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賀飛
編輯 / 沈菲菲
每年到了春節前後,不少城市都會出現物流配送緊張的問題,甚至有快遞企業直接在春節期間打烊。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這種階段性的運力短缺,幾乎成了物流行業的常态,而且時間點絕不止春節假期。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雨、雙 11 代表的電商大促,都可能讓本就脆弱的末端配送體系承壓。
但在剛剛結束的第七屆 HAOMO AI DAY 上,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在演講中向外界公布了一個新消息:目前毫末智行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的交付已經超過 1000 台,在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市場初步完成了商業閉環。
在末端物流尋求 " 運力自由 " 的最優解時,毫末智行小魔駝系列的量産交付,對整個物流行業意味着什麼?
01
" 無人配送 " 夢想照進現實
外界對 " 無人配送 " 的呼喚可謂由來已久。
早在 2013 年,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就提出了 " 無人配送 " 的概念,2017 年開始研發送貨機器人,2019 年無人配送車項目 Scout 開始實地測試,日前卻傳出了 Scout 被迫關停,400 名員工面臨調崗的消息。
全球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也在不久前宣布關停無人配送車項目 Roxo,原因是 Roxo 無人車的表現不及預期,不得不将資源和精力勻出一些 " 新項目 "。即使 Roxo 曾與迪拜政府達成合作協議,已經到了商業化運營的最後一步。
為何亞馬遜為首的巨頭們紛紛 " 食言 " 時,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輛能夠以上千台的規模落地運行?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找到答案。
一是成本。
2022 年 4 月的第五屆 HAOMO AI DAY 上,張凱正式官宣了單車售價 12.88 萬元的小魔駝 2.0,面向商用市場的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産品首次進入到 10 萬元級别。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後,小魔駝 2.0 就開始下線交付,刷新了自動配送車輛的量産記錄,并且在運營場景上覆蓋了園區和城市開放道路。
由于将單車成本壓縮到了 12.88 萬元,小魔駝 2.0 讓外界看到了大規模落地的希望:哪怕算上配套的運營支出,單台車也能在兩年内抵消掉相應人力的成本,對 " 成本優先 " 的物流配送行業而言," 無人配送 " 開始成為一種可選項。
二是場景。
在 2020 年新冠疫情剛剛爆發時,就有一些企業将自動配送車送上了路,但大多有兩個既定前提:隻在封閉場景中進行配送,車輛沿着固定的路線行駛。應用場景的單一,再加上運行時間的限制," 無人配送 " 還隻是概念熱。
2022 年雙 11 期間,毫末智行的小魔駝 2.0 進行了一場 " 變裝秀 ",在北京順義等地區聯手物美多點、達達快送進行 " 無人配送 "。其實在 2021 年 4 月,毫末智行就通過與物美多點的合作,在北京順義區的馬坡地區實現了小魔駝的常态化運營,從真實場景中不斷打磨技術、積累運營經驗。
三是量産。
" 無人配送 " 被讨論最多的常常是技術問題,比如 L4 級别的自動駕駛是其落地的前提。可就落地的維度來看,最應該解決的恰恰是能否量産,畢竟不能把車輛交付給客戶,再美好的願景也會停留在 PPT 上。
為了解決量産的問題,毫末智行打造了全球範圍内規模最大的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生産制造基地毫末星環工廠,不僅實現了年産 1 萬台的産能目标,還給出了 " 柔性化 + 定制化 " 的生産方案,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定制化,實現小批量試制以及規模化量産,最終為量産交付保駕護航。
截至 2022 年 12 月,小魔駝配送的訂單量已經超過 13 萬單," 無人配送 " 的夢想終于照進現實,并在某種程度上吹響了商業化之戰的号角。
02
毫末智行的内能和外驅
毫末智行的加速正在改變行業預期。
2022 年 6 月前後,業内對 " 無人配送 " 落地的判斷還普遍在三到五年後。比如美團自動車配送部總經理夏華夏在媒體采訪中預計:" 兩三年内,無人配送車的成本至少将降到 20 萬以内。" 辰韬資本總經理賀雄松的觀點要更加大膽,認為無人配送整車成本會逐步下降至 10 萬元以内,卻也加了 " 未來三年 " 的前提。
前後進行對比的話,毫末智行的小魔駝 2.0 顯然扮演了 " 價格殺手 " 的角色,将整個行業的進度向前推進了兩到三年。聽起來有些誇張的 " 價格大躍進 ",并不難從兩個方面找到合理且中肯的解釋。
一個是毫末智行的内部勢能。
在行業早期階段,怎麼才能把成本降下來?要麼等待上下遊産業鍊的成熟,畢竟技術路線穩定後,供應鍊就會跟着标準化,進而硬件成本不斷降低,也是外界普遍認為三到五年後價格會降到 10 萬元左右的直接原因;要麼自己打通研發、生産的整個環節,一步步降低整車的軟硬件成本。
有長城汽車背景的毫末智行,可以說是整個賽道内為數不多有能力選擇第二條降本路線的玩家:毫末智行的星環工廠,離不開長城汽車的制造禀賦;毫末在自動駕駛算法上的沉澱,同樣适用于末端物流配送;首個規模量産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通用線控底盤 " 小魔盤 ",是毫末智行在行業中上遊布局的例證……再加上毫末智行為阿裡達摩院小蠻驢、美團魔袋 20 提供的量産服務,已然成為無人配送賽道的 " 隐形冠軍 "。
另一個是合作夥伴的外部推力。
2022 年雙 11 大促前夕,毫末智行與達達快送達成了深度合作,也是繼美團、物美等平台又一個重量級合作夥伴。原因可以參考達達集團聯合創始人兼 CTO 楊駿的說法:無論從成本、配送的穩定性以及适用性角度考慮,無人配送有非常大的可能會在未來的即時配送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根據中金公司的預計,一旦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的單車成本下降到 10 萬元級别,在單車日均配送單量提升和運營效率提升後,每單成本将降至 1.5 元上下,車輛運營 10 個月即比招聘一個快遞配送員劃算。也就是說,在末端物流配送的戰場上,物美多點、達達快送等平台想要進一步壓縮成本,直接推動了毫末智行的進度,誰能在價格上打動合作夥伴,誰就有可能在市場上奠定先發優勢。
與之相對應的,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在第七屆 HAOMO AI DAY 上直言: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整體成本降至 10 萬元以内,将進一步改善生産關系。2022 年毫末智行的注意力還集中在降成本和量産上,2023 年勢必會在商業化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末端配送商業化之戰 " 并非隻是一句口号。
03
末端物流配送的認知戰
以時間換空間的商業遊戲或将再度上演。
可能就行業成熟度來看,當前末端物流自動配送還處于上揚曲線的底部,距離爆發式增長還有一段距離,還處在藍海市場的階段。但在毫末智行等攪局者的影響下,市場格局似乎有了定格的迹象。
這是因為末端物流有着典型的自傳播效應。
回想 2014 年前後的 " 外賣大戰 ",撇除美團和餓了麼的補貼力度,不應該被忽略的還有外賣小哥的形象。美團外賣的黃色裝扮和餓了麼的藍色套裝,幾乎影響了人們對外賣配送員的認知,繼而越來越多的用戶因為兩家的運力優勢 " 用腳投票 ",越來越多的商家擁抱流量最大的兩個平台,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同樣的邏輯也适用于無人配送。在 " 自動配送車輛 " 本身就不缺少話題性的局面下,誰家的配送車能夠量産交付,誰就有可能占據社交媒體的熱搜條目,乃至定義外部對于末端物流配送車的形象認知。一旦在這樣的認知戰中站穩腳跟,大概率預示着用戶、商家的傾斜,不斷占據更大的市場。
隐藏在認知戰背後的,仍舊是一場技術比拼。
" 眼球效應 " 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向利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朝不利的方向發酵。譬如一些自動配送車輛在試運行期間出現了趴窩、相撞等事件,迅速在微博上傳播開來,被不少媒體關注報道,直接降低了用戶的印象分。自動配送車輛的量産、落地、運營,絕不是在單純比 " 快 ",而是算法能力、研發能力、生産能力、運營能力的綜合比拼。
還是以毫末智行的為例,之所以赢得物美多點、達達快送等平台的青睐,10 萬元級别的定價是原因之一,更應該聚焦的則是算法和運營能力。
首先是算法能力。自動配送車輛的成本結構主要在硬件和自動駕駛算法,雖然芯片的算力直接決定車輛的性能,卻不是競争的壁壘和瓶頸,最難的是自動駕駛算法。除了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毫末智行還涉足乘用車業務,二者的算力算法均基于毫末的數據智能系統 MANA,有着其他玩家難以比拟的數據和算法優勢。
其次是運營能力。不同的應用場景,對自動配送車輛的要求不盡相同,能否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歸結起來就是運營能力。比如小魔駝 2.0 的 600L 貨箱容積、100km 最大滿電續航,承載的正是商超訂單配送單量多、載重大、裡程長的需要。相比之下,國外産品的 " 包容度 " 較小,裝貨量小、行駛速度過慢,極大限制産品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化落地空間。對場景的理解和場景為中心的産品研發,才是這場競争中看不見的勝負手。
如果說三年的疫情為無人配送提供了牛刀小試的機會,為所有玩家打開了進入無人配送市場的大門,2023 年可能是一場刺刀見紅的搏殺,至少毫末智行代表的一股勢力已經為商業化進程加速。
04
寫在最後
一面是龐大的物流配送需求,一面是逐漸明朗的商業化進程,末端物流自動配送即将在 2023 年迎來曙光。
同步做出反應的還有政策層面,比如國務院在日前印發的《擴大内需戰略規劃綱要 2022-203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發智能化産品,支持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技術應用。進一步印證了無人配送市場正蓄勢待發。
有理由相信,2023 年将是無人配送的重要節點。随着政策上的系統性利好,無人配送将再度成為互聯網巨頭和資本追逐的新焦點,從風口演變為新的浪潮,并逐步在園區配送、快遞、巡檢等場景中迎來爆發。
特别在毫末智行已經舉起商業化大旗的背景下,利好的不隻有資本和企業,普通用戶也将享受到創新的紅利,借助充沛的 " 自動配送運力 " 告别 " 快遞停擺 " 煩惱。
主理人 | 張賀飛(Alter)
前媒體人、公關,現專職科技自媒體
虎嗅、钛媒體、36kr、創業邦、福布斯中國等專欄作者
轉載、商務、開白以及讀者交流,請聯系個人微信「imhe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