點從 " 主食 " 到 " 主業 " 跨越,讓這一方水土的人緻富之路變寬了的架勢。
其實在咱們這片土地上,煎餅也不是什麽創新美食。
關于它的曆史,有人說,起源于三國時期的臨沂,後來,才又漸漸地擴散和影響到魯南、蘇北甚至東北地區。
但事實上,這個說法有些太保守了。
因爲,在距今 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曾出現過攤煎餅用的工具,比如陶鏊這些能做煎餅的炊具。
這也意味着,煎餅的曆史,甚至能稱得上與華夏文明史等長。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的盤形陶器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從曆史文獻以及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筆下,還能窺探到煎餅在不同時期,不同的 " 曆史地位 "。
比如,從曆史文獻上看,南北朝時,煎餅被稱爲 " 薰天 ",意思就是薰走惡兆與黴運,爲家人求得好的運氣。
到了明代,煎餅又多了一種更加神奇的 " 功效 "。
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 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而文人墨客的筆下,則更能考證煎餅的曆史演變。
比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煎餅賦》裏,就記述了幾百年前魯中地區,做煎餅、吃煎餅的一些趣事。
宋代李觏的詩句 " 一枚煎餅補天穿 ",更是透露了煎餅曾是那個朝代重要節日裏,不能缺少的食物。
到了當代,煎餅則又多了一層與生活以及女性形象有關的意義。
比如蒙陰作家趙西偉的散文詩《拿起煎餅想起娘》和臨沂詞作家趙元平作詞的歌曲《拿起煎餅想起娘》。
在山東的曆史裏,煎餅不僅是一種 " 重要資産 ",還是 " 保命神器 "。
比如,1967 年,在泰安市東羊樓村,就曾發現一份明代萬曆年間的 " 分家契約 "。
這份契約裏," 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 " 就成了重要的分割 " 資産 "。
2008 年上映的電視劇《闖關東》裏,山東人朱開山一家受生活所迫,背井離鄉 " 闖關東 "。
其中就有一個有趣的細節,一家人在闖關東時,唯一次次落不下的 " 保命 " 物品,就是一大包煎餅。
電視劇《闖關東》的劇情一幕
這些 " 保命 " 物品,後來随着十九世紀山東人大規模的闖關東,流傳到了東北地區。
這一流傳,煎餅就在東北地區紮根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邊境小城穆棱。
那麽,煎餅是怎麽在這片土地紮根,并發展壯大的?
這恐怕還要從制作煎餅原材料說起。
" 古法 " 的手工煎餅,是将小麥、大米、玉米和有機大豆等用水充分泡開後,碾磨成糊狀,在鏊子上攤烙而成。
這就意味着,除了手法、火候,最重要的,是對原材料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這些原材料,恰恰是黑龍江的優勢。
數據顯示,2022 年,黑龍江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 22024.8 萬畝,占全國的 12.4%,同比增加 197.9 萬畝;糧食總産量 1552.6 億斤(曆史第二高),占全國的 11.3%,連續 13 年位居全國第一。
2022 年全國糧食産量前十省份排行情況 圖片來源:中商産業研究院
除此之外,黑龍江肥沃到流油的黑土地層,每形成 1 厘米都得有 200-400 年的時間積澱。
而在黑龍江大多數地區,這樣的黑土地層,厚度甚至超過了 1 米,這麽算來,光這片黑土地,就是一筆大自然用了 2 萬年以上的時間才積累的财富。
這樣的黑土地種出來的大米、大豆、玉米、小米、高粱等作物,不僅口感是其它地區無法比拟的,而且營養價值也非常高。
而這些,都是成爲一張好煎餅最重要的條件。
這是天時。
還有地利。
煎餅做好了,還得快馬加鞭地運出去,這就考驗當地的交通系統了。
穆棱這個農業小城,放在今天的版圖上看,非常不起眼,算得上實打實的偏遠地區。
不僅遠離中原,就算在東北,離中心城市也有相當一段距離,存在感很低。
地圖上的邊境小城黑龍江穆棱
但在清末民初特殊的國際形勢下,它曾是中國近代化、工業化比較早的地區,尤其是早在 1901 年,這裏就通了鐵路。
當年," 中東鐵路 " 在這裏修成後,穆棱站可是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時候,光穆棱境内,就有 3 條線:中東鐵路以及中東鐵路的兩條支線。
東起海參崴,經哈爾濱、旅順、滿洲裏通往莫斯科。
光緒年間的《皇朝直省圖》《吉林全省地輿圖》以及民國徐曦《東三省紀略》中,都有對穆棱站的記述。
至今,在穆棱站北 1 公裏的穆棱河上,還有一座中國曆史上第一座鐵路石拱橋——中東鐵路穆棱河大橋。
這座大橋建于 1898 年,全長 174.03 米,共 10 孔石拱,每孔淨跨 12.8 米,當年建成後,還專門由俄羅斯派軍隊駐守在橋邊保護。
而現在,穆棱市每天都能通過客貨列車 12 對,年化運量達 120 萬噸,客運用量達百萬人次。
除了鐵路,公路交通便利,更是這個小城的一個突出優勢。
穆棱市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城市,京哈高速、雞長線、穆虎公路等多條主幹道貫穿市區。
目前,這個小城,有長達 469 公裏的地方道路,其中,有 360 公裏,達到了國家三級、四級路面标準,可謂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穆棱老火車站的站牌,如今這裏已經不辦理客運業務
有了天時地利,自然也少不了人和。
在營商環境和産業創新上,這幾年的穆棱,都有不小的突破。
就拿一張小小的煎餅來說。
爲了支持煎餅産業的發展,當地馬橋河鎮的政府,還特别投資數百萬,建設了小作坊加工區,将場地提供給村民免費使用。
公開資料顯示,2019 年,馬橋河鎮全口徑财政收入,也不過 468 萬元。
這一舉措,不僅誠意盡顯,更重要的是,這些投入,也沒有白費苦心。
沒有了租金上的壓力,當地村民的膽子就大了。
媒體上就有不少這樣的典型報道。
多年來靠種地爲生的當地村民馮連實,即便在 50 多歲的年齡,也因此毅然走上了煎餅的創業道路。
如今,他那 20 台自動化煎餅機,每天都閑不着,每天的産量,都能達到上千斤。
即便如此,想吃他的煎餅,也要排隊,甚至有時要排到三個月後。
而更加令人驚喜的是,僅僅 2 年時間,他已經扶持 150 多位當地村民,一起走在了煎餅産業的光明大道上。
馮連實的煎餅生産車間
而一位叫吳迎春的當地女性,不僅看好煎餅這個産業,還把煎餅做出了更多 " 花樣 ",她的水果和蔬菜煎餅,更是煎餅業最流行的搶手貨。
她的煎餅産品不僅在全國各地有消費者,甚至在日本、新加坡和英國也有不少回頭客。
而她更是通過創辦煎餅加工産業,帶領 200 多位當地女性,一起走上了緻富的道路。
她們都是穆棱煎餅産業的一份子。
目前,穆棱市已有馮連實、吳迎春這樣的煎餅從業者 1500 多人。
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穆棱市馬橋鎮的人口規模,也就 25000 多人,這還不算最近幾年,廣爲诟病的東北小縣城人口流失。
而網上一則招聘信息更是顯示,在這個小城,從事煎餅行業的工資待遇,要比從事其他車間工人的待遇明顯高出不少。
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煎餅行業在這個小城的 " 江湖地位 "。
2013 年 11 月,來自牡丹江地區邁克爾的招聘信息
當然,煎餅産業,隻是這個邊境小城諸多産業的一個縮影。
2022 年,黑龍江的這個小城,實現了 GDP144.2 億元的好成績。
而 2022 年整個黑龍江省的 GDP 爲 1.59 萬億元。
一張煎餅成爲撐起當地經濟的一大産業之一,似乎也并沒有什麽特别的秘訣,靠的無非是柔軟帶有韌性、韌而不脆、可包羅萬象。
這些年來,東北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好像一直和人口外流、衰落這樣的詞聯系在一起。
但看完穆棱煎餅産業的傳奇,可能會颠覆大家的想象。
其實,在我們的大地上,哪裏都有勃勃生機。
這也是中國浩蕩向前的最大根基。
✎
THE END
歡迎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正解局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