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慧明
編輯|廖穎瑤
35 歲的黃宇至今也想不明白,一次意外的崴腳,會讓他在輪椅上苦熬了三年多。
向 39 深呼吸談起當初崴腳的細節,黃宇依然清晰地記得——
那是國慶長期的前一天,我和女朋友打算按計劃先去新疆旅遊,再一起回家。傍晚,我下樓扔垃圾,樓梯間窄,又天色漸暗,注意力全放在了手上的東西,一不小心,右腳腳掌突然彎折成了一團,整個人摔倒在了樓梯上。
扭到了,一刹那間,迅速浮現在我腦子裏的想法卻是," 完了,今年的旅遊假期泡湯了。" 我坐起來,身上其他部位隻是有一些小擦傷,活動了一下右腳,試着在地上走兩步,隻是感覺有一股酸脹。
那時,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以前在路上走着走着,偶爾也會踉跄,但從沒有真正扭傷過。更何況,不就是扭一下嗎?不過,我還是趕緊用冰袋冰敷了二十分鍾,又噴了點藥,一邊冰敷一邊給女朋友打電話,商量是否要取消旅行安排。
那晚,我的腳腫得很大,火辣辣地疼,稍微一着地,就像把滿是乳酸的肌肉強行拉扯開一樣,隻能迅速縮回去。
一夜無眠,不知是冰敷起了作用,還是因爲及時上藥,第二天,腳神奇地開始消腫,疼痛感也随之去了大半。如果第一晚的疼痛值是 10 分,第二天已經迅速降低到了 6 分,保持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勢時,甚至能在某個瞬間感覺不到疼痛。
如今想來,正是這種快速下降的痛感,讓他麻痹大意了。
PART 1
崴腳如夢魇般揮之不去
很快地,黃宇發現有了第一次後,後續的扭腳、踏空開始如夢魇般揮之不去,而且傷得越來越頻密。
3 個月後,他發現自己的傷腳隻要一着地就劇烈地疼痛,白天隻能硬抗,忍耐," 晚上回家女朋友就用藥店買來的扭傷膏藥幫忙敷藥、泡腳,但情況并沒有好轉,最後變成一着地就有心理陰影。"
最後沒有辦法,黃宇隻能選擇出行暫時靠輪椅,隻是沒有想到一用就達到 3 年之久。
◎ 圖:視覺中國。
說起這幾年的輪椅生活,黃宇語氣裏充滿了心酸,即使知道推着輪椅的是自己親近的人,馬路上的車輛和我保持着安全距離,那種自己無法掌控方向、雙腳無法 " 聽使喚 " 的失控感和無力感,還是讓人感到強烈的不安。
而且一天下來,會受到許多路人的目光,在馬路上擦身而過後,再悄悄地回頭,最直率的一次是在小區裏的小男孩,我們一起進的大門,小男孩大聲地告訴一旁的母親 " 這個叔叔坐輪椅 ",話音未落馬上換來母親的制止。
這種路人的注目總是讓人尴尬。黃宇甚至有一種沖動,想告訴大家 " 我隻是腳崴了。"
其實自不能行走後,黃宇和家人輾轉求診了全中國著名的康複、理療、骨科專家,試過多種方案。
他的疾病所表現出來的劇痛,讓骨科、康複理療專家都很是困惑。
PART 2
崴腳易陷入惡性循環
不死心的黃宇,這次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侯輝歌副主任醫師在檢查後說,一直以來,人們都将崴腳當成小問題,但有一部分患者會因爲反複崴腳而形成慢性踝關節不穩。這些人走不平的路時會特别害怕崴腳,這已經是一種近乎心因性的心理病了。
患者往往陷入了 " 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影響運動功能 " 的惡性循環中。
32 歲的李逸也屬于同樣的情況,他說自己是因爲喜歡打籃球,時常發生一些崴腳,習慣後自己也有了一些 " 心得 ",每次噴一些藥劑,休息 3、5 天後就能好轉。直到 2021 年,他在和朋友打籃球練習中,不慎摔了一跤,左膝關節韌帶斷裂,手術後他的右腳崴腳就變得更加嚴重。
◎ 圖:站酷海洛
走路時需要穿腳腕護具,這次他找到侯輝歌醫生檢查。醫生一隻手握住他的腳跟、一隻手帶動前腳掌,前腳掌的部位一晃就松,轉動的時候還有關節響動,右腳一按腳踝就疼," 明顯的韌帶損傷了。"
侯輝歌說,崴腳導緻踝關節處的距腓韌帶損傷之後,人體自帶的 " 高級智能避震器 "(本體感受器,能喚起小腿外側肌肉力量的 " 裝置 ",其受大腦自主控制)受到損傷。而喪失了這個超級避震器後,隻要路稍微不平,患者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走路姿勢怪異改變。
病情進一步進展,這種怪異的步态會造成人體生物力學上的改變,結果導緻行走相關肌肉群的發力不平衡。最後的結果,就是出現代償性足踝周圍劇痛。
◎ 圖:圖蟲創意
" 這就是黃宇等類似患者病情遷延惡化的過程,症狀表面爲疼痛 ,而本質上是踝關節慢性不穩定。" 侯輝歌說。
爲了解決黃宇的問題,侯輝歌爲他進行了關節鏡下微創手術,在發現其距腓前韌帶完全消失後,用一條足夠強度的醫用帶狀物代替韌帶。
重新擁有了韌帶這一關節穩定器,術後第二天黃宇就實現了下地行走。
當腳踏實地的那一刻,他哭得像個孩子。
(注:文中黃宇爲化名)
● 專家解析 ●
侯輝歌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踝關節扭傷在關節及韌帶損傷中是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而踝關節的穩定性對于日常的活動和體育運動的正常進行起重要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小觑的。
如果腳踝第一次扭傷時未得到正确診治,容易引起經常性的反複扭傷。反複扭傷導緻疤痕組織增生粘連撕扯,造成腳踝外側牽扯不舒服等,引起關節反複的腫痛與不适,隻要活動量稍大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的情況,更大的危害在于多次扭傷後的關節撞擊,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
侯輝歌表示,很多病友在看病時都執着于核磁共振、CT、B 超等影像學檢查。但是這些影像學檢查并不是疾病診斷的金标準,隻是在治療過程中重要的參考,對于疾病的診斷多是起到提示的作用,最終處理還是要結合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體格檢查來判斷。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千人崴腳,千人不同。
(通訊員:張燦城)
39 深呼吸 "患燈片" 欄目,講述患者故事。如果你有得病、求醫的經曆需要講述,可以将其寫成文字發給我們,如能刊發我們将付予稿酬。如有相關患者故事線索提供,也請留言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聯系我們。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