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演藝圈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裏?
不是電視劇,不是演唱會,而是——
直播間。
前有張大大化身内娛第一活人,在 " 爲帶貨打基礎 " 的質疑中上演一出出離譜鬧劇;
後有徹底放棄了神秘霸總人設的楊子,直播後仿佛找到了此生摯愛的事業。
在他的直播間,不但頻頻砍價逼瘋一衆老總,每到上鏈接就近乎癫狂,就連旁邊的人想插句話都是難上加難。
圖源:楊子直播間
表演是好笑,直播間裏的貨品卻 " 翻車 " 了。
網友在楊子直播間買了條被子,回家使用時覺得膚感不适,總是癢,于是把被套剪開看了内芯,發現有很多毛發。
圖源:九派新聞
楊子随即發布視頻稱自己專程從北京趕到杭州工廠,就爲了給消費者一個交代,還因此錯過了兒子的生日。
而後澄清說,毛發樣的物品是駝毛,也已經與消費者協商解決糾紛。
這不是明星帶貨産品第一次陷入質量危機。
全民直播帶貨時代,明星成了最容易吃到紅利的一撥人。
隻是頻頻爆出的翻車事件似乎證實了,就算明星帶貨帶來再多快樂,沒有安全感的購物體驗也很難讓消費者完全信服。
而在明星紛紛湧入直播間的當下,帶貨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玩票性質。
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曾有一期《吐槽大會》,當紅主播在節目上開玩笑說:
" 當明星有啥好的?你看這些明星,不都來直播了嗎。"
可謂是一語道破演藝圈現狀。
越來越多的明星出現在帶貨直播間,在不同的平台操弄着相同的路數——
一口一個 " 家人 ",一分鍾一個福利。
無論是超級大腕還是小有名氣,攢夠了平台粉絲量,就可以開直播。
流量變現,就是這門生意的核心要義。
在《一起來看流星雨》之後經曆爆紅和隐退的朱梓骁,雖然在觀衆心裏留下深刻印象,但複出後一直不溫不火。
直到 2017 年,他開始在抖音帶貨。
一年時間内,就從單場百萬級商品交易總額的水平,成爲 " 億級主播 "。
圖源:朱梓骁直播間
雖然沒按照傳統的路子,成爲有更多作品加身的專業演員;
但在短視頻平台,迎合新流量獲取方式的朱梓骁,俨然已經成爲 " 頭部主播 "。
這似乎也是直播帶貨行業不同于演藝圈的顯著特點。
在這裏,流量藝人不再具有絕對話語權,也不是粉絲越多意味着帶貨能力就越強。
歌手胡海泉,即便已鮮少在公衆場合露面,一場直播的銷售額也能超過 2000 萬。
爲了發展直播事業,還在杭州成立了公司,搭建了專業團隊。
無獨有偶,雖然在演藝圈,戚薇既稱不上流量藝人,号召力也難敵有響當當名号的 85 花。
但因爲相較于大多數直播間的喧鬧,她的直播間是明星本人控場,節奏緩慢的特點成了 " 一股清流 ",僅靠四場直播就沖至平台直播帶貨榜前三位。
圖源:戚薇個人社交平台
除了自身有一些帶貨天賦在的明星,一些有着鮮明人設的明星,也很容易加入直播帶貨的行列。
諸如某平台 TOP 級帶貨主播還包括楊坤、李誕、張韶涵、陳赫等,分别以歌曲、脫口秀、吃貨的人設形式帶貨,賺得盆滿缽滿。
不僅如此,很多在演藝圈看起來不相關的明星,其實也早就在直播行業做了多年同事。
就如前頭部女主播所在的謙尋文化公司,旗下明星主播有林依輪、李靜、李響、李艾、大左、劉維等,都是平台的核心主播力量。
和直播榜上的張棪琰一樣,不少熱播劇的演員都開通了以角色名爲宣傳重點的直播間。
" 四火姐姐 " 張棪琰的直播間,畫面右下角還放了飾演過的角色的照片
看起來,即便明星的流量無法直接決定直播間的銷量,但明星的身份屬性依然是 " 帶貨 " 的強有力宣傳。
一度深陷争議的董潔,近期也靠直播帶貨,迎來事業第二春。
在某生活社交平台,這個被網友總結爲 " 沒有五位數出不去 " 的直播間,雖然上架的商品單價都不低,但精準狙擊了追求品質生活的受衆群。
自然,明星帶貨直播并不都是 " 好出路 "。
有明星在團隊包裝下順利轉型,也有老演員直播帶貨被罵 " 晚節不保 " 痛哭流涕。
老戲骨張晨光,在直播過程被網友質疑 " 作爲演員不好好拍戲卻直播帶貨 "
畢竟,走在直播帶貨前沿的明星們,在這 " 演藝圈第二舞台 " 收獲的,真不一定是福是禍。
2019 年 4 月,爆紅已經有段時間的李佳琦被邀請與明星一起爲某美妝品牌站台。
幾位明星們的單人宣傳照在上海外灘的大屏幕滾動播放,唯獨少了李佳琦的。
" 他們不認可一個網紅可以去上震旦大屏。"
李佳琦在一次采訪中直言,當時的自己非常介意這件事。
圖源 @李佳琦
曾經,人們覺得明星和主播同框是 " 放下身段 "。
短短幾年,明星卻紛紛擠破頭進軍直播行業,與專業主播搶奪商業機會。
隻是 " 高貴如演藝圈 ",非但沒有貢獻比網紅更專業的帶貨體驗,還多得是網紅都看不懂的操作。
一馬當先的,是歡脫喊麥型。
短視頻平台爆火的 " 咖啡沖不沖 "
簡言之,就是不管怎樣先嗨起來——
" 大嘴妹 " 的魔性 rap 爆紅模式,被明星們争相模仿。
以鍾麗缇、張倫碩夫婦爲代表,"9 塊 9 上車 " 的聲音不停在耳旁回蕩,死盯屏幕十幾分鍾,也沒看清在賣的是什麽。
圖源:鍾麗缇直播間
新手夫妻如姜潮、麥迪娜,喊的技術雖生疏了點,但顯然已經走在了同一條歡脫的路上。
圖源:姜潮、麥迪娜直播間
同樣夫妻檔出戰的金聖恩和張檬,更是在官宣結婚的第二天就開了直播,還上了 " 喜糖 " 鏈接,讓顧客們自行搶購來 " 沾沾喜氣 "。
也是第一次聽說喜糖要賓客花錢買的
後來,就連日常直播,也開始一邊搖一邊上演手持貨品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戲碼。
" 外面咋賣?1000 多塊!今天多少?今天今天今天今天 9 塊 9,上鏈接!"
這邊夫妻檔一唱一和,另一邊一枝獨秀的也不在少數。
本就擅長搞怪主持的王祖藍,甚至開發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報價語調。
圖源:王祖藍直播間
隻可惜,大多數看客對于這一類型的直播态度都是,皺着眉頭點進去,皺着眉頭退出來。
第二種,當屬演技炸裂型。
現場和品牌方互撕砍價,指責同事報錯價格,甘願自己承擔虧損也要寵粉,痛哭賣慘博同情 ……
要麽吵架,要麽苦情,都是吸引人眼球的伎倆。
前有華少喊破了沙啞的嗓子手忙腳亂,逼問身邊的品牌方能不能虧錢做活動;
說着倒數三秒鍾開鏈接,但卻緊接着介紹了足足 30 秒的品牌初心和使命。
圖源:華少直播間
後有辰亦儒在直播間貢獻了職業生涯的演技巅峰。
除了一樣的吵架式砍價,還淚灑直播間:
" 我本來就是學經濟的,我對性價比很在意,所以我一定幫大家把守住這一關 ……
我想讓大家看見最真的辰亦儒,我也不喜歡演戲,我是說在直播間演戲,因爲我純粹就是要給大家福利。"
圖源:辰亦儒直播間
你問觀衆感動嗎?或許是不敢動吧。
最後一種,也是最令觀衆無法接受的,當屬明擺着割韭菜型。
9 塊 9 是永遠的主題,平平無奇的價格可以買到大牌水乳、口紅;
稍微加點錢,還有價值兩位數的金镯子。
要說這直播做戲也不是什麽新鮮事,隻是演得久了,入戲太深,明星們自己都當了真。
這其中最出圈的翻車名場面,當屬 " 潘嘎之交 "。
主角之一是老藝術家潘長江;
另一位名叫謝孟偉,或許這名字聽起來有點陌生,但他就是早年熱播劇《小兵張嘎》的主演。
圖源:《小兵張嘎》
2020 年,謝孟偉在直播間被質疑賣假貨,發微博聲明稱 " 清者自清、手續齊全 ",而後就被市場監管總局點名批評售賣的是貼牌白酒。
同樣活躍在直播的潘長江與他連麥,苦言相勸:
" 嘎子,你還年輕 …… 網上的東西都是虛拟的,你把握不住。"
這頭的謝孟偉感激涕零承諾再不賣酒,轉頭潘長江的直播間就上架了酒類産品。
聲稱價值 1900 元貴州茅台集團出品的酒,隻要 396 元到手還送價值接近 300 元的酒具。
圖源:潘長江直播間
賣出 8 萬單,卻 " 發現 " 這麽便宜是因爲品牌工作人員上錯了報價,所以要求品牌方對此負責,委屈地說:
" 我一個老人家,站在這裏幾個小時直播,完了還要賠錢,我找誰說理去?"
商家不認可,讓潘長江責任自負。
于是," 虧掉 " 的 2000 萬成了給直播間家人們的福利,成本由潘長江本人承擔。
類似的情況還有《愛情公寓》陳美嘉飾演者李金銘,上架某名牌包時稱原價 6800,現價隻要 399。
說本來隻打算賣一件,但因爲運營上錯了個數,索性自掏腰包 600 萬給大家做福利。
因爲 " 工作失誤、給粉絲家人福利 " 上打骨折價的商品,仿佛已經是明星直播間裏的成熟套路。
頻頻翻車、鬧笑話的報道,令明星的 " 光環 " 逐漸黯淡,不但無法爲事業加成,反倒損害了職業的根本。
畢竟,套路花樣見多了,觀衆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與專業的帶貨主播相比,明星雖然有天然的影響力基礎,但也容易栽在現實困境。
最核心的就是産品把關。
沒有專業領域的團隊操控,篩選機制很難做到多重把關,隻充當門面的明星們,鮮少能對産品品質起到實質上的掌控作用。
其次是身份。
直播間裏,隻有一張好看的臉是不夠的。
明星藝人,似乎不需要爲上鏡的視覺效果擔憂
沒有了角色和劇本的加持,拼的是實打實的産品篩選和情緒勞動。
明星身份天然與大衆存在距離感的前提下,信任本身就難以建立。
從衆人捧月的焦點,到共情用戶需求的售貨員,身份的轉變不是靠表演就能實現的。
這其中最難以面對的,或許要數道德困境。
有人說,演員也要吃飯,直播賺錢很正常,不能對藝人就道德綁架。
道理說得通,但現實中明星們叫賣的時候,也不乏依仗着作品的情懷 " 反向道德綁架 " 觀衆的狀況。
就如某女星在直播推薦化妝品時說:
" 女人要支持女人,xx 姐已經出道 30 年,你們很多人都是看着我的電影長大,xx 姐至今依舊美麗,就是因爲心态很重要,你們一定要買 xx 姐推薦的産品。"
明星藝人的主戰場究竟在哪裏?身處直播帶貨時代,這一問題的邊界逐漸模糊。
演員賈乃亮第一次在短視頻平台開播就破了記錄,超過 5000 萬人觀看,總銷售額 2.4 億。
慶功宴上,他激動到跪地感謝觀衆。
有人質疑他在直播間太 " 作 " 了,有人欣賞他的敬業拼命。
後來賈乃亮在一次采訪中說:
" 你說我天天在家裏呆着,也接不着張藝謀的戲,在有限的條件之内要做思考變通。"
還對同行隔空喊話:" 電商不是藝人想去玩票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截然不同的工作。"
自述做夢都在和品牌方溝通優惠機制的賈乃亮,或許已經在直播和演戲之間做出了取舍。
但對于更多粉絲抱有期待的明星而言,對于是否下場直播帶貨,怎麽帶貨,也關乎初心。
郝蕾曾在采訪中直言:
" 我非常感謝有一個行當,就是直播,就是終于有一些人不用去繞這個彎路,一定要做演員,就是直播就好了。"
如果當時選擇從藝,不過爲了糊口或過上物質條件豐沛的生活,那及時爬上直播的風口似乎也無可厚非;
可但凡還對演藝夢想有些許追求,在專業與賺錢上的心态平衡與決策,或許很多明星還可以做得更好。
全民直播時代,所有走進直播帶貨行業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着 " 第二個李佳琦 " 的幻想。
但李佳琦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口碑,有時運,有努力,更重要的是 " 紮根這門行業的專業 " 和 " 長久堅守的良心 "。
圖源:《魯豫有約》
我們無法預料未來明星投入直播戰場,會發展到何種境地;
但毫無疑問的是,演藝圈捧不出李佳琦,直播也不會成爲演藝圈的職業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