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的下一步,去蕪存菁
随着 Vision Pro 量産時間的臨近,VR 概念再次映入人們的視野,業内 " 炒作 VR" 的浪潮,似乎也有了重新擡頭的迹象。不過,從蘋果公司這樣真正具備實力的玩家表态來看,VR 概念早已經過時了,至少它并不能夠涵蓋蘋果對于混合現實的産品訴求和價值觀。
在蘋果看來," 元宇宙 " 這種全浸式的數字空間,并不能創造用于逃避現實的虛拟世界。Vision Pro 就是這一觀點的最好證明,該頭顯專爲短時間的遊戲、内容消費和通信而設計開發。用戶可以通過 Vision Pro 看電影、浏覽相冊、玩遊戲,通過虛拟形象與朋友視頻聊天,同時保持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這才是 Vision Pro 想要傳遞出的觀念。
Vision Pro,蘋果的新标杆
據市場調查機構 IDC 近日發布報告,預估 2023 全年中國 AR 市場出貨量 24 萬台,同比增長 133.9%,并預估 2024 年繼續保持高增長,增速預計達到 101%。分體式 AR 仍将是 AR 品類的主流,但值得關注的是,伴随高通 AR 專用芯片發布及光波導技術進步,主流廠商将接連發布或叠代一體式 AR 眼鏡,預計 2024 年全年出貨 6 萬台,增長 68.5%。
作爲自 2015 年以來蘋果推出的首個新産品類别,蘋果向消費者推銷了一個新穎的概念:混合現實,它融合了虛拟現實和混合現實。作爲庫克接任 CEO 之後的颠覆之作,蘋果實際上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因爲蘋果不僅僅是想要推出一個新産品,更希望打造一個新的終端标杆,開啓一個引領性的消費電子新時代。
随着蘋果許諾 Vision Pro 發售節點—— "2024 年初 " 的距離越來越近,蘋果 CEO 庫克早早開始調動各方人馬爲 Vision Pro 發售備戰。爲了打好這一戰,蘋果正從硬件生态聯動、豐富軟件應用以及确保供應鏈三方面提供保駕護航。
首先,是軟硬件生态方面的準備。比如,在硬件層面,蘋果通過 iPhone 的空間拍攝功能,開啓了空間計算的 UGC 時代,讓人人都可以 0 門檻上手拍攝空間視頻。在生态聯動上,蘋果通過開發者視頻手把手教 iOS 和 iPadOS 的開發者,将相對應的應用内容遷移至 Vision Pro 上。
對于 iPhone 用戶來說,Vision Pro 與蘋果其他産品之間的協同玩法,是其非常期待的創新點,事實上蘋果爲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曆經三個多月的測試版打磨後,12 月 11 日,iPhone 終于在 iOS 17.2 版本推出了空間視頻功能。如果你的手機是 iPhone 15 Pro 系列,你隻要在視頻拍攝的左下角點擊 " 頭顯 " 按鈕,就可以直接拍攝空間視頻。
其次,是供應鏈上的保駕護航。爲了使 Vision Pro 被消費者接受,蘋果前不久還召集部分零售員工培訓 "Vision Pro" 相關服務内容,部分蘋果零售店也陸續搭建起了有關 Vision Pro 的試用場地。具體配置上,Vision Pro 采用 Micro OLED 技術,左右兩個顯示屏上能提供 2300 萬像素,單眼效果甚至能超過 4K 顯示,同時還具備廣色域和 HDR 高動态範圍的。蘋果還在 Vision Pro 中加入 M2+R1 雙芯片設計,大幅縮短畫面與操作延遲,讓延遲最小能控制在 12ms 以内,最大幅度降低用戶對延遲的感知。
不難看出,不論是軟硬件生态還是供應鏈管理,蘋果都已經爲 vision Pro 的爆發,做好了充足準備。
消費電子新周期即将開啓?
其實站在産業層面來說,圍繞蘋果的整個消費電子産業界,更希望能夠從蘋果的新産品中,發現消費電子新周期開啓的信号,進而爲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蓄力。據多家消費電子供應鏈公司的人士透露,蘋果新一代 MR 産品 Vision Pro 的首批備貨 40 萬左右,2024 年的銷量目标是 100 萬台,第三年達到 1000 萬台。從數據來說,蘋果的這個備貨計劃對于整個 " 果鏈 " 的所有企業而言都是一個特大消息。
一方面,随着新型終端的出現,整個消費電子産業鏈的新增量或許已經出現。随着智能手機滲透率見頂,革命性創新乏力,國内外用戶換機周期變長,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下調,消費電子市場迎來了寒潮。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手機出貨量下降 12%,創近十年來新低,PC 市場也不樂觀,去年同比下跌 16%,需求持續萎縮。2023 年以來,受消費者預期、經濟複蘇乏力等因素影響,行業下滑趨勢并未得到徹底扭轉。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電子龍頭企業如歐菲光、彙頂科技、藍思科技等,都遭遇了重創,業績、股價全面下調,持續暴跌三年,營收、利潤雙降,患有 " 果鏈依賴症 " 的企業更是哀鴻遍野,陷入虧損局面。
蘋果作爲全球科技産品和消費電子的風向标,它的重磅新産品對于整個産業的拉動效應非常之強,特别是蘋果新産品的 60% 的供應鏈将源于國内,這對整個供應端的帶動将非常明顯。随着 vision Pro 的發布,包括钛合金、OLED、MR 等在内整個硬件領域,都将迎來全新的增量機會。
目前包括藍思科技、水晶光電等在内的廠商,都已經對外披露相關的計劃。其中,水晶光電表示,水晶也與特定大客戶和更多科技巨頭開展緊密合作,積極配合并推動面向普通消費者的 AR 終端産品。博衆精工稱,公司目前已爲客戶提供 Vision Pro 生産過程中所需的檢測和組裝設備,設備已經出貨;鵬鼎控股則表示,公司爲行業領先客戶提供全方位 PCB 産品及服務,包括智能眼鏡等相關産品。不難預見,供給端的一些刺激作用,或許已經初現端倪。
另一方面,應用端的創新和技術更叠,或将集當前消費電子之大成,以全新應用體驗提振用戶購買需求。相比于現有 VR 産品,蘋果的 MR 産品有望在顯示技術、全彩透視、瞳距調節 / 眼動追蹤、指環控制、全身動捕、激光雷達的應用等六大硬件條線實現全方面的功能和配置升級,爲 XR 行業樹立新的硬件配置标杆。
從 2D 到 3D 的技術跨越,将帶動以 3D 沉浸式遊戲、娛樂、社交等全新内容需求的出現,吸引用戶參與其中。信達證券認爲,蘋果 Vision Pro 的設計以用戶爲根本出發點,沒有定位爲卷成本降配置的 " 高級遊戲機 ",有望開辟消費電子新周期。
VR 産業迎來新拐點
同時,伴随着蘋果 Vision Pro 的出現,整個 VR 産業的洗牌或許已經臨近尾聲,産業創新步入新階段。
過去一段時間内,包括騰訊、字節跳動、meta 等全球知名科技巨頭,都紛紛卷入了 VR 行業,産業内圍繞元宇宙等概念炒作的不亦樂乎,但真正的革命性技術産品始終沒有真正出現。參與其中的企業,包括騰訊、字節跳動、meta 等,都曾在内部面臨是否持續投入 MR 的艱難抉擇,如今這一選擇已經越發明朗了。
首先,在 Vision Pro 發布之後,有優勢的企業選擇了加大投入,而一些自覺相差甚遠的企業則選擇了撤退,VR 的洗牌進一步加速。比如,在蘋果發布 Vision Pro 之後,字節跳動和騰訊分别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字節跳動縮減了自己的 MR 事業部,而騰訊則重組了已經被裁撤的 MR 事業部,包括 meta 也表态将繼續參與 MR 的進程之中。爲什麽巨頭對于這件事,産生了如此大的分歧呢?原因是各自的情況不同。
從字節做 MR 的初心來看,它是想要做硬件的,而騰訊則更希望做内容。但實際上,相比後者,前者的難度是指數級的,涉及面非常之廣,即便是強如字節跳動也沒有太大把握,尤其是看到了蘋果的産品之後,它們更加确信了這一點。比如,蘋果有自己自研的 M2 芯片,用于解決眩暈問題以改善用戶體驗,但自研芯片對于字節跳動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困難。
再來看目前屏幕的方案适用的是 micro OLED 的 4K 屏,這屬于超級黑科技,目前産品良率很低,目前能做的暫時隻有索尼,隻有和供應鏈關系極深的供應商願意冒險一試,因爲這個産品前期都是在虧本。很多人誤認爲憑借國内超強的電子産業鏈,隻需要交給别人代工加部分自研,就可以實現全新的技術應用和更叠,但其實面對這種創新性的技術應用,沒有良好的品牌效應和供應商關系,以及超強的核心自研技術能力,想要在這樣的領域内殺出去,無異于地獄級别的難度,即便是強如字節跳動也很難。
但對于騰訊來說,它期待的是内容層面的創新,比如将微信或者下一個時代的内容應用,打入蘋果 vision Pro 中。比如,目前微信已經可以支持 Vision Pro 版本,騰訊的新遊戲也在往相關方向布局,這與騰訊布局車聯網的思路如出一轍。而超級硬件終端的面世,讓之前害怕投入太大成了先烈的騰訊,多了一份笃定感,所以才敢殺個回馬槍重新介入。
其次,就是行業壁壘發生了實質改變。過去大家做 VR 頭顯,很可能是蹭熱度、博流量、追風口、堆參數,試圖用一堆的應用鏈應用集成去撬動 VR 時代的到來。但作爲一個足夠創新的領域,蘋果的新産品一發布,很多初級玩家都已經明白,未來想要做 VR 頭顯硬件,首先就要回答産業界,你能夠做到軟硬一體嗎?對于整個 VR 産業而言,這将會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也可能是整個 VR 産業的标志性拐點。
VR 的下一步,去蕪存菁
正如世界上第一台平闆電腦 GRiDpad 被發明後,《時代周刊》評價它爲:這是工程上的奇迹之作,卻是市場上的失敗者,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其不便攜,體積太過龐大,如今 VR 也面臨相似的境況。事實上,随着蘋果 Vision Pro 的面世,行業勢必引發新一輪的優勝劣汰,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技術廠商會逐漸出局,而一些新的技術企業則會逐漸崛起。
随着蘋果 MR 的量産,華爲也不甘落後,計劃在 2024 年大舉進軍 MR 和 AR 市場。據内部消息稱,華爲 MR 的售價預計将是蘋果的一半左右,考慮到華爲在整個消費電子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其首款 MR 産品的銷量将會超過蘋果的 40 萬台。除了華爲之外,其他科技巨頭也在加緊腳步投入其中。
據悉,meta 正在調集重兵秘密研制高端産品,對标蘋果 vision Pro,三星放棄原 VR 産品計劃,轉而研發 Micro OLED 技術的高端産品,Pico 調整方向,放棄 Pico 5,專注于開發高端 " 天鵝絨 " 系列。Vivo 将科技投入重點放在 MR 和人型機器人上,小米、榮耀、Oppo、魅族等公司也在緊随其後。不難預見,一場圍繞 MR 終端硬件的新戰争已經拉開了序幕。從新終端的技術難度來看,以往具備技術儲備和消費電子制造經驗的終端企業将更有優勢。
首先,是與現有手機生态的兼容,可降低内容生态的開發成本。目前來看,如果将 VR 隻是當做 " 高端遊戲機 ",其投入産出比顯然并不樂觀。實際可行的辦法是,将 VR 與手機終端結合起來,降低内容創作的門檻,控制總體成本。比如蘋果支持用 iPhone 15 Pro 或 iPhone 15 Pro Max 拍攝 3D 空間視頻,可以帶動 vloger、up 主等大衆創作者的熱情,去創建更創新的内容,同時開始建立起面向下一代計算平台的全新生态。
其次,是跟智能家居的整合,可以提升其生态應用能力。目前,居住空間正在向全面的智能化過渡,将 VR 與其他全屋智能家居打通,借助千兆光纖的低時延傳輸,可以打造完整的空間計算體驗,提升 VR 産品的價值感。有消息顯示,蘋果另一款圍繞 Vision Pro 進行設計的設備将是電視産品 Apple TV。已經在全屋智能等領域有探索的科技廠商和家電企業,積累的相關技術和品牌認知度,也有助于降低技術的邊際成本。
最後,國産計算的加持。提到空間計算,必然繞不開算力。VR 的體驗質量提升,包括遊戲畫面的精度,對于習慣了 4K/8K 畫質的大衆用戶來說,目前 VR 内容的像素還是太低了。而将日常社交、辦公等活動搬到虛拟空間,感知計算需要實時處理大量高精度圖像,需要廠商平衡效果與成本。
爲此,蘋果推出了蘋果推出了 R1 感知計算芯片,高通發布了 AR2 芯片,從國産應用的角度來看,随着華爲麒麟芯片的突圍,其未來也有望應用于國産 VR 應用上。總而言之,控制成本、小步探索,仍然是國産 VR 的必由之路。結合國内軟硬件既有優勢,先讓 VR 繼續走下去,等待産業鏈和生态的進一步成熟,下一代計算平台全面建成通車已經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