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檔,算得上内娛影視圈久違的 " 盛世 "。
七部電影神仙打架,觀衆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選擇權。
糾結再三,小葛把春節檔第一部給了國師張藝謀的作品《滿江紅》。
159 分鐘的觀影體驗,可以用四個字感慨——精妙入神。
總的來說,《滿江紅》是一部充滿野心的 " 類型雜糅片 ",具有高度的實驗性。
喜劇服務于故事,懸疑隻是一種技術,兩者最終導向《滿江紅》真正的質地——極緻的東方浪漫,不屈的家國信仰。
在哭笑對比和不斷反轉之間,譜寫一首英雄壯志的千古絕唱。
嶽飛和秦桧的故事,觀衆并不陌生,曆史也給出定論。
一個是肝膽忠義的抗金英雄,一個是南宋最大的奸臣。
《滿江紅》的故事背景正是以兩人為藍本,但切入點卻格外精妙。
編劇陳宇将故事放在嶽飛被誣陷慘死的四年後,宰相秦桧率兵與金國會談。
不料會談前夜,金國使者在駐地被刺殺,所攜帶的密信也不翼而飛。
這封密信對于秦桧來說關乎性命,因為是唯一能證明他變節的證據。
一旦曝光,秦桧将辱身敗名。
為此,秦桧(雷佳音 飾)命令小兵張大(沈騰 飾)與親兵營副統領孫均(易烊千玺 飾),一個小時之内查出真相,尋回信件。
不成,斬;成,亦斬。
陰沉宅邸,局中有局,一場變幻莫測的肅殺正在上演。
刀光劍影,人命輕微,人心幽深。
但令人意外的是,沉重的正史題材,張藝謀卻選擇用喜劇的表達手法來刻畫。
從卡司陣容上,就能看出這般心思。
沈騰,一個自帶笑點的喜劇人,在本片中飾演赤膽忠心、舍生取義的嶽家軍;
易烊千玺,文藝憂郁的少年,卻演了一位殺伐淩厲、兇狠成熟的武将;
雷佳音,剛在《人世間》賺觀衆眼淚,轉眼就出演奸邪詭詐的大惡人;
張譯,正劇裡的搞笑擔當,卻演了宰相府總管 " 何立 " 一角,行事陰損笑裡藏刀。
演員銀幕内外的形象反差,直接創造了戲劇效果,本身就是一個不落俗套的笑點。
最絕的是,張藝謀在人物 " 反差 " 之上,還添加了觀衆 " 熟悉 " 的配方。
張大,前期展現出的貪生怕死,虛頭巴腦的慫兵樣,确實有點沈騰日常插科打诨的樣子;
武義淳,被借 " 身份 " 時吃驚又得意的小眼神,丢刀時的委屈撇嘴,這不就是嶽雲鵬講相聲的神态?
從文本層面來看,《滿江紅》也是喜劇包袱不斷。
沈騰和易烊千玺的 " 舅侄情 ",張譯和嶽雲鵬的 " 變戲法 ",一捧一逗樂無窮。
高級的喜劇,不止是喜聞樂見的笑料,它一定是在劇情和情境中産生。
而《滿江紅》正是如此,荒誕中有依據,交織中見立場,變幻中看人性。
喜劇在《滿江紅》裡,即是平衡沉重曆史的工具,亦是以喜寫悲的手法運用。
當知曉一切真相的我們,回過頭再看張大殺立牆痛哭的那段戲。
一句 " 三舅我幹不下去了 " 的笑點背後,是小人物悲切的隐忍,是刻骨心痛的犧牲,是為慘烈命運的哭喪。
張藝謀說過," 喜劇都是在困境中産生 ",而《滿江紅》中人物的一切嬉笑,最終都指向了心靈的血淚。
《滿江紅》的第二大亮點,是反轉反轉再反轉的局中局。
所以很多人說,它就像一場沉浸式的劇本殺。
在我看來,此般形容隻說對了一半。
《滿江紅》和劇本殺相同的地方,在于 " 實時性 " 和 " 結構性 "。
劇本殺是玩家在大抵時間内進行下一幕,而《滿江紅》确實是嚴格按照時間在展開劇情。
劇中角色用一個時辰找兇手,觀衆們在電影院也跟着看了一個時辰。
結構上,兩者都是人物根據細枝末節的線索,一層一層跟蹤推進。
不同的是,劇本殺懸疑本的目的多數是找到真兇,但《滿江紅》的人物終極使命,不是找到殺人者,也非一份密信。
當張大走進下人後院時,每一位擁有上帝視角的觀衆,就已經清晰知道了好人和壞人分别是誰。
《滿江紅》的第一個謎底也有了答案——金國使者其實就是丁三旺所殺。
自此,《滿江紅》完成了故事升級,發生了第一次質變。
兇手是誰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或者他們,通過殺人要布一個怎樣的局?達到怎樣的目的?
當局中發生各種意外,不同陣營的參與者又将如何應對?
這也正是《滿江紅》劇本的厲害之處,人物是動态的,故事并非既定。
它把人物陷于困局時,一切的解決方案都直給觀衆,但最終故事的走向依然事與願違。
觀衆等不到 " 意料之中 " 的劇情,隻有 " 情理之中 " 的推進。
多重反轉,牽涉深廣,但邏輯依舊嚴絲合縫。
觀看《滿江紅》的我們,更像《狼人殺》裡的法官,對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看一群各懷鬼胎的人在迷局中相持,在抽絲剝繭探尋局部的真相中,不斷轉換立場尋求更多生機。
就像張大那句調侃," 大人物都打着小算盤 "。
可小人物們,卻擔負着忠義氣節。
從始至終,隻有布局的張大等人,抱着赴死的決心去幹成一件大事。
死亡這件事,隻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
他們要 " 利用 " 注定的死亡,去做一場博弈——賭人心,賭孫均最後 " 反水 "。
模糊不定的孫均有過掙紮,但最終他成為完成大義的重要一環。
他不再是誰的走狗,誰的鷹犬,也不再是一隻黑鴉,他成了一匹自由的狼,成為了 " 嶽飛精神 " 的繼承者。
關于結局,是《滿江紅》目前最大的争議點。
孫均放棄刺殺秦桧,被部分網友認為略顯潦草,有爛尾之嫌。
但雖說《滿江紅》是架空背景,曆史也不應該被随意篡改。曆史上,秦桧并非被刺殺而亡,而是病逝。
此外,我覺得用一首阙詞,換秦桧一條命,恰恰是《滿江紅》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在這裡,《滿江紅》實現第二次升維,擁有了穿透曆史的厚度,以及折射當下的深意。
秦桧問," 難道我一條命比不過死去的幾個小人物嗎?"
孫均站在破曉的微光裡,堅定答道:一文不值。
是的,即便秦桧死去,亡魂依舊不歸,公道恐難實現。
正因為深切明白這個道理,唯一能背誦密信的張大,沒有選擇去皇上面前告發秦桧,而是用屍體為孫均鋪路。
最終,嶽飛寫在牢獄牆上的 " 遺言 "《滿江紅 · 怒發沖冠》,得以被天下人知曉、記住、傳播,成為百姓一種刻入骨血的記憶。
但凡看過《滿江紅》,相信都不會忘記結尾全軍複誦《滿江紅 · 怒發沖冠》的高潮片段。
由奸人 " 秦桧 " 領誦,再由三軍複誦,山呼海嘯般的壯闊氣勢,撲面而來的英勇與感動,以及我們靈魂深處的共震,《滿江紅》的題眼随之呼之欲出
——真正的 " 紅 ",是難涼的熱血,是堅守民族大義的心。
在此意義上,《滿江紅 · 怒發沖冠》早已不單單是一首詩詞。
它已經成為了守衛國家的誓言,成為壯烈英雄的贊歌,成為張大孫均等人一生的理想,成為中華風骨與豪情。
此外,這個結局或許還有另一番深意——文字的力量不可阻擋。
一首阙詞能把人殺死,同樣,也能直抵人靈魂的喚醒。
恰如孫均 " 反水 " 的動因——在張大後背上,看見 " 精忠報國 " 四個大字;
恰如三軍複誦《滿江紅 · 怒發沖冠》時,不可抑制點燃一顆想要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
文字本無聲,但它能記錄千百種聲音,能傳承真善美的精神,也能成為無堅不摧的武器。
隻要還有人書寫,還有人口口相傳,那些穿越古今的文字,終将會撼動我們每個人,曆史的真相也不會再被軟禁、被篡改。
" 幾千個人,你不能都殺了吧?"
這是老謀子堅守的理想主義,亦是嶽飛透過詩詞挺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