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泥圍爐,煮雪烹茶。2022 歲末," 圍爐煮茶 " 成為這個冬天的都市消費新風潮。
就在一個月前,11 月 29 日晚," 中國茶 " 申遺成功。"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都市麗人和青青茶園,平時靠咖啡 " 續命 ",周末靠飲茶養生,在這一年,成為很多人的卿卿日常。
2022 年,是怎樣的一段時光?
這一年,城市與鄉村,聯結得更加緊密。" 鄉村振興 " 越來越具象化,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項。
2 月 22 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
這一年,董宇輝爆紅。他和一幫奮鬥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在直播間講述着一個又一個故事。
賣鲥魚時,他說 " 張愛玲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鲫魚有刺,三恨,紅樓未結。" 賣地球儀時,他說 " 星辰大海才是屬于人類的終極浪漫。" 賣玉米時,他從中文講到英文,從仲夏夜的故事講到兒時的夢,從曆史講到哲學。
出生在陝西潼關,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董宇輝和無數漂泊在外的遊子一樣,擡頭侃侃而談詩和遠方,低頭介紹人間煙火,小作文裡還忘不了媽媽做的那一碗油潑面。
另一邊,和董宇輝同齡的旅行博主房琪,嘗試着另一條路。離開北上廣,每年 300 天在路上。" 黃山若有靈,定是位揚名四海的仗劍少年 "" 成都能讓你悠哉,也能讓你優雅 "" 當小興安嶺的黃葉一落,這一輪秋天的開場便活色生香 "…… 作為文案界天花闆,房琪靠的不隻是濾鏡和美顔,還有 " 腹有詩書氣自華 "。
不是 " 小鎮做題家 ",不是新媒體時代造就的偶然,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從董宇輝、房琪身上,我們看到城市和鄉村不再是兩條平行線,選擇你喜歡的,哪一條都是對的。
這一年,蜀中桃子姐,依舊忙碌于田間與竈台。
從 2018 年開始拍攝做飯短視頻,到坐擁兩千萬粉絲,桃子姐沒有想到,她的人生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妹妹一家或許也沒有想到,當初選擇暫時回鄉,卻在鄉村裡實現了 " 走出去 " 的願望。如今," 蜀中桃子姐 " 已形成品牌,其所有的産品,如冷吃兔、冷吃牛肉、火鍋底料、大頭菜等,都是基于本地農産品的深加工。" 現在我們有 100 多位員工,很多都是榮縣人。" 僅缽缽雞調味料一項,銷售額超 3000 萬,僅大頭菜一項,就帶動當地近 5000 餘戶農戶發展種植大頭菜 2 萬餘畝。
在青山綠水中,在雞犬相聞間,在村民們揚起的嘴角、洋溢的笑容上,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 " 鄉村振興 " 的答案。數字鄉村建設,讓農村青年 " 走出去 " 有了更多可能。鄉村耕耘,有了更美好的圖景。
這一年,從城裡到村裡,做飯視頻成為流量池。
2022 年,新冠病毒還未退散," 宅經濟 " 和 " 懶人經濟 " 快速發展,改變着當下許多人的消費和生活習慣。預制菜越來越豐富,我們也比以往更愛做飯了,或者說更愛看做飯了,做飯視頻成為流量池。
刷刷短視頻,毫不費力,10 個裡總有一半在做飯。城市裡," 噗噗叽叽 " 給林先生做飯、三孩媽媽王蓉 5 點起床為一家人做飯;鄉村裡,小外孫纏着 " 潘姥姥 " 做飯、" 野食小哥 " 在各種山野田林間做飯 ……
新疆大盤雞、東北鐵鍋炖大鵝、四川毛血旺、廣東佛跳牆 …… 生一爐煙火,圍一方天地,享一程歡愉。愛看的不是美食,是生活。誰不愛這一縷人間煙火?
認真做飯,就是在認真生活。曾經 " 靠吃外賣為生 " 的年輕人,在做飯視頻的刺激、慫恿下,開始學着模仿,油鹽醬醋瓶瓶罐罐碰撞出的煙火味,才是向往的生活。" 就像小時候看家人做飯,三餐四季,既健康又美味。現在的我們天天吃外賣,也會有厭倦的時候,越來越想回歸之前柴米油鹽的樸實。"
這一年," 田城融合 " 讓 " 鄉愁 " 變甜了。
2022 年,新冠疫情,阻攔了我們遠行的腳步,卻沒有困住一顆想要 " 在路上 " 的心。" 露營經濟 " 出圈,看上去是一種無奈之舉,實際上折射出城裡人炊煙袅袅寄鄉愁。不管你有沒有露過營,你的朋友圈一定被 " 露營 " 刷過屏。一頂帳篷、幾把折椅,三兩好友 …… 野外露營,成為都市人夏夜裡的一場逃離。周邊鄉村、郊區深山、或是沙漠、海邊,甚至是家門口的小公園,搭個帳篷,支棱起來,好像就可以逃離忙碌、放松心情。曾幾何時,這是家鄉帶給我們的撫慰和溫暖。露營,提供了一種舒适溫暖的社交方式,寄托了我們對 " 歲月靜好 " 的美好想象。鄉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在 " 回家 ",我們喜歡大都市米其林餐廳,也想念被爸媽塞滿的汽車後備廂," 田城融合 " 正在成為向往的生活。
2022,行将結束,我們總是在此刻更加想念家鄉。在充滿變化的時光中,一年很短,不過是朝暮與春秋,不變的始終是煙火尋常,不管城裡還是鄉間。
現代快報評論員 覃甚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