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付一夫
廣東和江蘇,是我國經濟當之無愧的兩大火車頭。
論經濟體量,二者都是富可敵國的存在。2022 年,廣東和江蘇 GDP 雙雙超過 12 萬億元,這一規模超過了全球 90% 以上的國家,同加拿大、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的 GDP 旗鼓相當,着實令人驚歎。
不過,二者究竟孰強孰弱,一直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可能更多人傾向于将廣東視爲我國經濟第一大省,認爲廣東 GDP 長期領跑全國,坐擁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并且還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陣地。
然而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江蘇經濟近些年正在快馬加鞭地迎頭趕上,同廣東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甚至在一些方面的人均經濟指标已超越廣東。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 年江蘇爲 49862 元,廣東則爲 47065 元;而今年前三季度,江蘇以 40286 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對廣東(39325 元)的領先。
那麽問題來了:江蘇人爲啥比廣東人收入更高?本文将嘗試對此作出解答。
01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人口因素。畢竟,居民收入本質上屬于 GDP 蛋糕中的一部分,在兩省經濟體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廣東總人口(1.27 億)要比江蘇(8515 萬)多出 4000 多萬人,如此一來,江蘇均攤到每個人身上的蛋糕自然就要更大一些,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高于廣東。
這個分析當然沒錯,不過還是有些浮于表面。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爲什麽江蘇能以更少的人口規模,創造出能夠匹敵廣東的經濟價值?
我們不妨從二者的産業結構上尋找答案。
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兩大排頭兵,廣東和江蘇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并取得了累累碩果。2022 年,廣東以 8.31 萬億元人民币的進出口總額高居全國各省市的榜首,江蘇則以 5.45 萬億元的規模位列第二;同年,江蘇實際使用外資多達 304 億美元,繼續穩居首位,廣東則是以約 280 億美元的體量居于次位。兩個大省攜手成爲我國外貿和外資的 " 扛鼎者 ",爲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外向型經濟往往容易受制于海外政策及形勢的變化,繼而對我國經濟帶來不确定性。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近兩年全球疫情的反複以及外需持續低迷,我國外貿整體出現了較爲明顯的下滑,而廣東和江蘇這兩大外貿大省也都受到了不利影響,直接造成了對經濟增長的拖累。2022 年廣東和江蘇的 GDP 同比增速分别隻有 1.9% 和 2.8%,而 2021 年的前值則分别爲 8.0% 和 8.6%。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同樣是外需不振,但 2022 年江蘇經濟增速的回落幅度卻要顯著小于廣東,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原因在于,江蘇擁有更爲強大的實體經濟,這從第二産業數據上可以窺見一斑。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江蘇第二産業占 GDP 的比重一直高于廣東,且比後者平均高出 4~5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江蘇第二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大多數時間裏也要快于廣東。足以反映出,江蘇實體經濟分量之重與增長勢頭之猛。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數據可以诠釋江蘇實體經濟的雄厚實力:
(1)江蘇現已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 31 個制造業大類全覆蓋,集成電路、船舶海工、工程機械等多個細分領域産業鏈條完整,規模全國第一;
(2)江蘇以占全國 1% 的面積和 6% 的人口,爲全國貢獻了 11% 的工業利潤;
(3)全國約 15% 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1/5 的高技術産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
(4)全省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工業企業 162 家;代表全球制造業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 " 燈塔工廠 ",有 9 家企業在江蘇;中國制造業 500 強企業中,有 56 家來自江蘇;制造業單項冠軍累計達 186 家,專精特新企業累計突破 5500 家,均居全國前列;
(5)江蘇是科創闆大省,目前科創闆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均居全國第一,在全國各城市科創闆上市企業數量前十名當中,江蘇獨占三元,分别爲蘇州、南京和無錫,數量亦是全國第一;
(6)在工信部公布的 45 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江蘇獨占 10 席,數量又是全國第一,其中大部分都屬于戰略性新興産業,包括南京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無錫物聯網、徐州工程機械、常州新型碳材料、蘇州納米新材料、蘇州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蘇錫通高端紡織、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泰連錫生物醫藥等産業集群。
要知道,以工業制造業爲核心的實體經濟是社會生産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綜合國力與社會财富最爲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命脈,更是抵禦各種風險、增強創新能力、緩解下行壓力最堅實的陣地。江蘇發達的實體經濟,在穩定全省經濟基本盤、助力經濟增長與居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反觀廣東,雖然實體經濟也不弱,且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一衆明星科技企業,但對比下來,廣東實體經濟所占的分量似乎要稍遜色于江蘇,間接導緻了全省近幾年經濟的波動相對較大。
上述内容或許能部分解釋,爲什麽江蘇居民能夠獲得比廣東居民更多的收入。
02
除了産業結構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區域發展的均衡程度。
先看廣東。
雖然長期以來,廣東一直穩坐我國經濟的頭把交椅,但省内各區域發展 " 頭重腳輕 " 的态勢,絕對是令人發指的。具體而言,珠三角地區在深圳和廣州的帶領下,其發展速度之快、經濟活力之強,放眼全國都鮮逢敵手,2022 年珠三角 9 座城市 GDP 總量高達 10.47 萬億元,占整個廣東省經濟總量的 81%;其中,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城的 GDP 都先後突破了萬億大關。足以見得珠三角在省内地位之重,堪稱是拉動廣東乃至全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然而,耀眼的珠三角并不等同于廣東的全貌,珠三角以外的其他 12 個地級市,其經濟發展狀況要遠遠落後,其中排名靠後的雲浮、河源、潮州、梅州、汕尾、陽江、韶關 7 座城市,GDP 均不足 2000 億元,而這 7 座城市 GDP 之和甚至都不到 1 萬億元,連一個東莞的 GDP 都比不過,差距之大不言自明。這些區域目前依舊依賴于傳統産業,産業轉型緩慢,創新能力不足,似乎與大多數人印象裏的廣東完全不沾邊。背後的原因,既有地理條件的限制,也有曆史發展路徑的慣性,亦有區域發展政策的傾斜等多方面因素。
區域發展失衡,反映到居民部門,便是不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22 年,廣東 21 個地級市當中隻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 6 個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前 5 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6 萬元,中山爲 5.98 萬元;剩下的 15 個城市均屬于 " 拖後腿 " 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揭陽、河源、雲浮、潮州等 9 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 30000 元,這一水平還不到深圳、廣州、佛山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難免要對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形成拖累。
反觀江蘇,省内的區域發展均衡程度顯然要好多了。
從 GDP 規模來看,2022 年江蘇 13 個地級市當中," 萬億俱樂部 " 成員有 4 個,分别爲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這一數量同廣東相同。不過令人稱奇的是,在 4 個 " 萬億俱樂部 " 城市之下,江蘇省内經濟體量達到 5000 億 ~10000 億元的城市多達 6 個,分别爲常州(9550 億元)、徐州(8458 億元)、揚州(7105 億元)、鹽城(7080 億元)、泰州(6402 億元)、鎮江(5107 億元),而廣東隻有惠州一城(5401 億元);換言之,江蘇 13 城中,有 10 個 GDP 都超過了 5000 億元,廣東 21 城中,隻有 5 個 GDP 超過了 5000 億元。此外,江蘇經濟體量最小的連雲港,2022 年 GDP 也有 4005 億元,這一成績在廣東居然可以排到第 7 名,足以見得江蘇各城市經濟發展之均衡。
不僅如此,江蘇還擁有實力雄厚且令其他省份羨慕不已的縣域經濟。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在全國百強縣的排行榜單中,江蘇占據其中的 26 個席位,數量高居全國首位;全國十強縣中更是獨占 5 席,其中昆山、江陰、張家港和常熟牢牢霸占了榜單的前四位,它們的 GDP 甚至能吊打全國多數地級市,足以佐證江蘇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範圍内足以笑傲群雄。
這些反映到居民部門,便是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較小。2022 年,江蘇 13 個地級市當中,有 8 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過了 40000 元,而收入最低的宿遷也超過了 30000 元,即便把宿遷放到廣東,也能排在中遊水平。
一言以蔽之,得益于均衡發展且不兩極分化的區域經濟格局,江蘇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才能夠水漲船高;而廣東省内的 " 頭重腳輕 ",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落後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03
話說回來,雖然江蘇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已經勝過廣東一籌,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否認廣東的經濟地位,也不能說江蘇經濟一點問題都沒有,這些還是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
其實說到底,廣東和江蘇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二者縱然代表了不同的産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但都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探索創新與披荊斬棘的重要體現,而多年以來的相互角逐與比拼,更是讓這兩個省份迸發出強大的動力和活力,持續引領中國經濟砥砺前行,不斷書寫着燦爛輝煌的篇章。
如今在新的形勢下,經濟大省的責任愈發重大。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管理層再度提及 " 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爲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凸顯出對于經濟大省的高度信任和寄予的殷切希望。作爲經濟大省裏的中流砥柱,廣東和江蘇産業體系完備,産業競争力突出,營商環境友好,内生動力十足,對于穩定全國經濟發展大盤的作用舉足輕重,未來也必将繼續大有可爲,大有作爲。
進一步講,如果從區域經濟的思維來理解,地區之間不管如何競争,協同發展終歸是大勢所趨。站在全局上看,廣東的珠三角與江蘇所處的長三角,都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與創造力、且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彼此之間還有極強的互補性與合作潛力。而在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江經濟帶等宏大戰略的加持下,廣東與江蘇都在迎來全新的曆史機遇,前景亦是令人期待。
泱泱大國裏擁有兩個富可敵國并且還在不斷進步的經濟大省,實乃莫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