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 科技】2024 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公司實現營收 2569.01 億元,同比增長 29.9%;經調整淨利潤達到 189.18 億元,同比增長 31.7%。在第三季度,小米更是實現了 925.07 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 30.5%,經調整淨利潤爲 62.52 億元,同比增長 4.4%。在這些亮眼的數據背後,小米的 "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 " 業務成爲了不可忽視的增長點,尤其是在家電領域,小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

從數據上看,小米的家電業務在第三季度實現了 261 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 20.8%。智能大家電在這一季度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态勢。小米空調出貨量超過 170 萬台,同比增長超過 55%;小米冰箱産品出貨量超過 81 萬台,同比增長超過 20%;小米洗衣機産品出貨量超過 48 萬台,同比增長超過 50%。
小米涉足家電業務始于電視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小米電視已經穩定地占據國内市場份額的前三名,成功進入頭部陣營。然而,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品類上,小米距離行業頭部品牌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小米迫切希望在大家電業務上發力,而 2025 年正是小米在家電業務大展拳腳的 " 關鍵年 "。
攪局家電市場
2 月 17 日,小米官宣将發布首款米家中央空調 Pro,這款新品将于 2 月底與小米 15 Ultra 和 SU7 Ultra 同台亮相。這可以看做是小米在空調業務上邁出的一大步。小米集團大家電部家中空調研發負責人吳慶壯此前介紹,米家中央空調 Pro 在極端環境下表現優異,在漠河冬測中,于 -35 ℃的低溫下仍能穩定運行。

盧偉冰曾表示,中央空調是空調品類中技術密度最高、品控等級最嚴苛、服務體系最完善的産品。而即将發布的米家中央空調在性能上會直接對标行業頭部品牌。這裏的 " 頭部 " 二字,意味着小米這次不僅僅是追求性價比,而是真正要與行業巨頭扳手腕。
根據市場數據,2024 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中,銷售額超過 200 億元的品牌有格力和美的,其中格力的銷售規模處于行業第一,繼續領跑市場。大金、日立和海爾的銷售額位于 100 億 -200 億元區間。銷售額在 60 億 -100 億元區間的品牌有海信和東芝。這些品牌就是所謂的行業頭部,小米要想在中央空調市場站穩腳跟,就必須從它們身上争奪市場份額。

而想要在已經由頭部品牌占據的市場中突圍并非易事,但小米顯然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有備而來
2024 年 11 月 26 日,小米首座智能家電工廠在武漢正式奠基。雖然大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小米的手機和汽車業務上,但這個新工廠的意義不容小觑。該工廠設計産能爲 600 萬台 / 年,這個數字看似普通,但要知道,這 600 萬台不僅僅是空調,還包括小米的整個大家電産品。

最驚人的是,空調占據了工廠一半的生産産能。這意味着小米将空調視爲突破市場的 " 主力軍 "。此外,這座工廠的規模也相當驚人,占地面積達到 751 畝。等到 2026 年工廠大規模量産時,将在市場上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同時籌建的還有百餘間先進實驗室,實現設計、研發、生産的閉環。小米集團還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智能家電技術中心、智能技術實驗室、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等,共同打造 " 産學研用 " 的新範式。雙方共建的智能家電實驗中心已經揭牌運營。
在奠基動工儀式上,盧偉冰表示,這是小米繼 " 小米手機智能工廠 " 和 " 小米汽車工廠 " 後的又一座大型智能工廠,也意味着小米大家電業務邁入了新的階段。

過去,小米衆多産品采用 ODM 模式,依賴傳統家電企業代工,這有助于品牌初創期快速進入市場。然而,随着品牌影響力及銷量的增長,這種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小米必須重視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确保産能穩定、品質可控,并加強産業鏈整合能力。因此,建設自有家電工廠,是小米争取家電市場競争主動權的重要一步。
随着小米在家電領域制造上的 " 硬實力 " 進一步加強,憑借成本、定價、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優勢,未來小米或将沖擊現有的行業格局。
友商壓力山大
小米想要大力發力家電業務的雄心已經顯露無遺,今年或今後幾年,小米在這方面的研發投入肯定會大幅增加。
對于那些傳統的家電大佬們來說,它們還能繼續保持市場的主導地位嗎?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小米家電可能不僅僅是要和它們 " 和平共處 ",而是要 " 硬剛 " 一場。

對比傳統家電品牌,小米的殺手锏就是 " 智能 " 二字。尤其是在年輕消費者中,智能家居的趨勢早已不是新鮮事。小米不再滿足于僅僅做一個 " 低價手機品牌 ",而是要把智能化的生态鏈帶入每一個家庭。家電,尤其是空調、洗衣機、冰箱這些大件,逐漸變成了小米生态鏈的一部分。
此外,和傳統家電相比,小米擁有更成熟的線上渠道和運營能力。同時,小米的品牌力和生态能力也是其他家電企業不能比的。手機、汽車和家電品類之間能形成協同和帶動,進一步提升了小米在市場競争中的優勢。
未來的家電市場,将會是一個 " 誰能創新,誰就能制勝 " 的戰場。而小米,顯然已經準備好了帶着它的智能家電,挑戰這些傳統巨頭。
寫在最後
小米在汽車領域的成功也爲它在其他領域的擴張提供了信心。在 SU7 尚未正式發布時,唱衰的聲音不少,但如今,SU7 一款車型的銷量就完成了其他新勢力幾年才能達到的成就。這充分展示了小米在創新和市場定位上的能力。
此外,家電也可以看做是小米市值增長的下一個藍海。如今,小米市值已經逼近 1.2 萬億,其中很大功勞肯定屬于小米汽車。而小米将家電這部分業務做大做強,其帶來的市場表現雖然不會如小米汽車帶來的那麽巨大,但肯定也不會小。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