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紫瓊喜提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越來越多的幕後故事,也被挖出。
其中讨論熱度最高的一個消息,是「成龍曾經辭演《瞬息全宇宙》」。
但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這才讓創作者思考電影更多的可能性,成全了楊紫瓊。
電影上映後叫好又叫座,成龍也給楊紫瓊賀電。
楊紫瓊借此大方「感謝」成龍的「不演之恩」。
調侃對方「這是你的損失」。
得知這一幕後消息後,許多人開始想象。
如果主角是成龍,電影又會是怎樣一番局面。
有人慶幸,也有人遺憾。
更有人說,楊紫瓊是撿漏成龍才拿到奧斯卡。
魚叔覺得,楊紫瓊拿獎确實時也運也。
而成全這份命運的,并不是成龍。
真正值得感謝的,另有其人。
到底是誰?
且聽魚叔慢慢說來。
說起來,楊紫瓊打女事業的轉折點,确實與成龍有關。
1992 年,《警察故事 3:超級警察》上映。
這部「成龍動作片」,是楊紫瓊結束三年婚姻複出後的第一部作品。
該片在香港甚至國際範圍内都拿到了相當亮眼的票房成績。
楊紫瓊也借此一躍成爲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但,機會并不與成功直接挂鈎。
抓住機會,靠得是不要命的拼勁。
楊紫瓊在電影裏上演騎摩托飛火車等一系列極限操作,差點爲此送命。
正因如此,楊紫瓊彼時才能穩坐「香港第一打女」之位。
五年後,更是成爲亞洲首位邦女郎,在《007 之明日帝國》中合作皮爾斯 · 布魯斯南。
以一己之力刷新了邦女郎的戰鬥力,靠拳腳「打」入好萊塢。
三年之後,《卧虎藏龍》上映。
楊紫瓊飾演的俞秀蓮,在電影裏連換七樣兵器「炫技」。
電影帶着演員一起,敲開了奧斯卡的大門。
楊紫瓊一路「打」出名氣,不斷創造事業新高峰。
靠的,并不是哪次僥幸,而是一次次用實力回應幸運。
她拼盡全力站上擂台,才赢得了被看到被選擇的機會。
但,比打出名氣更重要的,是堅持。
《瞬息全宇宙》上映時,楊紫瓊已經六十歲。
回憶拿到劇本時的情形,她便淚流滿面,認爲自己終于等來了命運最大的回禮。
因爲苦守堅持時刻準備,機會掉落時才能剛好在場。
換而言之,如果楊紫瓊早早收拳息影,那即便十個成龍都辭演,她也隻能與《瞬息全宇宙》遙遙相望。
另一邊,楊紫瓊的勝利,其實建立在「打女」群體缺失的遺憾之上。
當選角範圍劃定爲「亞裔」「動作」「女性」,再加之「影響力」。
你會發現,楊紫瓊成了《瞬息全宇宙》唯一的選擇。
且不論現狀,即便将目光朝向未來。
把動作女星當做發展方向的女明星,也是少之又少。
當我們回顧奧斯卡影後的打女之路,試問還會不會有第二個「楊紫瓊」時。
很難不跟着追問:
那些曾經的打女,都去哪了。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有一個細節被許多人忽視。
當楊紫瓊的名字響起後,背景音的一段話簡短介紹了她的演藝曆程。
稱贊她在「動作電影方面的傑出表現」。
不可否認,楊紫瓊的獎杯不僅是她個人的成功,也昭示着「打女」的勝利。
香港電影的八九十年代,是功夫片黃金期。
成龍、洪金寶、甄子丹這種頂級的功夫男星就不必多說了。
惠英紅、楊紫瓊、李賽鳳、胡慧中、楊麗菁等一衆「打女」,更是不可多得的靓麗風景線。
她們大多外形姣好,身手驚人。
在男性主導的功夫片領域裏,模糊了性别界限。
開辟出一片力與美兼顧的打女宇宙。
可惜,千禧年之後,動作女星們或轉戰或退圈。
很快四散零落,消失在觀衆視野中。
打女的消失,确實與功夫片的衰落息息相關。
但更細節處,是因爲行業整體的特殊性。
衆所周知,功夫明星難做,打女更難做。
軀體磨損嚴重,還時常與死神擦肩。
像楊紫瓊這樣拼命的,更是不知有過多少次瀕死體驗。
《警察故事 3》《阿金的故事》拍攝時接連發生意外,險些告别打女生涯。
在楊紫瓊婚後接棒出演《皇家師姐 3》的楊麗菁,本來頂着「楊紫瓊接班人」的頭銜出道。
上演各種玩命高難度動作,敬業程度同樣令人敬佩。
但因在拍戲過程中被誤傷,一度面臨癱瘓。
休養之後隻好轉戰電視劇,退出動作電影領域。
其次,便是行業環境。
雖然香港電影以功夫片出名,但電影産業依然重文輕武,最明顯的區别就是演員片酬。
打女的片酬低于同期其他類型的女演員。
即便是以打女之姿拿下第一屆金像獎影後的惠英紅也不例外。
同時,動作電影圈内部,同樣輕視動作女星。
這幾天,楊紫瓊早先提及成龍的采訪又再度翻紅。
當被問及「是成龍帶你進入動作電影圈嗎」。
楊紫瓊玩笑似的給出了相反的回答。
「事實上他就是個男性沙文主義豬。
我們是很好的朋友,這話都是當着他的面對他說的。
他總是說女人就應該呆在家裏做飯,什麽都不做,像個受害者
『除了楊紫瓊』
因爲我會狠狠教訓他」
成龍的說法其實也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觀念。
動作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以男性爲主導。
女性想要「打」進這個圈子,異常艱難。
即便同樣是靠拳腳掙錢,動作女星也常被視以玩票性質。
打個幾部電影,賺夠錢和名氣便嫁人做富太太。
楊紫瓊試水動作電影前接受訓練,連教練都抱着看戲姿态。
「他們看着我說,選美皇後想和男孩們打架」
拍戲過程中,對手戲演員也顧慮其女性身份,動作假模假式。
隻有逼到真正出手,才能赢得尊重。
即便已經做到了香港第一打女的位置,楊紫瓊也時常被規勸:
女人還是不應該做這行
軟性輕視,還通常冠以保護之名。
除此之外,打女雖在姿态上可與動作男星抗衡。
但實際上,仍舊擺脫不了被審美的命運。
出演過《天使行動》的李賽鳳,是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動作天使」。
但也在拍戲中被要求穿低胸裝。
「導演就想我将那件衣服拉低點拉低點,我就拼命将衣服拉高點拉高點。」
雖是打女,年齡、外貌、身手,幾重審判。
行業傾軋加之性别困境,讓打女群體生存處境艱難,肯守又能守的人少之又少。
即便如此,還能出現一批驚豔打女的原因。
一是許多打女家境貧寒,從事電影已算較好的經濟來源。
二是彼時的港影圈女神輩出,神仙打架。
打女算是另辟蹊徑,拿命換前程。
正如惠英紅那句:
「當時要想出頭,要麽靠枕頭,要麽靠拳頭」
讓人遺憾的是。
這樣的光景,已是打女最好的黃金時代了。
八九十年代的打女熱并非橫空出世。
而是自先前銀幕上的「俠女」群體順延發展而來。
早在 60 年代,香港電影就興起了新派武俠潮。
鄭佩佩、上官靈鳳、徐楓等女星開始出現在銀幕上。
經由武俠電影宗師級導演胡金铨作品加持,火遍華語圈。
1966 年,鄭佩佩主演《大醉俠》創下驚人票房。
而後,上官靈鳳主演《龍門客棧》、徐楓主演《俠女》陸續面世。
讓「俠女」群體成了銀幕上的一道别樣風景。
紀錄片《大俠胡金铨》中,提到《龍門客棧》上映時的盛況。
影院外拍起長龍,不到十天觀衆來信超出十萬封。
70 年代初,嘉禾影業開辟出邵氏新武俠之外的變奏。
更多女打星被接連推出,一度走向國際。
比如茅瑛,她是李小龍之後第一個被推向西方的中國明星。
遊戲《街頭霸王》中春麗的原型人物。
茅瑛本身就有武術功底,因痛揍劫匪登上社會新聞被嘉禾相中簽約。
不僅參演了李小龍電影《龍争虎鬥》。
主演電影《合氣道》等影片也在國際上享有極大聲譽。
茅瑛晚年隐居美國,仍有觀衆在大街上認出她,并表達想念。
但,俠女同樣受困于女性身份。
礙于時代觀念加諸給女性的枷鎖,鄭佩佩事業巅峰期退圈結婚。
等到中年婚姻事業雙雙跌入谷底,才又回歸電影。
徐楓同樣早早退圈,婚路不順。
再婚時也因演員的身份頗受阻礙,被要求放棄電影。
同時,還有市場因素。
女性功夫片雖掀起一時熱潮,但并未産生持久的影響力。
男性動作演員,仍是這一類型影片的主導。
俠女們并未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叙事得以存活,終究隻有消失的命運。
如今,以楊紫瓊爲坐标。
往前看,是俠女隐退。
往後看,隻剩一片茫然。
新千年之後,武俠、功夫、動作等電影類型的字眼逐一失效。
隻有頂級動作男星仍算活躍,打女領域更是日趨空白。
女性功夫片,徹底變成了無市場、無作品、無演員的「三無類型片」。
雖然時有死灰複燃的火星冒出,但到底獨木不成林。
比如,鄭佩佩透露,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目的之一,便是集齊兩代女俠,爲後來者鋪路。
可未想到,《卧虎藏龍》已是最後的光輝。
2010 年,楊紫瓊主演電影《劍雨》票房慘烈。
2013 年,章子怡雖又遇《一代宗師》,但江湖已變。
武俠的擂台已經拆毀,動作片也在進入視效時代後遇冷,打女們自然也不知何去何從。
在這樣的環境裏,楊紫瓊拿獎确實稱得上奇迹。
也正因如此,她變得不可複制。
有足夠優渥的家境,讓她得以在入行時探索大過謀生。
有足夠豐沛的自信,讓她敢于追求幸福卻又清醒地不囿于此。
有足夠堅定的熱愛與心智,數十年堅持盤桓在電影周圍。
逐一越過行業、性别、年齡、種族等鴻溝,到達新的彼岸。
電影中,楊紫瓊每次出拳時指骨都會習慣性凸出。
這是功夫者的習慣,暗藏着獨屬于打女的身份痕迹。
她承襲着幾代打女掙紮出的生機,挨過轉型尴尬期,等到獨立電影與女影人處境轉暖的柳暗花明時,才握到手中那座獎杯。
該感謝的,是這些冥冥之中已經準備好的東西。
走下領獎台,她說
「隻希望我不是最後一個,這隻是開始」
那就讓我們一同期盼——
像楊紫瓊這樣各種意義上都「能打」的女演員,未來會越來越多。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