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另鏡,作者|鄭浩鈞,編輯|陳彥旭,運營|陳小妍
1 月 2 日晚間 9 時許,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很快就 " 小米造車遇坎以及小米汽車品牌沒批下來 " 的傳聞發微博回應稱,該消息不實,不存在所謂品牌需要批準的說法,此外小米汽車進展順利。
當日晚間 6 點半,微博自媒體博主 " 理記 " 爆料稱,小米汽車車型已經定版,酷似 Taycan。截至目前小米汽車的品牌仍未獲批,且被列入到資本無序擴張概念,可能将來不準叫小米汽車,隻能給别人代工。後該條微博因被投訴侵權,已被删除。
王化回應後," 理記 " 又發文稱,王化的 " 辟謠 " 比較模糊,是針對具體用詞而不是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意思,并表示自己的信息均來自小米汽車内部的權威信源。
同時," 理記 " 進一步爆料," 小米造車生産銷售資質不一定能批下來 " 是十一月份時的消息,當時情況是車不能挂小米的牌子,可以找個現有的有生産資質的工廠,車造出來後,挂的不是小米的牌子。
1 月 3 日早間,博主 " 理記 " 再次發布微博稱:" 小米汽車生産銷售資質審批遇挫折的事業内也不算什麼秘密。"
1 月 3 日午間,王化再次回應稱:" 辟謠非指責誰,僅僅是對有誤導性的不實信息做澄清……這年頭網絡信息這麼發達,誰不認識幾個内部人士呢,如此反複糾結于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也不用幹活了。"
随即," 理記 " 在回複中表現出對事不對人,稱對王化本人敬業态度表示理解,守土有責。
不過," 理記 " 表示,王化不針對具體信息而專注于扣帽子顯得反應過度。這種處理方法隻是把辟謠當口号喊出來了,實際上并沒有起到效果,因為明眼人看到的是人家在說 ABC,你辟的 "C 不該大寫 "。
這已經不是小米造車第一次陷入輿論風波。11 月初,市場上開始出現小米造車項目停擺的流言,不過官方很快下場辟謠,稱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11 月 23 日的财報會上,小米 CFO 林世偉再次重申,小米汽車在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産的目标非常順利,目前芯片供應也沒有影響到小米汽車業務。
但外界的懷疑仍在繼續,11 月 25 日,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汽車的開發項目進度不如預期,最終可能導緻産品競争力下降。報道中,一位高級别員工稱," 明面上看起來在順利推進,但實際進度慢了不少。一些本該交付的功能和産品,會被砍掉一部分。"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發公告稱,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本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 100 億元人民币,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本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先生将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2021 年 3 月 30 日晚間,小米董事長雷軍在當晚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表示,小米今天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1 月 15 日,小米開始調研造車,今天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截止 2020 年底小米現金餘額 1080 億元。我覺得我們有這樣的現金儲備,我們虧得起。
" 我決定親自帶隊,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雷軍稱,我深知做出決定意味着什麼,我也很清楚,投資上百億産業,至少要幹個三五年才能見效。
值得注意的是,1 月 3 日消息,小米雷軍今日發布全員信,正式宣布晉升盧偉冰為集團總裁,同時晉升王曉雁、屈恒和馬骥為集團副總裁。
另鏡了解到,雷軍還在公開信中表示,2023 年對于小米而言,是開啟全新發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的深刻的變革進入深水區之時。正如在上一封全員信中跟大家說過的,集團正處于全新階段的起跑線上。
" 這一年小米的關鍵詞是 " 穩健推進,蓄勢待發 ",這一年裡,要更具勇氣、更有耐心、更具長遠全局視角,不斷夯實基礎、構建強化體系能力,為未來 5-10 年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并為未來 2-3 年的新一輪爆發做好充分的準備。"
今年三季度,小米營收 704.74 億元,同比減少 9.7%;經調整淨利潤為 21.17 億元,同比下滑 59.1%。其中,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為 425 億元,同比減少 11.1%。但在中國大陸地區,小米定價 3000 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約 14%,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同比增長約 9%。
在三季度的财報電話會上,時任小米總裁王翔曾提及,年初以來,在智能電動汽車和其他新舉措方面,小米在過去三個季度的投資超過人民币 18 億元。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進展順利,并建立了一支由 1800 多名專業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
王翔表示,公司認為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總潛在市場超過數萬億美元,而目前市場仍然非常分散且處于發展初期,為小米留下很大的空間。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