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哪吒
編輯 | 烏蠅歌
小風小浪原創出品
春節檔票房争霸賽,目前進行到了白熱化階段。
《無名》導演程耳,啟用争議流量王一博做主演,還打出超級商業片的預告。
上映兩天,在豆瓣落得個 " 分歧較大,謹慎參考 " 的評價。
随後又在知乎親筆寫下票房号召書。
他認為自己的電影有觀影門檻,知乎用戶剛好是能跨過門檻的 " 高審美趣味 " 觀衆。
然發微博聲稱以上言論是工作人員寫的,與程耳無關。
簡單來說,就是既要商業,又想要藝術。最後兩頭都沒讨好,導演頂鍋蓋逃跑。
另一邊,一些網友認為《滿江紅》有 " 偷票房 "" 抄襲 " 之嫌。
官博選擇用法律武器反擊,給部分大 V 發了律師函。
這場烏煙瘴氣的營銷大戰,倒是我最樂意看到的場面。
于私,罕見的内娛活人,在線發癫。這場越撕越響的戲比電影本身還精彩。
于公,有摩擦掐架,就意味着電影行業沒有擺爛,還試圖力争票房上遊。
不得不承認,從發行到宣傳,這股生龍活虎的勁兒倒有三分像從前。
在疫情前,隻要電影安排在同一檔期,甭管是文化人,還是商業片大導演:
為了搶票房賺錢,各發各的癫,處處是硝煙。
而且幾年前還沒有飯圈混戰,大導演們都是親自扛旗下場。
對着同行、影院、媒體、觀衆一通點炮,撕得比現在還瘋狂。
主角還是張藝謀。
2006 年底,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和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相遇賀歲檔。
賈樟柯、張藝謀、張偉平(後兩人共同創立了新畫面公司)
這不隻是兩個片子的比拼厮殺。
更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商業大片和藝術小片,電影創作為利和為藝謀之間的較量。
文藝電影《三峽好人》,頂着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的光環。
在北大首映時,賈樟柯說:想看看在這樣一個崇拜黃金的時代,有誰還關心好人。
後來就行為藝術似的讓兩部片子同天上映。
結果就是,自己的電影賣不出票,在市場上落了下風。
賈樟柯率先出手,掀起了這場" 賈張嗑 " 大罵戰。
他諷刺張藝謀和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商業大片失去想象力,洋洋灑灑抨擊國産大片之 " 怪現狀 "。
罵人家一肚子藝術細菌。
張藝謀的商業夥伴張偉平立馬反擊,抓住賈樟柯的命脈:
《三峽好人》由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 · 穆勒投資,他能獲得國際大獎是跟馬可 · 穆勒玩 " 貓膩 "。
賈樟柯要張偉平拿出證據,不然就告他诽謗。
張藝謀本人半拉踩半陰陽地回應:
第一,我不高貴;第二,我不說同行壞話。
第三,藝術片和商業片本來就不該一鍋燴。" 國内隻有商業院線,這是産業鍊的問題。"
牌桌上導演輪流發言完畢,誰成想張偉平又站出來點炮。
從探讨中國電影體制和未來,轉向幼稚園撒潑打架。
他原話是:" 賈樟柯,我要他把嘴閉上,少 tm 說話 "。
還說 " 金獅獎都是他拿剩下的 ",賈樟柯這麼嘚瑟,活像 " 範進中舉 "。
賈樟柯恢複了文化人的自信,淡定回應,請他文明用語。
2007 年初,經過多方和稀泥,賈張終于息戰。
大家可能想不到在中間充當和事老的,是罵人如流水的馮小剛。
原因也很簡單,他那兩年沒有電影上線賀歲檔。
讓人唏噓的是,當年張藝謀身邊總有張偉平陪着加油打氣,一緻對外搞團戰。
為利謀,也自然有一天為利而散。
在二人合辦的新畫面公司,張藝謀負責藝術創作,張偉平負責商業運作。
5 年後的《金陵十三钗》宣傳期,兩兄弟決裂,團戰變個人戰。
張偉平不滿意電影沒有激情戲,商業賣點不足。
張藝謀認為宣發手段太下沉,不符合影片的藝術定位。
力沒往一處使,《金陵十三钗》口碑下滑嚴重,這也成了二張分道揚镳的導火索。
幾個月後,張藝謀的弟子何珺,遭張偉平策反,在微博爆料張藝謀超生事件。
《金陵十三钗》獲得金球獎提名,張偉平帶着女 N 号韓熙庭走紅毯。
女主角倪妮反而沒到現場。
外界一片猜測中,倪妮發微博亮相,表面上寫作什麼都不知道。
實際上錘了新畫面公司資源分配不公,壓根沒通知女主角去金球獎現場。
無論偏向藝術派還是商業派,張藝謀頂多就是跟導演打打嘴炮。
真正刀刀見血波谲雲詭的戰場,都在院線的排片大戰裡。
2016 年,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排片少,票房不理想。
馮小剛,aka 上電影必罵人的小鋼炮,某天中午 12 點發了條大瓜預告,要手撕王健林。
看看,當時的大瓜在趕來的路上還帶哨。
30 分鐘後,馮小剛以電影女主角潘金蓮的口吻陰陽怪氣,訴說王健林 " 罪狀 "。
直指萬達影院的排片率低,故意給自己使絆子。
順便還給萬達集團扣上了壟斷電影、買下好萊塢的大帽子。
在公開信中,他還提到了華誼兄弟和萬達集團的私人恩怨,也就是這塊 " 小牆皮 "。
當年華誼兄弟為了宣傳電影賣票房,邀請萬達文化集團的副總裁葉甯,擔任華誼兄弟 CEO。
萬達民間代言人王思聰,立馬在微博回應:
馮小剛所在單位挖牆腳,招惹了萬達集團,别來跟我提條件。
華誼兄弟執行總裁王中磊聞言,也下凡加入罵戰,寫出了古早霸總的氣勢:
先來一招我不要你覺得,誰有資格 " 不悅 " 得聽我的。
接着又辯駁,生 ... 生意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那分明是人員流動,職場正常現象罷了。
一時間微博上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馮小剛也憑借着出色的嘴炮能力,撕來了一些票房。
當然,他不光撕影院,狠下心來連媒體和觀衆老爺們都要罵。
2013 年,馮小剛宣傳《私人訂制》,自掏腰包租場地請媒體看電影。
路演跑了一圈,豆瓣評分頁面全是一星差評。
馮小剛打開微博,連放七炮痛罵影評人,範圍從古到今,内容從文藝到商業。
全方位論證這幫人是收了錢不辦事的 " 大尾巴狼 "。
後來《上海堡壘》可能學到了這一招,在官方微博以穩定的頻率發瘋。
當然,馮小剛的勇是全方位無可比拟和複制的。
轉天開發布會,他直接對着攝像機爆粗口:
" 現在有一幫豆瓣什麼的,都 tm 的大尾巴狼,假裝懂電影。
狗屁,還聊電影蒙太奇,你知道什麼是蒙太奇?"
一百個觀衆心裡有一百種關于蒙太奇的解讀。
4 年後,馮小剛的《芳華》上映。
為了宣傳電影,他抱拳拱手登上豆瓣開屏頁面,留下一段溫暖而誠意滿滿的宣傳文字:
"2017 上豆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芳華。"
把三年内他能屈能伸的美好品格來回這麼一剪接 ↓
這就是我心目中不以叙述的順接關聯而是以其對比性關系為依據的對比蒙太奇。
導演們掀起電影罵戰,一方面是為了炒作博關注、賣票房。
但如果電影不叫座,導演直接把鍋推給觀衆,那實在是給失敗找借口。
比如姜文曾經拍了《一步之遙》,自認為是 " 開民智 ",結果觀衆不買單。
一氣之下,他私下跟朋友吐槽,這是 " 包餃子喂豬 " 的事。
當然,這話是姜文 2016 年私下裡說的,李非是 2018 年爆出來的。
曝光這番話的目的很簡單。
李非,《邪不壓正》的編劇,同時也是《命運速遞》的導演。
兩年後的電影《邪不壓正》反複提及餃子和醋
兩部電影都在 2018 年上映。一句 " 包餃子喂豬 " 轟動全網,也給電影宣發炸開了市場。
一年後,第 43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大師課上,有學者提問 " 包餃子 " 問題。
姜文說:" 喂豬 " 是個錯誤,因為豬不吃餃子。
看似澄清 " 喂豬 " 言論,實則更進一步譜寫冒犯文學,讓攻擊觀衆的子彈持續飛在姜文大片宇宙。
聊起 " 豬 ",這可能是串聯華語娛樂圈十年的靈魂物種。
2016 年,姜文說山豬不吃細餃子,用豬調侃觀衆。
2006 年,觀衆才不是軟柿子,豬指代的是明星。
當年單行道樂隊出了首單曲《豬都笑了》,冒犯了娛樂圈半壁江山,邀請全明星陣容給他發律師函。
這一年,超前人類認知 300 年的藝術巨制《無極》問世,大導演陳凱歌跌落神壇。
第一個戳破他名導藝術大夢的,是剛入職光線的新主持人柳岩。
彼時她還沒過一個月試用期,就輕裝上陣采訪陳凱歌。
柳岩問出的第一個問題,有如驚天大雷:
陳凱歌當即黑臉跳腳,熟練運用比喻、反問等文學修辭痛罵記者:
" 在我的《無極》首映前三天,你說這種話,用何居心?
這就好比我的孩子剛滿月,你來問我他會不會夭折一樣!"
柳岩從采訪現場落荒而逃,陳凱歌窮追不舍,指名道姓追出來要接着質問。
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這是怎樣一種刨根問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無極》上映後,網友胡戈的作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問世,開辟了 " 小美小帥 " 宇宙。
這個根據電影内容剪出的鬼畜視頻,口碑比電影本身要好得多。
陳凱歌義憤填膺,要和胡戈将官司進行到底,還放出 2006 年度狠話:
" 做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這句話被當年的頂流單曲《豬都笑了》化用在副歌部分,反複吟唱鞭策。
此後,這部獨領風騷數百年的《無極》就成了陳凱歌的心魔。
直到 2019 年,李誠儒在綜藝裡提到自己沒欣賞過這部電影,陳凱歌還會眼睛半眯,發動挖苦諷刺之術:
拐着彎罵人家是趕不上時髦的夕陽紅老人。
一邊嫌觀衆的鑒賞水平不夠格,一邊又要賣票賺錢。
所以這 20 年來總有人打着商業大片 + 流量的旗号,固執地抒發自己的小衆羅曼蒂克。
按照李安的話說,還是導演太自戀。
他曾經辣評大陸電影之怪現象:
" 當導演拍電影,不是想表達我們自己最重要 ......你把自己放那麼重要,就是自我,就是業障,而不是藝術。"
電影 " 藝術 " 有沒有複蘇,目前還沒有定數。
看春節檔的架勢,導演們自戀破防、炒作營銷那一套,就要卷土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