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馮小剛的新劇《回響》發了預告。因為是個大女主劇,據說宋佳所飾演的角色複雜又擰巴,這讓 Sir 想起了馮小剛一部 2016 年的作品。同樣是一個大女主戲。但因為涉及種種原因,卻又仿佛是上個時代的産物。更重要的是。自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活在巨大的争議中。喜歡的,說這是馮小剛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品。也有人反将一軍,說它教壞大衆,活該低分,遲早被禁。于是今天。Sir 想開啟這樁塵封的懸案。看看一部 " 争 " 了七年的作品,到底是爛片不配,還是神作未醒——我不是潘金蓮
話說前頭。今天 Sir 不講什麼虛空中的輿論,聊電影,就隻聊電影。劇情人物皆為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偶然。如果你不記得發生了什麼。——故事很簡單。為了生二胎,李雪蓮(範冰冰 飾)跟前夫協商好了 " 假離婚 ",結果前夫一拿到證,轉頭就跟别的女人結了婚。
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不說,男人還反咬一口。
說她婚前失貞,是不要臉的潘金蓮。在民風保守的小縣城。這樣的蕩婦羞辱對一個女人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你的名字叫李雪蓮我怎麼覺得你是潘金蓮呢
于是故事就這樣展開。李雪蓮從始至終,隻想做到兩件事:一,證明當初離婚其實是假的;二,告訴大家," 我不是潘金蓮 "。
拿着手上正兒八經的離婚證。兜兜轉轉十多年,李雪蓮不知告了多少次狀。一言不合就上訪不說。上訪無果,就往更高層繼續上訪——為此甚至闖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隻想證明自己當初的離婚是假的,以及,清白是真的。可結果呢?不僅一件事都沒辦成。這裡裡外外還把人都得罪光了,從法院到縣委、市委、省委甚至北京。她費盡心思,卻走上一條注定失敗的路。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這也是馮小剛最大的争議所在。他用一個女人的前半生,向人們展示了父權社會橫亘千年的官場現狀。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一場鬧劇沒有人是旁觀者。你,我。皆在其中,皆是因果輪回。01氓!盲!忙!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對于這部電影,人們不喜歡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畫幅?表演?不,其實是 " 三觀不正 "。就像一個代表性的評論是這麼說的:完全是鼓勵基層刁民按鬧分配這種人就應該按照擾亂公共秩序拘留然後得出結論:這片子就應該禁掉。
那麼問題來了。主角真的是無理取鬧的法盲嗎?馮小剛真的在鼓勵按鬧分配嗎?我們一個一個說。先說主角。的确,李雪蓮有苦說不出。不懂法的她,想為自己伸冤,怎麼辦?也隻有攔轎告狀,把事情鬧大,求取青天大老爺的垂憐。在李雪蓮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底層人民千百年來對權力尊崇的慣性。
但問題是,整部片子,李雪蓮的 " 法盲 " 是最大的禍根嗎?——結果顯然沒這麼簡單。因為她最大的動機,也是整個故事的開端,來自于對實質正義的追問,本身并沒有錯誤。實質正義是什麼?是她和前夫明明約好了假離婚騙取二胎名額,結果對方反水。是夫妻二人明明都有鑽法律漏洞的責任,但是她成了那個被抛棄的人。換句話說。李雪蓮心裡有口氣,她不是 " 完美受害者 ",她想要的不是法律的結果,而是事實的昭然。- 你到底想怎麼樣嘛 - 證明這離婚是假的然後再跟這個畜生結回婚然後再離婚
但問題是,對于除她之外的所有人來說。這件事。第一是沒必要,第二是沒辦法。前夫不會抛下現在的老婆和她對簿公堂,于他沒有好處;法官隻認離婚證真不真實,流程合不合法,這是他的職責所在。而其他被李雪蓮層層狀告的官員們。他們不會花費巨大精力為一個農婦打破常規——離婚證已經扯了,官司已經打了,相關部門已經作為了。如果真要實現她的訴求,這無異于有違程序正義。背後的代價。可能是對民事訴訟規則的一連串動搖,牽涉大批人員進來不說,如果開了先例,很難保證不會有後來者群起效仿 ……而對現代社會而言,隻有在個例上堅持程序正義,才是對整個國家的實質正義。
怎麼辦?她隻有堅持着千百年來 " 實質正義 " 信條,頭也不回地繼續上訪下去。但問題是。李雪蓮的确是個個案,但法盲李雪蓮是個特例嗎?甚至于,馮小剛是借此在鼓勵 " 鬧 " 嗎?這一次,sir 卻從 " 法盲 " 的 máng 字上看到了另外兩種意思。其一,是氓。現代的意思是流氓。同樣,也像原著中官員們看見李雪蓮,便脫口而出的那個詞," 刁民 "。
而如果你們還記得那句詩經。氓,在古代。指的是平民,也是 " 氓之蚩蚩 " 所講述的,女性婚姻的不幸。一個不懂法的農婦遇到婚變。便想讓父母官,管管自己的家務事。而從平民到刁民的轉變,便是在不懂法的前提下,一個橫沖直撞的底層人,所注定擁有的結局。其二,是忙。基層官員們總是很 " 忙 ",忙得懶得理會李雪蓮。最諷刺的一個情節。全片唯一向她建議走法律渠道的人,卻是在醉酒的狀态下,忙着離開,于是借着酒勁罵她法盲,推了她一把。但這讓情緒上頭的李雪蓮,如何聽得進去?于是唯一正确的路,也在冥冥中被堵死。對法律的盲目,直接變成了無視。- 如果說你不服從法院判決的話你可以去市中院 繼續上訴啊 - 那如果王公道貪贓枉法了呢?- 那你應該去檢察院啊檢察院會對他立案偵查
- 你們怎麼四處推脫呢?- 不跟你交代清楚了嗎?你法盲啊你!- 你們天天這麼喝醉能不把案子判錯嗎?
是的。電影并非是在鼓勵 " 鬧 "。李雪蓮是法盲沒錯,但這隻是整件事的導火索,卻并非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隻要你縱觀全局,就會發現沒有誰是真正地按照法規辦事。大家都想用最小代價的辦法,解決最大的難題。就像海報上的那個細節。前夫在當鴕鳥,把頭埋進土裡,他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卻從未想過負責;
法官在普法,可普法對象是母雞和它的雞崽子們,他隻負責遵循流程,至于受衆反映如何,事不關己;
前任縣長為了躲避李雪蓮這個麻煩,反被撤職,正如他隻顧着撿芝麻,卻對身邊的西瓜視而不見;
而現任縣長在晴天打傘。總搞形式主義的他,提心吊膽,隻是害怕鳥屎滴在自己頭上 …… 所有人。但凡其中有任何一環負起責任,事情都不會發展成最終的樣子。而他們也在某種意義上,采取了對事實的選擇性忽略,越過程序走捷徑,将自己困在障眼法裡。他們,也是某種意義上的 " 法盲 "。
02治!質!彘!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李雪蓮從頭到尾要求的都是 " 實質正義 ",基層官員們一直在堅持的都是程序正義,雙方幾乎是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的。所以電影呼喚的是一定程度上的人治?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歸根結底,還是青天大老爺模式?恰恰相反。電影所說的,恰是人治取代法治的弊端。還記得最後李雪蓮的事情是怎麼解決的嗎?意外。李雪蓮的前夫意外身亡,她上訪了十年的冤案就這麼再無下文,她不再告狀了,也毋虛告狀了。然而面對這突發的 " 驚喜 ",省長卻并無喜色。他隻對着下面的人,若有所思地說道:事情是以不解決而解決的不是我們努力的結而是靠一場意外事故劃上了句号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在李雪蓮事情上各級政府我們是真想幫助李雪蓮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
答案并沒有在風中飄。如果我們把 " 各級政府 " 當作一個整體的權力系統來看的話,李雪蓮的出現毫無疑問地是打破了這個權力系統一直以來的慣性,造成了話語體系的失語,從而使得他們手足無措。可以說,是潰不成軍。是的。從一開始,所有人對李雪蓮的态度,早就明明白白呈現在觀衆面前。除了最開始的法官是走法律程序。剩下的人們——有的為了留任,有的為了升職,有的為了顧全大局,有的為了蠅頭小利 …… 他們遇事的第一反應都是:" 這會不會為我帶來麻煩?"" 如果會為我帶來麻煩,是不是要先撇清責任?"所有人的工作重心隻為了讓上級滿意。所有人的工作目标,全是對上,而不是對下負責。于是從法官到院長,從院長到縣長,再到市長、秘書長、省長 …… 他們打着為人民服務的旗号,卻隻盯着自己的那頂烏紗帽。就像市長的辦公樓裡貼着的字畫。不是孺子牛,也不是父母官。而是不知哪個部下送來,一句表忠心般的 " 肝膽相照 "。
惡性循環的結果。便是人與人,都難以獨善其身。人治,讓所有人,成了人質。你們平時都嫌官小事情出現了 不還是推到我的頭上嗎平時坐坐也就算了後天儲省長要來市裡檢查指導精神文明建設節骨眼上先把她弄走
下台就下台吧正好我不想當了您不想幹 萬一市長想幹呢再說我還想幹呢
而六年前。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許多人除了罵李雪蓮一句法盲之外,還有一種更大的聲音漸響——那就是其實大家都沒錯。隻不過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罷了。官員們的确遵守了程序正義,李雪蓮也蒙冤成為潘金蓮,所有人都因為自己的立場、身份、境遇而具有不同的思維定勢。但是造成這一局面的根因呢?你或許可以說,想要保住飯碗的官員們也好,想要申冤的李雪蓮也罷,似乎大家都有無辜的一面。因為體制的弊端,不是靠一個人就能扭轉,也不是靠一個人就能造成的。可問題是。即便有人意識到了毛病出在哪裡,卻也并沒有做出改變,甚至連最簡單的嘗試都沒有。這當然是一種對徒勞的自知。但在 Sir 看來,卻更像某種對新事物下意識的躲避,對現狀的認命與逐流。縱觀全片。隻有兩個人在整場鬧劇中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一個是李雪蓮,她是底層,是那條不受馴的鲶魚。而另一個呢?是首長。是整個龐大系統中唯一沒有名字的人,也是唯一不需要标榜、美化自己的人。規則于他們而言。前者是沒概念,而後者,是沒必要。于是在這兩人之間,官場與體制形成一個巨大的菱形,在龐大而中庸的過渡中,泥沙俱下。而官員們。他們唯一的共性,是做一顆系統裡各司其職的螺絲釘。你可以說他們是無辜的。面對突發情況,他們也的确無能為力,隻有按照一直以來的潛規則辦事。但這樣的後果并不隻是墨守成規,而是本末倒置。就像那個電影中的片段。警察為了堵住進京上訪的李雪蓮,在各路口設關卡,攔車搜人。好不容易搜到了。李雪蓮佯稱自己沒帶身份證,說自己來北京看病。但警察不依不饒,沒有身份證,非得把她拉下車去,扔在大街上。
事情的轉機是什麼呢?是旁邊坐着的老大爺看不下去。他問警察:她要是你親姐你也這麼不管她的死活嗎
警察愣了。過了兩秒,才說道:要不這麼着我們一會派車給她送到附近鎮裡去看病
好像還有點人性?但你看這個細節:第一,本應該為民服務的公務員,卻因為上面的命令,将領導意志排在了人民需求之前,要趕病重的李雪蓮下車;第二則是。警察的松口,看似是對李雪蓮的照顧。可你再仔細看。他動搖的契機,是為了應對老大爺的不滿。而老人家。外套之下,是一件顔色分明的軍裝。大爺您先别生氣啊我負不起這責任請您理解
好吧,原先以為的一點人情味兒,也随着這一幕的轉變,瞬間煙消雲散。因為當人治取代了法治。最終的結果,是向下管理,程序越過人性,也是向上負責,關系大過一切。——所有人都變成了一枚冰冷的齒輪,再觸碰不到一點彈性和溫情。權欲閹割人性。人民不成人形。而人質,也最終,淪為人彘。03忍!仁!人!但問題是,電影說的僅僅是官場嗎?21 世紀的《官場現形記》?那你可能真的會錯了意。别忘了電影的主角,李雪蓮,以及片名叫《我不是潘金蓮》。潘金蓮是誰?一種固有的,恥辱的符号。代表的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最大污名。也正像電影中。面對官場一群群面目模糊的男人們,李雪蓮的苦衷于他們而言,顯得那麼輕描淡寫。他們不明白她的憤怒,也不理解。
所以李雪蓮所做的,是以一種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看起來蠻不講理的姿态,對這個制度的挑戰。潘金蓮是個罵名沒錯。但相比較于這個罵名,整部電影中的李雪蓮卻并沒有糾結于男女大防的那點事,她色誘屠戶、色誘老鄉,自己不認那張離婚證,卻上了别人的床。甚至想讓人謀殺前夫。我行我素。
她要的,是平反自己的污名嗎?是,但也不是。因為李雪蓮要的是當年的真相,是自己被背叛的洗冤,是咽不下的那口氣。是不是潘金蓮這件事對她沒那麼重要。但不被憑空污蔑,不被蕩婦羞辱。這,對她很重要。相比較其他女人,李雪蓮不是個善茬兒。因為她不會 " 忍 "。而當時的世道是怎樣的呢?如果你們還記得那一個細節。在法院領導給老院長辦酒宴的那天,面對老院長和夫人金婚大喜,一個後生借着酒勁問了個問題:您看您啊 跟阿姨 五十年啊風風雨雨啊不離不棄給我們年輕人傳授傳授到底有什麼秘訣
老院長打了個哈哈。說道:沒什麼秘訣說到底就一個字忍
聽到這裡,院長夫人忍不住了。一巴掌拍上桌子:不對四個字一忍再忍
這段戲在原著中并沒有出現,為電影原創。而出于某種目的。導演馮小剛,還安排了一個琵琶女坐在這對老夫婦身邊,彈奏起一首幽怨的《皂羅袍》。這支昆曲,講的是杜麗娘心中的憂郁與黯然。好似在說。這觥籌交錯間五十年的金婚,似乎也并沒有像衆人口中那般,和諧、美滿。
這就是當時的常态。一個忍字。講出了人們廣泛的處世之道,也反襯出了李雪蓮所謂的 " 不忍 ",有多麼的特立獨行,别具一格。因為那個年代,似乎人人都是這麼過日子,你不這樣,便成了另類。那麼重點來了。到底是誰把李雪蓮逼成了潘金蓮的?這在原著中描寫得再清晰不過:李雪蓮将孩子托付給自己的故交,一個被男人家暴的農婦。面對自己被千夫所指,李雪蓮問那個女人,是不是和别人一樣,覺得自己是瞎折騰。可那個女人隻是搖搖頭。她說:
" 這就是咱倆的區别,我遇事能忍,你不能忍。"
說着捋開自己的袖子。
" 看,這是讓老臧打的。
忍也是一輩子,不忍也是一輩子,我雖然怕事,但我佩服遇事不怕事的人。
李雪蓮,你比我強多了。"
面對她這句話,李雪蓮哭了,她抱住她,說:
" 孟蘭芝,有你這句話,我死了都值得。"
這是 " 刺頭 " 一般的李雪蓮。在整個故事中,所流露出為數不多的溫柔。因為終于有人懂她。終于有人明白她如此這般的意義。——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而是不想讓人用一個污名髒了自己。這樣可以反抗的權利,可以拒絕污名的權力,可以不忍的權利,比什麼都來得重要。她的努力,隻是為了讓自己擁有基本的,人的體面。就像《七武士》中那句台詞。農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又能怎樣?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産生些許疑惑。為什麼這樣一部有态度的電影,豆瓣評分僅有 6.7,而且很多人對此不以為意?Sir 覺得,或許我們可以從結尾的那個片段看出些端倪。李雪蓮想去果園上吊,卻被果農攔下,要求她去别的地方自盡,坐收漁利:你要真想死去前面是老曹承包的他和我是對頭
李雪蓮沒有去。她隻是看着對面果園的方向,陽光下,眼裡似有淚水閃動。
什麼意思?因為在那一刻,李雪蓮忽然意識到了,這個世界,人人都是利己主義者。所謂真相,和别人的官場之路,甚至和果園收成相比,都無足輕重。是的。向來以大衆為風向标的馮小剛,這一刻并沒有選擇所謂的大團圓結局。他選擇了悲觀的絕望。選擇了背對觀衆。這在一個流量導向的二流社會裡,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以及珍貴。而結果呢?當年,我們異口同聲地說電影沒有戳中心髒,說隔靴撓癢。現在,我們卻驚呼起這部電影 " 當年居然能上映 "。七年的時間的确可短可長。短在于馮小剛這期間隻匆匆拍了兩部電影,便遠離電影的江湖了。而長呢。環境的變化,讓人仿若經曆了一整個時代。自诩聰明人的馮小剛。或許也不會想到如此的結局。就像電影的結尾,李雪蓮背對鏡頭,看向遠方。那隧道盡頭。那洞的外面。不知,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穿 Prada 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