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位被判死刑,在監獄裏唱俄羅斯國歌的烏克蘭雇傭兵嗎?
最近,這位烏克蘭英國籍雇傭兵艾登 · 阿斯林第三次出現在烏克蘭前線上了,他還在巴赫穆特附近指揮烏軍的一個排。
這位老兄來自英國諾丁漢郡特倫特河畔紐瓦克,最開始在叙利亞當雇傭兵打仗,還獲得了 " 哥薩克貢迪 " 的綽号。
2022 年 9 月,他與烏克蘭 " 亞速營 " 一起在馬裏烏波爾投降,随後被頓涅茨克政府判處死刑,他在監獄中向英國政府求救,希望能夠英國能夠以交換人質的方法救他,并且聲稱自己是被西方媒體欺騙了,十分後悔參戰成爲政治棋子。
後來在沙特首相的斡旋下,被作爲交換的戰俘釋放回了英國老家。
在監獄裏阿斯林還多次在視頻中保證,他已經改變了對烏克蘭事件的看法,因此不準備再次拿起武器。他還請求頓巴斯居民的原諒,甚至在鏡頭前演唱了俄羅斯國歌,盡顯舔狗本色。
▲英國公民阿斯林(左)、平納(中)與摩洛哥公民薩頓
獲釋後,阿斯林又說他想回到烏克蘭當戰地記者或視頻博主,想 " 向西方廣大觀衆傳達目擊者的證詞和他們的痛苦 "。很快他就成了當地電視節目專欄的紅人,還被人稱爲勇氣之王。
然而事實證明,出現在巴赫穆特的阿斯林拿的顯然不是鏡頭,而是槍,還指揮了一個排的烏克蘭士兵,恨得俄羅斯人牙直癢癢。
那爲什麽俄羅斯明明知道戰俘有可能出現這種重返戰場的可能,還非要放虎歸山呢?
俄烏之間交換戰俘的時間其實要比 2022 年發生沖突的時間要早得多。
自打 2014 年烏克蘭東部的頓涅斯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布獨立以來,烏政府軍就與烏東民兵爆發了武裝沖突,後在各國調解下于 2014 年 9 月簽訂了《明斯克協議》,協議裏就對戰俘交換進行了明确規定。
由于俄烏雙方從未實現真正停火,因此換俘行動也一直斷斷續續延續到了現在,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規模較大的有兩次:一次是 2015 年 2 月 21 日,烏克蘭釋放 52 名戰俘,烏東武裝釋放 139 名戰俘,另一次是 2017 年 12 月 29 日,烏克蘭釋放 73 名戰俘,烏東武裝釋放 238 名戰俘。
當然,有時換俘的時候也會有一些裝備随贈,像 2018 年 11 月 25 日的時候,俄羅斯在刻赤海峽扣下了強闖的烏克蘭海軍 " 别爾江斯克 "、" 尼科波爾 " 号炮艇和 " 亞内 · 卡布 " 号拖船,其中就包含了 24 名艦員。
後來經過将近一年的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烏克蘭釋放了俄新社烏克蘭分社社長基裏爾 · 維申斯基、原頓涅斯克共和國防空部隊指揮官弗拉基米爾 · 謝馬赫(被烏克蘭指控參與擊落 MH17 航班)等 35 名囚犯,以及 1 艘被扣留的俄羅斯漁船,俄羅斯則釋放了 11 名在克裏米亞等地逮捕的烏克蘭間諜和這 24 名烏海軍官兵以及 3 艘烏軍艦艇。
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 " 特别軍事行動 " 後,首次交換戰俘是在 3 月 21 日,當時烏克蘭用 9 名俄軍戰俘換回了被俄方扣押的梅利托波爾市長。
緊随其後的幾次換俘中,像開戰首日便被烏方宣布 " 壯烈殉國 " 的 " 蛇島勇士 " 之一羅曼 · 格裏波夫就被俄方釋放,還被烏克蘭授予勳章,而在亞速鋼鐵廠被圍後,烏克蘭表示願用所有俄軍戰俘換取馬裏烏波爾守軍的自由。
可以說俄烏雙方顯然并沒有單純地将換俘作爲軍事行動,而是将其視爲重要的政治活動,大有借換俘之名大打輿論戰的架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俄烏兩國并未正式宣戰,也沒有就換俘問題進行正式磋商,因此,所有的換俘行動都是在第三國的斡旋下進行的。
今年 1 月 3 日,俄烏雙方最大規模的換俘行動就是在阿聯酋的人道主義調解下達成的,當時有 248 名俄軍被俘人員從烏克蘭控制區返回俄羅斯,然後由俄空天軍已通過軍用運輸機将這些人送往俄國防部下屬醫療機構接受醫療和心理援助。
▲獲釋的俄軍士兵乘坐大巴抵達别爾哥羅德地區
而烏克蘭則共有 230 人被釋放,包括 130 名烏武裝部隊軍人、55 名烏國民警衛隊人員、38 名邊防軍人員、1 名國家警察和 6 名平民,其中有 36 人受傷或患有嚴重疾病。
不過就在這次最大規模換俘行動之後,1 月 24 日,一架俄軍伊爾 -76 運輸機在俄羅斯别爾哥羅德州墜毀,機上 65 名烏軍被俘人員、6 名機組人員和 3 名随行人員全部遇難。
俄方說,機上 74 人全部罹難,其中包括 65 名烏克蘭戰俘,鑒定結果顯示,運輸機是被美國 " 愛國者 " 防空導彈擊落,系蓄意襲擊。烏方則回應稱,消息已讀,暫時不想回複。
這次事件顯然讓雙方換俘蒙上陰影,不少人都在猜測雙方可能會無限期暫停或放棄換俘,不過好在一個星期後,在阿聯酋的斡旋下,俄烏雙方又各自交換了大概 200 名戰俘,合計 402 人,烏方這邊約一半爲馬裏烏波爾的防守人員。
這次的換俘行動也是 2022 年 2 月蘭以來,俄烏雙方的第 50 次換俘,迄今累計已有 3000 多名戰俘返回烏克蘭,烏方也釋放大約相同數量的俄方人員。
盡管換俘算是《明斯克協議》中唯一得到落實的條款,但實際上俄烏雙方都沒有釋放所有戰俘,始終手頭扣押一部分當作談判時的籌碼。
在 100 多年前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也稱《海牙第二公約》)中,就專門有一章規定了戰俘的地位、權利和待遇,在之後的《日内瓦公約》又得到了補充。
例如第 68 條規定:如條件允許,交戰國應盡快遣返重傷和重病的戰俘;第 72 條規定出于人道理由,交戰國應締結協定将長期羁押的健壯戰俘直接遣返或交中立國收容。
1949 年 8 月 12 日締結的《日内瓦第三公約》,對戰俘從俘獲到釋放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了全流程的詳細規定,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的現行戰俘問題國際法解決方案。
其中,第 109 條規定:在戰事期間,沖突各方,應依有關中立國之合作,努力商定辦法使下條第二款所列之患病及受傷戰俘收容于中立國。此外,彼等并得締結協定,俾将經過長期在俘之健壯戰俘直接遣返,或拘禁于中立國。
第 118 條規定:實際戰事停止後,戰俘應即予釋放并遣返,不得遲延。沖突各方爲停戰而締結之協定中,如無關于上述事項之規定,或不能成立此項協定者,各拘留國應即依照前款所定之原則,自行制定并執行遣返計劃,不得遲延。
從這些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去,遣返或交換戰俘不僅可以在戰争結束後進行,同樣也能在戰時進行,隻不過在戰争進行期間就交換戰俘,大概率是在給對方增添可作戰的有生力量。
交換戰俘,有時候是弊大于利的。可以說,對于戰俘遣返的規定,國際法大多是出于人道主義的立場,而實際上,交戰雙方往往會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由于蘇聯是《日内瓦第三公約》的簽署國,而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從條約繼承的法理角度,公約對烏克蘭和俄羅斯均有法律約束力。
不過,俄烏雙方還沒正式宣戰,俄羅斯到烏克蘭執行的隻是特别軍事行動,所以真要不遵守這個《日内瓦第三公約》的話倒也問題不大,但是現在都進行了 50 撥了,那麽他們這是爲什麽呢?
比如可以把有經驗的老兵換回來以維持戰鬥力,同時把對方的俘虜換回去可以減輕己方的後勤壓力,畢竟國際法規定交戰國負有維護戰俘生命安全和保障必要權益的義務,戰俘的衣食住行以及看押防範都在消耗己方的資源。此外,還可以省下不少用于看押的兵力,當然,最好隻把那些受傷的且不能在短時間内複原的換回去了。
而換回己方戰俘還有助于提升士氣和安撫民心,讓士兵們覺得即使被俘也是有機會換回來的,這樣可以使他們更英勇的作戰也可以減少被俘後洩密的情況發生,可以說對深處戰火的普通人而言,能撿條命回去那絕對是祖墳冒青煙的運氣了。
如果戰俘是地位較高、身份特殊或具備特殊技能的人物,那麽他的利用價值就更高了,往往成爲交戰雙方進行政治談判或秘密交易的籌碼。
像 2022 年 9 月份的時候,烏克蘭就用親俄政黨領袖梅德韋丘克交換了 200 名烏方被俘人員。
▲梅德韋丘克
這個梅德韋丘克之所以能換 200 名戰俘,就是因爲他是烏克蘭的反對派領導人,也是烏克蘭著名富豪,外界盛傳他與普京本人關系緊密,此人曾經擔任過烏克蘭總統辦公廳主任,是著名的親俄派。
梅德韋丘克所領導的親俄派曾一度在烏克蘭議會中占有 44 個席位,烏東的俄族人十分支持他,在俄烏沖突爆發後,梅德韋丘克的黨派被勒令停止活動,他則于 2022 年 4 月被捕。
至于這次重新回到前線的英國雇傭兵阿斯林,由于他是雇傭兵身份,因此并不受《日内瓦公約》的保護。2022 年 6 月,頓涅茨克政府以 " 從事旨在奪取政權和推翻國家憲法秩序的雇傭兵活動和行爲 " 罪名,對他判處了死刑。之後他提出了上訴。
到了 2022 年 9 月,在沙特首相的斡旋下,俄羅斯用 10 名在亞速鋼鐵廠戰役中被俘的烏方指揮官換了 55 名俄方士兵,這 10 人裏面就有阿斯林這三名被判死刑的外籍雇傭兵。
阿斯林獲釋後,在采訪中聲稱,他當時被俘虜時,俄軍發現他是英國人,直接給他鼻子上來了一拳。這次他重新回到戰場,不知道如果再次遇到俄軍,還會不會有那麽好的運氣。
所以說,不要以爲換俘隻是單純的人員交換,實際上每一次換俘的背後,都是複雜的政治談判和利益交換,很多時候交戰的雙方政治方面的考量要遠遠超出戰術的影響,所以這種 " 放虎歸山 " 的行爲肯定還會持續下去,但是無論如何,這對于備受戰火摧殘的戰俘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