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鋼鐵槍炮與細菌 Author 鋼鐵槍炮與細菌
山炮(輕型榴彈炮)口徑一般在 75 毫米左右,其特點是可以拆解後由騾馬馱運,機動能力幾乎不受地形限制,是抗戰中國戰場上的重要裝備。對于中日雙方而言,這種輕便火炮都是戰場上少有的能伴随步兵機動的重型火力,對戰鬥的勝敗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仿制的 75 毫米克虜伯山炮
抗戰後期,國軍大量裝備美制火炮,其中 M1A1 型 75 毫米榴彈炮的數量最大,以至于成了國軍師屬炮兵營的标準火炮,但這些美援在抗戰快結束的前兩年才珊珊來遲,在之前的十來年裏,國軍還裝備過下面這幾種主力山炮。
日本陸軍使用的 94 式山炮
一、滬造克氏山炮
國軍裝備的第一種主力山炮是滬造克式山炮。這種山炮源自德國的 75 毫米克虜伯山炮,由上海的江南制造局于 1905 年仿制成功。這款山炮全重僅 386 千克,高低射界 -8 度到 15 度,左右射界各 2 度。采用 14 倍口徑,榴彈重 5.3 千克,炮口初速 280 米每秒,最大射程 4300 米。
滬造克式山炮
到抗戰爆發時,滬造克式山炮雖然性能已經落伍,但憑借兩個優點,依然占據着一席之地。第一個優點是最輕便,全重隻有 386 千克,可以拆解成 4 個部分,使用騾馬馱運時,隻需要四匹馬。如果使用挽馬拖曳,隻需一匹馬即可拖動。
訓練中的滬造克式山炮
第二優點是生産工藝簡單,對鋼材料要求不高,是國内少有可以全自産的火炮。抗戰爆發前,主流的炮管生産材料已經升級到合金鋼時代。當時國内的鋼鐵冶煉工業更加落後,無法生産現代火炮所需的合金鋼。因爲工藝落後,滬造克氏山炮采用的還是 19 世紀末流行的碳素鋼,國内的鋼鐵工業剛好可以滿足。
二、仿制日制 41 式山炮
日制 41 式山炮由日本大阪炮兵工廠于 1908 年(明治 41 年)試制成功,是在 31 式架退山炮的基礎上,參照了德國的炮管制退複進技術研制成功。戰鬥全重 540 千克,最大射程 7100 米,左右射界 6 度,高低射界 -8 度到 25 度,機動時可拆解成 6 部分由騾馬馱運。曾是日本陸軍師團炮兵主力裝備,後被 94 式山炮取代。
日制 41 式山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段祺瑞曾經從日本訂購了一批 41 式山炮,由于性能優良,此後國内有能力制造火炮的工廠紛紛開始仿制這種火炮。主要仿制工廠有三個:武漢的漢陽兵工廠、東北的沈陽兵工廠以及山西軍閥閻錫山所掌握的太原兵工廠。這其中太原兵工廠的産量最大,約有 800 門。
41 式山炮的拆解馱運方式,7 爲馱運炮彈的馬
但是他們在仿制生産中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從源頭原料到産品的生産能力,采用的是來料加工方式,生産火炮所需的鋼材基本都從日本進口。在抗戰爆發前,中日兩國局勢進入緊張狀态之後,由于無法再從日本進口原料,他們徹底失去了火炮的自産能力。
使用仿制 41 式的晉綏軍
三、瑞典博福斯 M1930 式 75 毫米山炮
1930 年代初,南京國民政府深受火炮性能落後、制式不統一的困擾。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決定升級制式火炮武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選型後,最後決定從瑞典博福斯公司購買 48 門 M1930 型 75 毫米山炮。到 1935 年 10 月,一共進口了 132 門。
75 毫米博福斯山炮
瑞典博福斯公司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的子公司。一戰後,受條約限制,德國研制新型武器十分小心,便借殼到瑞典研發生産。M1930 型 75 毫米山炮性能優秀,最大射程 9150 米,高低射界 -10 度到 50 度,左右射界 6 度。它射擊精準,配合不同種類的發射裝藥具有十分靈活的彈道性能,具備擡高射角打擊障礙物後目标的能力,是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最先進的山炮。
訓練中的 75 毫米博福斯山炮
但博福斯山炮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重量高達 785 千克,可以拆卸成 8 個部件,由 8 匹馱馬馱運。所需馱馬數量更多還不是最大的問題。這種按照歐洲重型馱馬運力設計的火炮拆解後單個部件最大重量達 118 千克,超出了中國馱馬的馱運能力,使得其在實戰運用時,非常受火炮機動能力的限制。
因爲重量原因,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國民政府暫停進口這種火炮,轉向尋找更加輕型的山炮。然後還沒過多久,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中國從西方進口武器的通道也幾乎完全斷絕。
四、蘇聯 M1909 型 76 毫米山炮
盧溝橋事變之後,德國中止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選擇了支持日本,與此同時所有來自德國的軍火交易也完全斷絕。美國、英國、法國都因爲不想得罪日本,對日本的侵華戰争視而不見,國際上唯一選擇支持中國的隻有蘇聯政府。
M1909 型 76 毫米山炮
在《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從 1938 年開始向中國援助武器裝備。截止 1941 年蘇德戰争爆發之前,蘇聯一共向中國出口了約 1200 門火炮,這其中就包括 50 門 M1909 型 76 毫米山炮。M1909 型 76 毫米山炮戰鬥全重 627 千克,最大射程 8500 米,拆卸後可由 7 匹騾馬馱運。
M1909 型 76 毫米山炮炮管拆解後的馱運方式
由于數量不多,這批山炮到貨後,被調撥補充到之前遭受損失的炮兵團,其中炮兵第四團 24 門,第 19 團 12 門。蘇聯山炮雖然性能不算優秀,彈道和射程比不上博福斯,輕便程度比不上四一式山炮,但也是 1937 年以來國軍山炮部隊獲得的少有補充。
爲了獲得高抛彈道,擡高炮口的 M1909
順道說下,從蘇聯引進的火炮總量不小,種類齊全。除了這 50 門山炮之外,還包括 80 門 115 毫米榴彈炮、360 門 76 毫米和 75 毫米的野戰炮、70 門高射炮、230 門戰防炮(50 門 45 毫米戰防炮和 180 門 37 毫米戰防炮)以及 400 門 37 毫米步兵炮。
蘇聯援華武器中,有很大數量是 M1902 型 76 毫米野戰炮
在 1943 年美援武器到來之前,中國山炮兵就是靠這些東拼西湊的武器進行戰鬥,它們要麽是性能落後于時代,要麽是制造受制于人,其中最先進的博福斯山炮還不能完全适合中國戰場。最爲可笑的是,連最基本的炮彈往往也需要從國外進口。在進口斷絕之後,這些戰前采購的炮彈,也是打一發少一發,打完炮彈之後,火炮便成了一堆無用的鋼鐵。
美制 M1A1 型山炮,是戰争末期國軍的主力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