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都以爲線控轉向技術現階段隻能是空中樓閣的時候,它又回來了。
而這次把線控轉向再次拉入公衆視野的,不是豐田也不是特斯拉,而是蔚來。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條搭載線控轉向功能的蔚來 ET9 自動泊車的視頻,還拿特斯拉沒有帶線控轉向的 Yoke 方向盤進行對比,引來外界集體圍觀。
在汽車行業,線控轉向技術其實并不是什麽新鮮玩意。處于概念階段的不算,這項技術真正被應用在量産車上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3 年——當年,英菲尼迪 Q50 上市就配備一套線控轉向系統。隻可惜,這項 " 短命 " 的技術隔年就因爲存在安全問題而引發召回。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内,線控轉向的江湖上再無音訊。
由于法規問題,當年英菲尼迪 Q50 所搭載的線控轉向系統還是存在機械連接作爲安全冗餘的,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線控轉向。
近些年,一些車企也曾經再次對線控轉向出手。2021 年,豐田爲 bZ4X 造勢時,宣傳物料上都少不了一個帶線控轉向功能的 " 賽手方向盤 "。而這樣的好東西,自然也少不了雷克薩斯的一份。
計劃應用于豐田 bZ4X(上)和雷克薩斯 RZ(下)的是真正的線控轉向,取消了轉向柱這種機械連接方式,方向盤轉動角度隻有 ± 150 °。
但估計是豐田對包括法規原因、選裝成本高在内等各種原因進行了綜合考量,無論是豐田 bZ4X 還是雷克薩斯 RZ,最終在國内銷售時都取消了這個選裝項,所有官方宣傳上也都撤下了異形方向盤的相關物料。倒不是國内保守,事實上在美國的豐田官網,印象中也由始至終都沒見過這一功能的任何宣傳和銷售。
如果把時間線再往回拉一點,就在前不久,特斯拉也發布了一段 Cybertruck 線控轉向的演示視頻。不過,近日特斯拉已經宣布:Cybertruck 暫無入華銷售計劃。
Cybertruck 搭載了線控轉向系統的 Yoke 方向盤可實現少于 ± 180 ° 的轉向角度。
但說實話,無論是豐田還是特斯拉的線控轉向系統,最終沒能在中國市場落地,在我看來也不算壞事一樁。
首先,這個功能用起來有點 " 雞肋 "。因爲取消了機械連接,車輛轉向比不再固定,随時可變,方向盤直接根據汽車行駛速度和車輪轉向角度改變轉向比和力反饋,駕駛員不再需要大幅轉動方向盤來完成轉彎動作。
回想一下,開車時我們什麽時候需要短時間、大幅度地轉動方向盤?就是停車的時候嘛!這恰恰也是蔚來的視頻裏演示的那樣,方向盤僅小幅擺動了幾次就完成整個泊車動作。由此也可見,與線控轉向系統更适配的其實是低速行駛的場景。
早在兩年前,蔚來就與采埃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線控轉向産品。
但問題是,現在會配上線控轉向系統的車,基本應該都不缺自動泊車功能吧?就拿蔚來 ET9 爲例,自動泊車如果像他們宣傳那樣都做得這麽成熟了,那用戶也可以放心讓車自己泊入車位了,方向盤要怎麽打?打多少圈?這根本不會對用戶造成任何困擾啊!是不是線控轉向還重要麽?
可能有人會說:那如果确實需要人來泊車時,起碼不用把方向盤掄出火來啊!線控轉向還是能省不少力氣的嘛。
這種想法不能說有錯,要這麽說的話,每一個功能被開發出來都會有它對應的使用場景,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這種場景并不是高頻出現在你的生活中,那它就是一個 " 僞場景 "、" 僞需求 "。
假設一個自動泊車系統做得足夠成熟,那自動泊車用不了隻能靠人工泊車就是極少數的情況。用一個小概率事件去 " 合理化 " 一個功能,就像過去有人覺得買個全景天幕可以用來看星星、在後排拉個投影幕布可以在車裏看電影一樣,可以但沒必要。
爲了這種小概率事件花錢去選裝一個線控轉向功能,更大的概率隻會是在增加購車成本之餘,還增加潛在的故障率和風險。
車裏看星星、看電影這些都是廠家臆想出來的 " 僞需求 "、" 僞場景 ",現實用車中這樣的功能一年能用上多少回?
這可不是瞎說的,線控轉向系統在行駛體驗上還真不一定有想象中的好。
在 bZ4X 還沒上市前,我曾有機會在封閉場地體驗過一把豐田的那套線控轉向系統,當時給我的印象是:低速時方向打得比較輕松,同樣的轉彎動作可以用更小的方向盤擺動幅度就能完成;但随着速度稍微提高,方向盤手感會變沉變緊,不能輕易被掰動,需要把車速降低方向盤才會 " 松弛 " 下來。
特斯拉的線控轉向我沒機會體驗,但從海外博主的評測視頻中大概也能略知一二,貌似也跟豐田這套的設定邏輯大同小異。
在海外的評測視頻裏,這位博主在掉頭彎位置打方向看似非常輕松,但留意中控屏就發現,這要在車速降到非常低(表顯車速爲 9km/h)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我們在駕校學車用的教練車、以及現在接觸到的市面上的所有車型采用的都是傳統轉向系統,所以大多數人開車時對車輛行駛軌迹的預判,也都來源于傳統的駕駛習慣。但就我的實際體驗來說,線控轉向的設定未必能很好地符合我們這種固有的預期。
至于線控轉向的車怎麽開?如何适應?買了車需不需要經過系統培訓才能上路?消費者可能連 " 被教育 " 的機會都沒有,隻能全靠自己上路慢慢摸索。
在封閉場地、人少車少的路況下,爲了适應線控轉向的設定你可以反複多次去試錯、調整,但在車水馬龍的現實道路中,遇到緊急情況時,一個反應不及、一個操作失誤就足以緻命,殃及無辜。誰又敢打包票,以後買這些車的人,個個都具備足夠的駕駛水平能 hold 得住呢?
現在許多電動車零百加速動辄做到 4 秒内,但車輛的其他配件規格又匹配不上其加速性能,别說普通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賽車手也不一定能 hold 得住。
總的來說,我對線控轉向技術的實際應用還是持保守觀望态度。或許未來會出現能讓人更好地去适應的線控轉向系統,但至少現階段來看,選擇一套線控轉向系統,就意味着你要做好投入大量學習成本的心理準備,畢竟關于行駛安全的改變,可不是電子擋把換懷擋甚至屏幕換擋,或者是機械門把手換成感應式門把手那樣的變化那麽好習慣的。
可惜在蔚來的宣傳中,我看到的是通篇都在說線控轉向的各種好處——因爲沒有了轉向柱,更有利于 " 實現更高階的智能駕駛 "、" 可以過濾路面 80% 振動 "、可以騰出更多的車内空間……最後更特别強調線控轉向 " 平均 25368 年才會發生一次轉向失效 ",以此企圖打消大家對安全方面的顧慮,但卻始終隻字未提這項技術好不好适應?開起來是怎樣的?有什麽需要注意的?當然,這似乎也是所有推出線控轉向的廠家都未曾提及過的。
馬斯克還說過 " 自動駕駛比人開車安全 10 倍 ",可結果呢?發生風險的概率再低,當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 100%!爲什麽要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去賭一個不确定的情況?
按照蔚來的說法,ET9 已獲得工信部量産認可,将是 " 中國首款‘線控轉向’車型。或許,線控轉向在中國量産銷售的篇章,真的要由蔚來掀開了。
既然得到了國家認可,我也絲毫不懷疑蔚來敢把這項充滿争議的技術投放到市場中,以滿足小部分人想 " 嘗鮮 " 的需求,畢竟拿激進當創新是新勢力們最熱衷的。
不過,随着法規限制逐漸放開,現在也已經有部分廠家投入到線控轉向系統的研發工作當中。例如,華爲推出的 DriveONE 解決方案,将線控轉向與其他底盤技術整合,通過算法優化實現更高效的控制;紅旗的天工平台将線控轉向與四輪獨立驅動結合,打造了更靈活的操控體驗。此外,上汽、廣汽也在加速布局線控底盤技術。
不難預見,在蔚來之後,将會有越來越多帶線控轉向技術的車型進入市場。隻不過,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面對這種未經市場充分驗證的新鮮技術,做選擇時還是應該慎之又慎。
部分廠家把駕駛輔助功能吹噓成所謂的 " 自動駕駛 ",已經讓不少被誤導的消費者做出了錯誤的駕駛操作,甚至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
(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