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港樂季開播後,就一直在掀起一些香港黃金時代的回憶殺。
不少人一直在感歎,還是以前的歌耐聽,有意思。
如今《聲生不息 · 寶島季》開播,又試圖再把大家拉進台灣流行音樂的魅力中。
在本季的節目中,有八組歌手是固定嘉賓,而每輪會有六組特邀歌手。雖然歌手們是唱了很多具有時代回憶的台灣歌曲。
但或許是在陣容上有點參差不齊,所以這一季的震撼感也沒有那麽強烈。
而且在一些細節上,芒果台又開始了習慣性的自我審查,開始打碼,引起争議。
寶島季,又玩回憶殺套路?
在大陸過去那個隻有铿锵有力、進行曲式音樂的時代裏。
台灣音樂的出現是一種時髦,也可以說是沖擊,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過去的歌詞沒有音樂就是一首詩。
在寶島季中,節目組還請了楊祖珺、吳楚楚、胡德夫等第一代民歌歌手做采訪。
他們都是台灣 " 民歌運動 " 的重要推手。
當西方音樂不斷充斥着主流環境時,台灣人的情感又能否透過文學、詩歌、歌曲、音樂呈現出一些什麽不一樣的東西?在節目正式開播之前,還穿插了台灣音樂的編年史。
這一部分帶着觀衆去了解到台灣音樂的文化。
比如,對民歌來說很重要很經典的一首歌曲就是《橄榄樹》。作詞三毛、作曲者李泰祥、歌手齊豫,放到現在來說,就是一個很史無前例的合作。
"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也正是因爲有這些文學家、音樂家投入到台灣流行音樂中,才有了這麽一個底蘊得以流傳,并從中獲得自己認同的價值。
在八十年代,飛碟和滾石成爲了台灣流行音樂的兩大巨頭。其中教父羅大佑就是早期的滾石歌手。
他爲人熟知的是那一句 "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以嚴肅的曲詞來反應時代不同的想法,也掀起了批判風潮。
1982 年的《戀曲 1980》,那句" 你不屬于我,我也不擁有你 ",足以凸顯羅大佑那一貫的批判風格。羅大佑的歌也是如此,去唱是一首歌,不唱則是一首詞。
在舞台上,這首經典的《戀曲 1980》則是由馬嘉祺和楊宗緯來演繹。
當然,台灣音樂,又怎麽能少得了蔡琴、蘇芮、費玉清、齊秦、張雨生等等這些人。羅列這些,其實并沒有覺得寶島季不如港樂季。台灣的這些音樂人所走出來的路,仍然非常能觸動人心,如果非要比較,隻能說寶島季所呈現出來的比較輕盈,輕松。
具體的舞台,大家也可以自行搜索去看。
至于歌單的選擇,又是另一個值得被探讨的事情。那些值得挑選的歌,到底爲什麽不選,那些很有代表性的歌手,又爲什麽從不被提及。
" 正常人,沒辦法戴着鐐铐跳好舞 "
邁入九十年代的時候,台灣的唱片工業已經開始變得成熟。
而且台灣除了自己本地的歌手,還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歌手在互相競争。
當年的新加坡歌手除了林俊傑之外,還有許美靜、蔡健雅、" 冷門歌手 " 孫燕姿等人,一群神仙打架的華語歌曲年代。
随後,便到了周傑倫搭配着方文山橫空出世的年代。他們一起創出《東風破》《本草綱目》《夜曲》《菊花台》等等的經典曲目,慶功全亞洲銷售破千萬,不是什麽稀有的事。
《聲生不息》能不能請來周傑倫不知道,但整個節目都必然可以一直 cue 周傑倫。Be like 去年的陳奕迅。
蘇打綠、五月天、S.H.E …這些台灣組合類的就更是延續到現在的青春。他們從最初的音樂節,唱到各大地區的體育館舞台上,成績都是有目共睹。
1989 年,崔健那張《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是台灣第一次引進并發行了大陸歌手專輯。當然,爲保節目的安全播出,節目組也會有意地避開了一些 " 歌手人物 "。例如頂級天後張惠妹蔡依林連名字都沒有,而介紹女團天花闆 S.H.E,給出的畫面也專門挑了 "S.E",删掉了 2011 年 -2015 年期間的音樂介紹。
"90 年代沒有張惠妹,千禧年代沒有蔡依林、完整的 S.H.E,10 年代沒有田馥甄 "
台灣獨立的創作女歌手張懸、陳绮貞、陳珊妮也沒有被提及,更不用說被大衆标上有道德污點的陶喆王力宏。有人覺得,缺少了這些歌手,寶島季辦下去其實沒什麽意思:
" 看到評論說 " 本來就不能提 " 覺得挺好笑的 "
" 節目組又想蹭又怕踩線的樣子真的很擰巴 "
" 他們是台灣最出名的歌手也是曾經在大陸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手啊 "
" 老實講,搞寶島季沒有張蔡陶王,台灣樂壇缺了一大塊,其實可以不用搞的 "
也有人觀衆認爲,這些歌手不能被提及,完全是他們的咎由自取,怪不得節目組:" 爲什麽他們自己心裏沒點數嗎?"
" 節目組做的質量還是好,看得我是熱淚盈眶 "
" 還不如好好享受音樂,或者說是青春吧,畢竟這是音樂綜藝,本來很多東西就不純粹,能做到這個地步付出的努力不是幾句耍機靈博流量的話就能埋沒的 "
有網友提到,在艾怡良獲得金曲獎的片段時,芒果台居然還把金曲獎台下的所有嘉賓觀衆都打碼了。介紹那英時,節目組說那英在第 12 屆台灣金曲獎上擊敗王菲、莫文蔚、孫燕姿等,成爲第一位獲得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的大陸歌手。因此大家覺得,節目組是在有意規避 " 張惠妹 "。
在上一季港樂季時,這種删減、打碼、重新配音的手段就已經不少見。《聲生不息》公布主題曲《好歌獻給你》,原版歌詞中的" 陪伴度過黑暗長夜 "改成了" 陽光在我心裏照耀 "。
更詭異的是,畫面中的歌手們,唱的确實是原版的歌詞,後期再重新配了音和改了字幕。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林曉峰的嘴型。
後來節目組在選擇張國榮的經典曲目《沉默是金》時,也照樣字幕閹割。
雖然李健唱完整版,但歌詞 "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貧 " 和 " 如果我現在死去 " 都變成了一條橫線,不予顯示。
Well,難道生死富貧不顯示就不存在了嗎?
哪怕選取了黃偉文許多歌曲,但填詞人一欄也同樣多次被閹割。
還有唱《紅綠燈》,原版歌詞" 難道我要必先壯烈地犧牲去換吻 "改成了" 難道我要必須怕寂寞單身 "。
這些讓蟬主想起歌詞打碼最委屈的陳奕迅,他那首《愛情轉移》。
" 享受過提心吊膽,才拒絕做愛情待罪的羔羊… "
也不知道是蟬主解讀少了,還是審核的解讀多了。
當然,如今的内娛環境,要做出好的音樂綜藝很艱難,在舞美效果和運鏡方面,《聲生不息》确實做得好,也做得比第一季好。
節目說,兩岸的音樂文化要多交流和傳承,多促膝長談。
但爲了節目的播出,他們也必須自我審查出一切有可能引發問題的敏感點。
經過自我審查後再呈現出來的東西,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文化悲涼呢?
" 偶爾有人戴着鐐铐跳舞也很好看,但是正常人都沒辦法戴着鐐铐跳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