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沒有人在意這條廣告,它隻是挂在《連線》雜志的網站上,一條普普通通的橫幅廣告而已。直到,廣告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用戶都不喜歡看廣告,但不管是賣貨的,拍視頻的,賣手機的 ,甚至做美顔的,都在做廣告。在線廣告已經進化到了極爲精密的地步,并塑造了你看到的每一條内容。
精密的在線廣告系統是如何運作、發展的?互聯網平台爲什麽離不開廣告?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圖文版
互聯網的本質,是一種高效的信息傳播媒介。而廣告的本質,就是商業信息。這不巧了嗎?所以互聯網,天生就适合做廣告。
有多适合呢?看它掙錢有多快、多猛,就知道了。
視頻開頭說的這條廣告出現在1994 年,是互聯網上的第一條橫幅廣告,點擊一下,它會跳到由 AT&T 設計的一個介紹博物館的網站。挂三個月,售價三萬美元。
注意一下,這時候的互聯網廣告隻是把報紙、雜志上的廣告搬上了網,所以是按展示時間收費的,叫做 "CPT 廣告"。
在互聯網初期,大家都沒見過這種新鮮玩意兒,以至于 AT&T 這支廣告的點擊率高達 44%,而在今天,Facebook 廣告的平均點擊率隻有 1% 左右。
就像 " 天花 " 一樣,這種橫幅廣告在當時瘋狂 " 傳染 ",也讓諸多玩家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其中當然也包括大洋彼岸的中國公司。1998 年,新浪網正式成立,憑借着高速增長的廣告業務,兩年後就去納斯達克敲鍾了。
要知道,直接挂那兒就能收錢的 CPT 廣告,隻是最粗糙的廣告模式。
很快,一種新的廣告計費方式誕生了:CPM 廣告。它真正展現出了互聯網相對于傳統媒體壓倒性的技術優勢。
CPM,是指廣告每展示給 1000 個人的成本。假如柴司一條廣告報價 1 萬塊,有 10 萬播放量,那這個廣告的 CPM 就是 100 塊錢。
根據 CPM 計費的廣告,大多是 "展示量合約廣告"。也就是平台和廣告主之間約定一個廣告的展示單價和展示次數,然後把廣告推到你面前。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突出一個 " 精準 ",也就是把不同的廣告推給合适的觀衆。
比如柴司轉行賣狗糧,本來要花 1000 塊錢在寵物網站買 1000 次觀看,但其中真正養狗的用戶隻有 500 人,剩下的 500 人都是養貓的,根本沒用。
而如果網站能做到精準推送,那我也願意花 600 塊去買 500 次精準展示;剩下的 500 次展示機會,平台還可以賣給貓糧廣告主。最後算下來,網站賺到的錢變多了,而且單個客戶的成本降下來了,能讓更多小客戶也投得起廣告。
這種技術,叫做 "受衆定向",是提升在線廣告效果最核心的技術之一,也是對傳統媒體的降維打擊。如今平台給你 "打标簽" 等方式,都是從這裏演變過來的。
爲了讓廣告更 " 精準 ",平台還發展出了流量預測、點擊率預測等一系列技術。時至今日,當你打開網頁,廣告服務器會收到需求,從數據庫中找到合适的廣告,再展示到你的屏幕上,整個過程通常能在 0.1 秒内完成。
相比于 CPT 廣告,精準的 CPM 廣告賺錢的速度更快了。不過,它也不是如今互聯網上的主流廣告形式了。
因爲……誰會介意賺得更快一點呢?于是,更強大的 "競價交易模式",出現了。它,才是如今互聯網上最主流的廣告模式。
你可能聽說過,一些搜索引擎上出現的廣告是 "競價廣告" ——但遠不止如此,現在無論是 Facebook、YouTube,還是微博、B 站、公衆号……你看到的所有這些廣告,都采用了競價交易模式。
" 競價廣告 ",是指廣告主在後台報價,表明自己願意爲這個廣告位花多少錢,價高者得。但是!它并不是你喊多少錢就付多少錢,因爲這樣反而賺得不夠快。
還是舉那個例子:假設柴司轉行賣狗糧,跟喵司競争一個廣告位。
柴司的預算是 1 塊錢,喵司的預算是 2 塊錢。如果是喊多少錢就要付多少錢,那喵司很快能發現,它隻要出 1.01 元,就能穩赢柴司,根本不必出價出價到 2 塊錢。假如有一家新公司汪司加入競争,也會發現,隻要出到 1.02 元就行了。
所以如果像這樣按照最小幅度加價試探,大家很快就能知道廣告位的底價,平台很難利益最大化。
那怎麽辦呢?以 Google 爲代表的平台廣泛采用了另一種巧妙模式:叫做 "廣義第二高價"。它也是價高者得,但廣告主隻需要掏第二高的報價即可。
什麽意思呢?比如還是這個廣告位,願意出價最高的是 2 塊錢的喵司,排名第二的是出價 1 塊錢的柴司。那喵司赢得廣告位後,隻需要付 1 塊錢。
表面上看來,平台好像虧了。但真正的奧秘是,由于喵司不管怎麽調整出價,都隻需要花 1 塊錢,所以它就不會去調整報價了。
而此時新的廣告主汪司要想參與競争,那麽無論它出價多少,都至少要花 2 塊錢,才能獲得這個廣告位。
妙就妙在這裏:
在 " 廣義第二高價 " 的競價機制下,大家難以試探出廣告位的底價。由于最終按第二高價成交,所以參與競拍的廣告主都會大膽貼着自己的預算上限出價,平台由此從廣告主身上壓榨出了最大的油水。
在類似于這樣巧妙的制度設計,和精密的技術支撐下," 競價廣告 " 來錢更快了。實現了傳統媒體做夢都不敢想的賺錢速度。
在 2013 年,主要靠競價廣告賺錢的百度,随手掏出 19 億美元收購了 "91 手機助手 "。就在同年,全球媒體界的标杆,擁有 136 年的老牌新聞媒體《華盛頓郵報》經營困難,隻得賣身給了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價格是……
2.5 億美元。
這,就是互聯網平台爲什麽熱愛廣告的原因:因爲沒有人不愛錢。
而在平台不斷提升廣告技術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問一個問題:錢,從哪裏來呢?
很簡單,當然是從廣告主那裏來。廣告主越多,平台賺的越多。所以廣告技術的進化,除了能把廣告投的更精準,還一直在降低投廣告的資金和技術門檻,努力吸引更多中小商家來投廣告,把盤子做大。
在 CPT 時代,一個廣告位動辄幾千上萬美元,隻有巨頭才能投得起。而如今 Facebook 這麽大的平台,競價廣告單次點擊的成本平均也隻有 1 – 2 美元,它們上線競價廣告的頭幾年,廣告主數量每年一兩百萬的漲。
淘寶也一樣,它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叫 " 直通車 ",就是專門給中小商家們售賣競價廣告的服務。靠着直通車帶來的收入,2009 年,成立六年的淘寶網首次實現了收支平衡。
爲了能跟中小商家們 " 交個朋友 ",平台還做了很多貼心的服務:比如 "程序化交易廣告"。它可以讓廣告主更加自由地選擇想要投放的用戶群體,而且還可以針對每次投放獨立出價;即使廣告主自己并不知道應該花多少錢,系統也能根據當前的市場情況,自動給出投放價格、參與競價,并根據點擊率來優化投放策略。
在 1995 年,能投得起在線廣告的,都是像 AT&T、微軟這樣的巨頭公司。而現在,一家街邊小店也能在外賣平台上買廣告位。這也是廣告能無孔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這樣,在不到三十年間,在線廣告系統已經進化得極爲細緻。在這套高效的系統支撐下,如果一個平台不知道自己能有什麽商業模式,那就做廣告。如果找不到比廣告更高效的商業模式,那就繼續做廣告。如果賺的還不夠,那就 ...... 多加一些廣告。
如果有人想教大家屏蔽廣告,那後果……
要拒絕這套盈利模式絕不簡單。像 B 站,一開始立了 flag 說不加貼片廣告,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最後創作者的收益分成都減少了。爲了留住創作者,又提出要把播放次數改爲播放時長,希望增加廣告主對廣告效果的認可度。但這要重新教育整個廣告行業,誰知道能不能成功呢?
不過,真有成功的。維基百科算是其中一個。它們不接廣告,完全靠捐款活着,而且活得很好——好到連辦公室的椅子都是 Herman Miller 的。
最後,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非常需要廣告,因爲它是目前唯一能讓我們養活自己的商業模式。但廣告業如此之卷,鏈條上的每一環參與者,都已經被精準估價。所以我們要做更有商業前景的内容,更有傳播量的選題,才能有更好的 " 賣相 "。大部分同行都是這樣,感不感興趣都要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線廣告不光填補了廣告位,也塑造了互聯網上你所看到的每一條内容,和每一位創作者。和正在免費看視頻的你一樣,我們享受着廣告帶來的利益,但也逃不脫廣告織成的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