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2 年,西部經濟大省四川經曆了一段艱難歲月。高溫、疫情、限電、地震等超預期極端情況,讓不少人爲之捏把汗。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也坦言,過去一年,是他進入四川工作以來最有挑戰性的一年。
黃強表示,去年上半年經濟持續下滑," 當時很着急 ",通過全省人民的團結奮鬥、頑強拼搏,決戰四季度、大幹 100 天,硬是把經濟拉了起來,經濟運行走出一條 " 堅強曲線 ",媒體評價 " 最難經濟大省經受住了最嚴峻考驗 "。
2023 年全力拼經濟,經濟大省當然要勇挑大梁。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此前确定了今年 GDP 增長 6% 左右的目标,比全國高一個百分點,同時,今後五年高質量發展要明顯 " 進位 ",到 2027 年經濟總量超過 8 萬億元。
既要跑出加速度,又要确保高質量,這是四川對自己的期許,也是經濟大省的責任。昨晚(4 月 22 日),央視财經頻道《對話》播出了特别策劃的 " 經濟大省新擔當 " 系列首期節目,聚焦 " 天府之國 " 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黃強在節目中還表示,今年一季度四川各項支撐指标表現都不錯," 我感覺市場信心完全恢複了 "。
他不忘強調," 去年這麽困難我們都挺過來了 ",今年機遇這麽好,國家有很多政策," 我們對今年很有信心。"
" 高質量發展沒有捷徑,唯有實幹 "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黃強表示,高質量發展沒有捷徑,唯有實幹," 我們把今後幾年的重大項目做了一些梳理和規劃 ",必須真抓實幹、埋頭苦幹。
4 月 12 日, 第 108 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在成都開幕 圖片來源:新華社
對四川來說,重大項目 " 管當前、利長遠 ",是推動經濟重啓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公開報道顯示,1 月 3 日上午,2023 年首個工作日,四川即集中開工了一批重大項目,涉及能源、交通、水利、現代産業、城市更新等領域,總投資超 7400 億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指出,高質量發展等于一個質量系數乘以一個發展速度,若速度爲零,其他都将等于零," 沒有發展就沒有高質量 "。在他看來,四川目前還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應堅持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
同時,他建議,四川一方面要打造創新創業的 " 熱帶雨林 ",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态,另一方面則要打造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的 " 原始森林 ",培育更多 " 從 0 到 1" 的創新成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 創新 " 不但在此次節目中被高頻提及,更成爲這個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關鍵一環。
黃強表示,中央要求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四川要發揮軍民協調創新的優勢,多解決一些 " 卡脖子 " 技術、多鍛造一些 " 國之重器 ",爲國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據悉,除天上 " 飛 " 的殲 20、地上 " 跑 " 的川藏鐵路等外界熟知的 " 四川造 " 外,四川還在稻城建設了世界最高海拔的宇宙線觀測站,在涼山錦屏山區 2400 米以下的隧道裏建設了世界最深的暗物質實驗室,加速推進深空、深地探秘進程。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對此,有評論稱 " 四川的崇山峻嶺中都飄蕩着科學的味道 ",而由此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這些科研力量如何把地方産業帶向更高層次?
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吳群剛在節目中表示,接下來将一手抓現有優勢資源,下大功夫讓這些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産業化,避免 " 牆内開花牆外香 ",同時,積極培育和塑造新的競争優勢,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攻克一批産業發展急需的 " 卡脖子 " 問題。
黃強則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四川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教育投入," 對教育投入的增長不能低于 GDP 增幅 ",早日成爲 " 教育強省 "。
在他看來," 科技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 ",四川的科技和教育實力都屬于國家第一方陣,但它們對經濟的貢獻潛力還很大," 我們想把它們很好地結合起來,讓四川雄厚的科教實力變成經濟的最大拉動力 "。
" 企業看重優惠政策,更看重穩定的預期 "
長遠看,教育、科技、人才,将爲經濟大省積蓄綿長動力。着眼當前,實體經濟之于地方發展,更是繞不開的澎湃動能。
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今年 7 月,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将在這裏舉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
黃強表示,實體經濟,特别是裝備制造,是工業的根基。三線建設時期,四川積累了工業的基礎,也是四川工業的家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四川已成爲國家重要的工業大省,現在 41 個工業門類都有,體量也比較大,像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等,在全國舉足輕重。
爲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川明确提出要辦好 " 三件大事 ":一是優勢産業提質倍增,二是成鏈集群,第三是産業備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0 年至今," 制造強省 " 已連續四次寫入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四川今後五年的一大重點任務,即是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等六大優勢産業營業收入翻番,打造一批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此前,四川已有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成(都)德(陽)市高端能源裝備集群、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入選工信部 " 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 名單," 國家隊 " 數量居西部第一。
對于 " 産業備份 ",黃強解釋說,四川釩钛儲量位居世界前茅,鉀、稀土儲量分列全國第一、第二,四川作爲國家初級産品供給的戰略基地,也在積極打造國家的産業備份基地,這對國家的産業鏈、供應鏈安全非常重要。
在四川的邏輯中,未來五年 " 工業化率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必須加速推動優勢産業高端化、傳統産業新型化、新興産業規模化。
攀鋼釩軌梁廠鋼軌生産線 圖片來源:新華社
而要完成上述 " 進化 ",西部經濟大省顯然還需要更多充滿生命力和競争力的市場主體做支撐。爲此,四川把着眼點放到了營商環境上。
" 對我們西部地區、内陸地區來說,更應該抓開放,更應該抓營商環境。" 黃強在節目中強調," 企業看重優惠政策,更看重穩定的預期、公平的機會、誠信的政府和法律的保護。我們想持續打造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良好營商環境。"
在他眼中,四川的吸引力其實是非常 " 市場化 " 的。除了省會成都的魅力,還有另外兩大優勢——首先,成渝地區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較大的市場優勢,四川戶籍人口 9100 萬,全國第四,可以輻射西部近 4 億人口的市場。其次,四川作爲水電第一大省,清潔能源優勢突出,生産的綠電,未來可以幫助企業出口産品免征碳稅。
" 守住安全底線、生态紅線和耕地紅線 "
" 綠色是四川最鮮明的底色。" 在黃強看來,四川正是因爲有了綠水青山,才成爲第一水電大省。當被問到将如何向世界推介四川時,他也從非常 " 原生态 " 的角度選了三個詞," 屏障 "" 秘境 " 和 " 寶庫 "。
白鶴灘水電站 圖片來源:新華社
所謂屏障,意指四川是長江、黃河上遊的生态屏障,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所謂秘境,指代的是當地不勝枚舉的自然文化遺産、5A 級、4A 級景區及新開發景區;寶庫則是說,四川不僅是中國的三大林區、五大牧區之一,也是全球 36 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森林面積達到 3.8 億畝,全國第一。
黃強特地在節目中發布了一則重磅消息—— 2023 年 7 月 28 日,成都大運會開幕當天,三星堆博物館的新館将正式對外開放," 比老館要大 5 倍,比前年開始發掘的 6 個坑出的文物更多、更大、更美。"
眼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第四年,對于 " 成渝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兄弟組合 " 這個熱議話題,黃強的态度是,成和渝如果單獨算,可能都算不上國家的一個極,但合起來就可以作爲 " 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
" 所以中央一直非常重視成渝地區的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寫入了二十大報告。" 他說。
相較于 " 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 這樣宏大的長期戰略目标,打造更高水平的 " 天府糧倉 " 亦非易事。用黃強的話說," 這個題目很大,也是我們必須做好的一件事情 "。
據悉,四川是 13 個産糧大省之一,菜籽油産量、大豆産量分列全國第一和第三,生豬出欄量居全國第一,四川守好 " 糧食安全 ",無疑具有全局意義。
2022 年 9 月,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新華村,村民駕駛農機收割水稻 圖片來源:新華社
黃強表示,四川将全力保護好現有耕地," 因爲耕地是糧食的命根子 ",同時,積極推動兩大水利工程,以解決四川 " 工程性缺水 "" 季節性缺水 " 等突出矛盾。
其中,通過 " 引大濟岷 ",把大渡河的水引到成都平原,可以使 3600 萬人和 800 萬畝土地受益,也使都江堰這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注:都江堰的水來自岷江)。
另一個則是安甯河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
黃強解釋說,安甯河流域包括攀枝花地區和涼山地區,土地肥沃、光照充足," 種什麽長什麽,而且品質非常好,像全國人民都喜歡的攀枝花芒果、會理石榴等等 ",但它現在工程性缺水比較嚴重,常常是 "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 "。
爲此,四川準備啓動 18 個大中水庫,建成以後将使 450 萬畝土地受益,進而打造 " 天府第二糧倉 "。
節目最後,黃強還隔着屏幕和其他兄弟省份分享了心得," 我最想說的還是要牢牢地守住安全底線、生态紅線和耕地紅線。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如果安全的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會地動山搖。"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