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紅 / 文
一
即将開局的 2024 年風向如何?
2023 年是在需求收縮、供給沖動、預期轉弱 " 三重壓力 " 下,穩中求進的一年;2024 年則将是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一年。同時," 穩 " 與 " 進 "、" 立 " 與 " 破 " 的辯證關系是基于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一坐标體系,其将描摹的是一張中國式現代化藍圖。
2023 漸入尾聲,好消息是 12 月 14 日,美聯儲放 " 鴿 " 後,全球金融市場指數也随之攀升。當日,美股道瓊斯工業指數漲 0.43%,納斯達克指數漲 0.19%,标普 500 漲 0.26%,國際油價與金價分别漲超 3%、2%。
籠罩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空的緊縮陰霾漸趨消散?北京時間 12 月 14 日淩晨,美聯儲議息會議決議顯示:維持聯邦基金目标利率在 5.25%-5.50% 區間。
信達證券分析,12 月美聯儲議息會議主要釋放兩點信息:第一,鴿派決議落地,加息周期尾聲再确認。盡管美聯儲尚未決定降息時點,但本次會議讨論了降息,整體釋放鴿派信号。第二,12 月點陣圖暗示明年至少降息三次。盡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出不希望排除繼續加息的可能性,但投資者對于鮑威爾的暗示并不認同。
壞消息是科技變量裹挾下的國際秩序崩塌與重構日趨顯性,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帶來更多的不确定性。
外圍市場如此,金融市場短暫祥和、升溫背後,實則是風高浪急,唯有未雨綢缪,笃定前行方能應對。
這個時候,目光投向東方。2023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 五個必須 "。居位第一的是 "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 ",中間三個 " 必須 " 依次爲 "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 "" 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壓軸的是 " 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爲最大的政治 "。
經濟發展需要物質基礎,無論何時,發展都是硬道理,但新經濟需要科技與人文生态環境進階的 " 硬(核)發展 "。此 " 硬 " 非彼 " 硬 ",當下語境強調的是新時代之高質量發展——重視質量和效益、追求可持續性和全面性的經濟發展,而不是注重增速和規模之擴大、強調追求 GDP 單純快速的增長。
二
正如,硬(核)發展不變,變的是發展的生态環境、内外生動能、發展模式與理念。
變與不變之間,政治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背景下,經濟治理理念也随之深化與更新。硬發展旨在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全球進入不可逆 " 高風險社會 "(高科技風險、環境污染和生态紊亂、傳染病、潛在經濟危機、地緣沖突加劇等)宏觀大背景下,追求速度與規模的舊模式、舊動能已然式微,幾乎 " 跑不動 " 了。
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綠色發展、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等方面的要求,注重提高人民群衆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高質量發展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 "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 " 要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加強财政、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确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對于财政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财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等。
對于貨币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标相匹配。發揮好貨币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币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将 " 價格水平預期目标 " 當作是貨币政策需要瞄定的目标之一。有市場人士認爲,可能宏觀調控決策部門意識到了潛在通貨緊縮隐患的風險,未來或許會出台針對性的政策。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分析,現在稱經濟觸底還爲時過早。他預計中國可能在 2024 年春季的某個時候大幅調整政策措施。
2024 年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紮實做好經濟工作。位居第一的是 "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
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标準引領,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産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什麽是新質生産力?中央财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産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爲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爲核心标志。
而新質生産力的有效轉化需要全方位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升級、建設數字經濟、培育新興産業,以及鼓勵創新創業等,形成聚合效應。
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織密紮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三
那麽,當下的微觀經濟、市場走勢如何?
經濟數據有喜有憂,A 股市場在預期與現實的較量中持續震蕩。全球市場上,美聯儲放 " 鴿 " 後,市場一片歡騰。有分析認爲,美國經濟軟着陸成爲當前華爾街最爲擁擠的交易,但其或是一廂情願,因過去三年來投資者的預期,後來均被打臉。
央行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2023 年 11 月新增人民币貸款 1.09 萬億元,去年同期新增 1.21 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 2.45 萬億元,去年同期新增 1.98 萬億元。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分析,11 月信貸增長低于預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基本符合預期。結構上,居民短貸和按揭貸明顯低于季節性,企業短貸及票據沖量特征延續,狹義貨币增速也降至曆史低位,再結合 11 月物價、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中觀等指标,均指向當前經濟修複基礎尚不牢固,本質還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内生動能不強。
熊園認爲,2024 年政策總基調将會是偏擴張、偏刺激,具體到貨币端,寬松還是大方向,短期降準降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最快 12 月)。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預測,2024 年中國财政赤字或維持在 3.8%,中國央行降息 10 個基點,降準 75 個基點。
不過,目前貨币政策暫無動靜。12 月的 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與上月持平,已連續 4 個月維持不變。
12 月 15 日,爲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對沖政府債券發行繳款等短期因素的影響,同時适當供應中長期基礎貨币,中國央行開展了 500 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和 14500 億元 MLF 操作,利率分别維持 1.8%、2.5% 不變。因爲 12 月有 6500 億元 MLF 到期,MLF 繼續實現 " 量增價平 " 續作,淨投放量創年内新高。
就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解釋有四點原因:緩解流動性緊張預期,強化貨币與财政政策協同;緩解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壓力,穩固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同業存單利率居高不下,遠超 MLF 利率,銀行機構對 MLF 的需求大幅增加;提效率、防空轉、穩彙率等多重考量下,傳統總量工具空間收窄,MLF 等加量續作成爲當前政策選擇。
在溫彬看來,爲緩解銀行資産端定價下行壓力,維持銀行息差和利潤在合理水平,以及爲銀行留存實力化解房地産、地方債務風險,MLF 利率維持不變。
11 月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或呈現溫和複蘇态勢。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分析,2023 年 11 月,主要經濟增長數據同比增速大多保持恢複勢頭。11 月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産投資等同比增速均較 10 月提升。考慮到去年同期國内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低基數的推升不容忽視。以兩年平均增速看,11 月社零、房地産投資增速回落較爲明顯。
鍾正生分析,其中,制造業生産延續複蘇,投資增速也有提升。11 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6.6%,較 10 月提升 2 個百分點;作爲主體部分的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較 10 月提升 1.5 個百分點至 6.7%。
不過,房地産投資跌幅略有收窄。11 月房地産投資當月同比增速略回升 0.8 個百分點至 -10.5%。鍾正生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去年同期低基數存在支撐,11 月房地産投資環比增速弱于 2018 至 2021 年同期均值;另一方面,房企融資政策支持力度增強,資金端邊際改善。
鍾正生注意到,11 月新開工面積當月同比增速達 4.8%,由負轉正。不過,作爲新開工領先指标的百城土地成交尚未走向趨勢性恢複,且商品房庫存繼續累積,新開工改善的後勁還待觀察。
居民消費方面,出行及服務消費相對強勁,11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較上月提升 2.5 個百分點至 10.1%。
而同比下降 0.5% 的 11 月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以及同比下降 3.0% 的 11 月 PPI(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顯示,物價再度走弱。有市場人士提示,要防範通貨緊縮風險隐患。
此時,再回望 " 發展 " 這一永恒經濟主題,盡管發展需要經濟基礎,但 AI 智能大數據時代,一切皆有可能嗎?
有市場觀點分析,無論處于何種時期,都不能忽視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隻追求經濟增速而忽視質量,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風險。某種程度上,高質量發展并不完全依賴于經濟增速基礎,而是更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雖然經濟增速可爲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但并非唯一決定因素。如果面臨通縮風險,政府可通過采取适當的宏觀經濟政策來穩定經濟,或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不過,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顯然是确保經濟穩定和解決好民生問題。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 " 織密紮牢社會保障網 " 恰是經濟托底的基石,民生保障底座夯實了,發展才能真正 " 硬核 " 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