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段台詞的賞析:
" 赢了說啊啊啊 ,輸了說啪啪啪
但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他也隻能兩隻小蜜蜂
九十 JQK 呀。"
乍一看,這不就是當年金星曝光的 " 數字小姐 " 嗎?
演戲靠念數字,後期再請人配音,内娛 " 數字小姐 " 不在少數。
再看拿獎,啥作品沒有但偏偏憑借粉絲的追捧把大獎捧回家。
(含沙射影說的誰不必多說了吧。)
流量之間各種炒 CP 上話題。
這些堪稱内娛得真實寫照的經典橋段出自近期熱播劇《春日暖陽》。
與其他劇裏作爲話題性的提及一下不同,《春日暖陽》直接聚焦内娛,以 " 我罵我自己 " 的狠勁揭開了娛樂圈僅剩的遮羞褲。
(觀衆:點我了?)
立意是好的,但蟬目前看下來的感受非常矛盾。
一方面雖然以流量 + 實力派組合的形式出演,但實際仍然沒能夠撐起 " 一場好戲 " 的呈現。
千篇一律的影視風格容易跳戲,混入了任何一部現代劇作品都不覺得突兀。
最難受的還是内娛争議話題堆疊過後不見突破。
一部現實題材大劇,終究還是脫離不了現實。
背刺内娛,這導演這麽敢?
《春日暖陽》故事簡單,且帶着一股勵志的 " 洗白 "。
講述的是紅極一時的流量明星,在老戲骨的帶領下,克服浮躁和名利誘惑,曆經坎坷,最終成爲一名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故事。
《人世間》的編劇寫劇本,三大實力戲骨助陣。
搭配流量主演黃子韬演自己。
光是角色就稱得上對号入座:
被倒逼退居 18 線的影後姜葉,由實力派劉蓓飾演,因爲與當紅流量發生争議,遭遇被編劇改劇把角色 " 寫死 " 的狀況。
話劇演員丁可芒,老戲骨吳剛飾演,有實力無粉絲,叫好不叫座的代表,在話劇團的排演時刻面臨要被叫停的可能。
流量男主松楊,黃子韬飾演,沒實力但有點野心,想做好又受限于娛樂圈環境,被經紀人卡的死死。
孫怡飾演的女主,目前幾集看下來沒啥存在感。
與其說該劇叫《春日暖陽》倒不如說是内娛紀錄片。
什麽叫 " 流量一生氣,劇組抖三抖 "。
劇中當紅小花蘇小糖因爲在劇場耍大牌與前輩姜葉發生争執。
蘇小糖直接一句 " 這個戲有我沒她,有她沒我 ",直接讓前輩姜葉飾提前領盒飯下線。
卻也真實反映着内娛的現狀:流量比演技更重要。
此外還有折射内娛争番位。
男主松楊要演話劇《父與子》,經紀人不甘自家流量做配,直接更名《子與父》。
甚至擅自改戲,給松楊直接改成一番大男主,戲份必須得占五分之四。
當紅明星的入局,讓話劇爆火,各種帶資進組的都想要來蹭一把流量。
台詞也是懂紮心的。
曾經的影後,在不斷更新叠代的内娛,終究成爲 " 影子後面 " 的人。
關鍵是這種更叠的方向,是一種蓬勃無序的,實力敗下陣來,流量握住了最終的話語權。
" 内娛丸了 " 早就說膩了吧。
可該劇的精彩也僅限于此了,甚至于,這些打臉内娛的片段都暴露着一絲過于明顯的堆砌。
一些常年被挂上熱搜話題拉出來老生常談的感覺。
" 自戳痛處 " 要帶出反省,但該劇卻過于直白僵硬的體現。
僅靠着姜葉一集幾十句台詞的形式說教,屬于隔靴搔癢,無效批評。
說白了,還沒有隔壁網友的罵聲大。
一部 " 粉絲專享 " 的制作罷了
想要靠《春日暖陽》鞭策一下 208w 大抵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導演也并沒有這個心思,多少批評摻雜的是爲了吸引觀衆的刻意迎合。
類似于 " 他眼裏的光滅了 ",也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感動吧。
主演松楊一番真情剖析後,留下了一句:" 它激起了我表演的欲望跟沖動。"
( 一種新型幽默)
以及編劇的高級反諷:
" 流量明星我聽到就惡心,對我來說是一種恥辱。"
包括主線劇情,都俗套的一眼望到頭。
主角表明決心:
大家不相信,看不起:
遇到挫折,然後在自我的努力下收獲真正認可的聲音。
典型的勵志雞湯故事格局,毫無新意。
當然,《春日暖陽》也不是全無優點。
就像前文提到的 " 導演的勇氣 "。
畢竟在過往的作品中涉及内娛話題的大多淺嘗辄止,很少有整個劇涉及這個話題,這種自我批評一旦拿捏不好就得罪圈内人。
劇中就以稍稍挑戰資本的勇氣喊出了 " 藝術是商品 " 的大實話。
以聚焦的形式呈現行業亂像,自我諷刺,确實相對的 " 敢拍 "。
其次老戲骨演技功不可沒。
尤其是劉蓓嘴炮型輸出的說教,和憤憤不平的表達,撐起了前幾集大部分戲份。
而劇中男主松楊的角色,多少讓人聯想到現實中黃子韬本人。
多少台詞對号入座後,讓人覺得句句說的是他自己。
在後續的預告中,我們還能看到松楊在丁老師表演課特訓下。
頂着比依萍找她爸要錢那天還大的雨,放肆咆哮 ......
目前該劇看下來的感受是,普通觀衆看熱鬧,粉絲才是真受衆。
高貴的内娛,毫無反省之力
《春日暖陽》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本身還是主打一個積極向上,春暖花開。
導演的 " 勇敢 " 也是點到爲止的。
那些諷刺實際上也并沒有達到 " 不破不立 "。
畢竟劇中我們看到的,都是已知的,被反複讨論的,甚至是被人民日報 " 點名批評 " 的話題。
所以才會呈現一種矛盾:一邊吐槽内娛爛,一邊又以這種爛的形式上線,本身就很諷刺。
至少我們已知的是,高貴的内娛,短期内難有變化。
畢竟,塌房塌成粉末狀的丁澤仁還在躍躍欲試的複出。
去年 7 月,丁澤仁的一位站姐丢下大錘,一并喊話:
" 這就是我 1600 個日夜花着真金白銀捧着的‘偶像’。"
當晚求和的丁澤仁,那聲 " 你是我唯一的姐 " 傳遍大江南北。
如今卻還能出現在直播間玩梗自黑的表示:
" 其實,杜華姐,原本才是我唯一的姐。但我沒告訴她,我其實在外面還有其她的姐,挺抱歉的。"
帶頭玩惡梗,自以爲是的幽默,大概 " 姐 " 看了隻覺得晦氣。
但這才是内娛的現狀。
擠破頭想要進去,想要回歸,策劃一出出洗白劇本。
羅志祥不惜改名換姓 " 朱碧蘿 " 也要複出。
以至于近期沖上熱搜一的話題是:被問及跟周揚青複合的傳聞," 朱碧石 " 回應道:" 哥哥照顧我都來不及 "。
就說這 " 格局 ",隻要能複出,換個名字又何妨。
另有吸毒的柯震東,依舊春風得意去年在台北拿了 " 影帝 " 大獎。
然後與房祖名連麥道歉:
(第一次見到 " 開心得不得了 " 的道歉)
另一方面,則是粉絲無底線的 " 捧 ",才造就了内娛的 " 高貴 "。
才有了離譜的《鼓起的褲裆要磨平又不能太平》。
才有了要求粉絲 p 圖,回複的卻是比甲方還牛的語氣。
越來越多的選秀節目讓年輕人一朝成名天下知,輕易獲得名利的結果隻會讓他們越加的百無禁忌。
《奇葩說》裏的經濟學教授薛兆豐曾說:
" 當一個人的收入速度,以加速度增長的時候,容易變得忘乎所以。"
如今的内娛,是劣币驅逐良币的真實反應,戲骨無戲可拍,流量在劇中霍霍。
" 時代變了 "。
60、70 後的實力派手持大滿貫退場後,後續竟沒一個能打的。
大家沉浸于綜藝和熱點話題不可自拔,享受流量帶來的繁華泡沫。
如今,一部不痛不癢的影視劇,喚不醒裝睡的内娛。
甚至,發聲即是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