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漫長,等待今晚《狂飙》大結局的時間好漫長。
那邊春節檔殺得你死我活,結果話題度全被一個電視劇截胡了。
别的劇火,要麼是年輕人愛看,像去年的《夢華錄》屠版熱搜。
要麼就是老年人愛看,像《娘道》讓萬千家庭關系反複破裂。
但是《狂飙》,統一了全家的遙控器掌控權。
每天七點半,我爸也不放炮了,我媽也不刷抖音了,我們全家三代都守着中央八套。
上班了也沒消停,午休全辦公室端個外賣看《狂飙》。
别的電視劇是電子榨菜,我看《狂飙》是電子迷藥。
《狂飙》講了啥呢,一句能概括,五句說不清他有多精彩。
如果《狂飙》隻有高啟強,那就是《教父》版《絕命毒師》。
注意看,這個男人是個小魚販。
他愛弟弟,愛妹妹,為了撫養他倆,三十好幾了還是母胎 solo。
在被菜市場混混揍得滿臉血的時候,他肯定想不到,在 6 年後,他依然愛弟弟愛妹妹,但他成了隻手遮天(而且有老婆)的黑道老大。
如果《狂飙》隻有安欣,那就是《掃黑風暴》。
安欣是那種人品無暇十成新的警察。
沒有犯罪分子能黑化他,甚至在犯罪分子警局想争取人道關懷,都會可勁呼喚他。
這麼理想主義的角色多難在官場斡旋可想而知。
經過 6 年的努力,安欣成功從上表彰大會的一線警察,變成了警局十八線宣傳科科長。
如果《狂飙》隻有高啟強和安欣,那就是《甄嬛傳》。
一開始,安欣得知高啟強被混混欺負,上前主持正義,倆人就成了朋友。
在這之後,高啟強學會了用安警官的名号,吓退菜市場混混。
安欣是他的甄嬛,也是他的皇後,他們可以是幸福兄弟花。
但一次高啟強為了幫弟弟籌錢,撞見黑道大哥的親兒子暴斃。
一下被大哥盯上,隻能鬥狠換命,從此高啟強名揚黑道。
人性的底線被拉低,高啟強開始走向社會的陰影。
再湊到一起吃飯的時候,安欣還是那個安欣,高啟強已經不是高啟強了。
飯桌上互相試探,眼神交鋒。
這倆老爺們的心眼子,比甄嬛全宮的人加起來還多。
如果忽略他倆的關系,你又将看到《人民的名義》。
所有人的立場都掩蓋在光鮮的身份下,他們可能是官員,可能是警察。
就連高啟強後來都給自己弄了個政協委員當。
老百姓都當他是慈善企業家,還叫他小心一個黑社會叫刀哥,然而刀哥是高啟強的人,正在跟他一桌吃飯。
高啟強已經可以黑道白道無縫切換,這是第一集。
而上面說他之前賣魚挨打,也發生在第一集。
什麼意思?
《狂飙》有兩個時間線,2000 年和 2021 雙線同時叙事。
告訴了你開頭,告訴了你結果,讓你瘋狂好奇其中的過程。
所以,我感覺被劇透《狂飙》,根本不影響追劇熱情。
被劇透的我 be like
結局不是答案,解題過程才是這部劇最迷人的部分。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狂飙》剛看了兩集,還有更多可看的人。
世界上最不好受的是追平了《狂飙》,憋得開始發瘋的人。
看過《狂飙》的人多少會留點後遺症。
看到冷凍車繞着走的,那多半是看了《狂飙》。
被領導罵完,轉頭跟你說 " 告訴老默,我想吃魚了 ",多半也是看了《狂飙》。
這個老默就是高啟強的禦用殺手,開着冷凍車,叼着棒棒糖,輕輕帶走新鮮的人命。
簡直是《開端》鍋姨 2.0。
老默給觀衆吓着了,其他角色也沒好到哪去,讓人懷疑是不是演員本色出演。
先是# 建議查查張頌文 不像是演的 #,上了熱搜。
後來# 建議查查狂飙全員 #上了熱搜。
最近我又看見有人說:建議查查編劇,不像是編的。
頭回聽說編劇沒被寄刀片,倒被觀衆寄律師函的。
演員們已經為自己演的反派角色直播道歉,照這麼下去,編劇承諾遵紀守法的小作文也指日可待。
那邊憋到開演員玩笑,這邊已經有一批觀衆開始二刷。
看《甄嬛傳》用的顯微鏡,到《狂飙》這回收再利用。
當初怎麼數敬妃宮裡有多少塊磚的,現在就怎麼數高啟強有多少片假發。
在全國觀衆面前,大哥的一切僞裝都被看破。
發際線是貼的,鬓角是眉筆畫的,肩膀頭子黃那一塊也得研究一下。
就跟一個好電影都滾字幕了,還是會有觀衆坐在原地等彩蛋一樣。
《狂飙》也是越往下扒,觀衆的行為越讓人迷糊。
每一段情節都揪心,搞得觀衆覺得每一個鏡頭都有意義。
李響下線之後,從此儲物櫃不是儲物櫃,是李響生命最後的宣言。
不鏽鋼也不再是不鏽鋼,是他從未動搖的初心。
飙人們扣細節頂多算是眼神好。
能證明一部劇火到人心坎兒裡的信号,是觀衆們樂于 " 二創 "。
網友們把高啟強和劉華強兩個狠人的成功精髓總結提煉,說 2023 的成功标配就是得騎電動車。
看下線的好人,和走向歧途的壞人覺得惋惜,又私下給他們安排了暖心的開店結局。
這一衆狂歡的 " 摳細節 " 和 " 亂飙 " 景觀,足以證明《狂飙》是一部為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好菜。
那這劇憑啥火成這個德行?
用爽子的話講:不用觀衆發瘋,它也不把咱當傻子。
用龍傲天和劉波 er 的話講:這劇用真心。
用陳佩斯在《主角與配角》的台詞講:你管得了我,你管得了觀衆愛看誰嗎?
其實之前咱掃黑的劇也拍過,還記得幾年前大火的《人民的名義》,也是掀起一波狂潮。
但我個人認為《狂飙》比它更好,因為它更下沉、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連小人物都有血有肉。
在這劇裡我們能看到很多底層人物的形象,他是你是我,是所有沒靠山沒抱上大腿的普通人。
賣魚小販高啟強,開始變壞是因為嘗到了甜頭。
在一個本本分分賣魚,拉扯弟弟妹妹的樸素心願都難實現情況下,他認識了能守護他的安欣。
出于安欣的身份和背景,他獲得了地頭蛇的畏懼、身邊人的尊重。
這是他之前從未體會過的尊嚴的甜頭,也促使他之後對階級和被認可社會身份的向往。
把一個人變瘋很容易,隻要他經曆過永無盡頭的絕望,善惡難分的窒息。
高啟強正是如此,當好商好量行不通,送禮的人情被看輕,尊嚴與生活被踐踏得體無完膚,他無法靠世俗規則與正義庇護,就隻能自己變瘋。
鄉村青年李宏偉,一個典型的農村、縣城混混形象。
在貪圖利益的村長父親的教育下,他早早就見識了 " 權力 " 的魔力;在欺善怕惡的成長環境中,他也産生了對 " 暴力 " 的向往。
但同時,他也不甘心,他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走出村子,可村子外他能接觸到的,卻是與他一道的狐朋狗友,是極具誘惑性的燈紅酒綠。
李宏偉的暴力是赤裸的,他有青年的生猛與乖戾,也有對是非善惡的誤解。
他的悲劇這不是他的選擇,而他也不過是原生家庭和不良教育的祭品。
棒棒糖殺手老默,是沿海版李豐田,漁民版河正宇。
人生主題就兩詞兒——女兒與感恩。
安欣幫他找到女兒,他就覺得 " 好人不該命短 ",到死也不會朝安欣開槍。
強哥幫過他,在出獄後無法生計時,給他一個魚攤,一份照拂,他就心甘情願賣命。
老默殺了很多人,他沒有宏大意義上的善惡,他活得是道義,也是宿命。
" 傻子 " 李青,一個從小被欺淩到大的殘疾人。
一個廚藝高超,卻被社會歧視,而無法獲得工作的邊緣人。
他為相依為命的父親而死,也為傻子不被尊重的社會體系而死。
這些活在市井、鄉村的人物身上有時代的悲劇性。
在社會的不公分配下,在邊緣人缺少尊嚴的體系中,他們走向黑夜,也走向了毀滅。
另外,《狂飙》很成功的一點還在于它并不回避正義隊伍中,成為始終如一好人的艱難。
想要上訪的譚思言被卷入水泥;
恪盡職守的李響被推下樓梯;
執拗真相的陸寒消失得無聲無迹。
隻有安欣,一個有背景的主角,失去戰友、愛情、青春,用遍體鱗傷才能換來微弱的光。
這條正義的路越是艱難,越說明了黑洞的深邃。
看得時候我也一直在思考,真正的正義該是什麼?
它不應該隻是高啟強、趙立冬等團夥的覆滅。
它更應該是一個不用認幹爹、不用抱大腿、不用以追逐正義而犧牲為代價,一個普通人能活得有尊嚴,一個不以 " 軟肋 " 為恐懼的社會。
最後,想聊聊這盤好菜的上桌。
這幾年受時代的裹挾,好菜其實很難上桌。
很多觀衆也把這部劇稱為 " 蝦系電視劇 ",去頭去尾可食,第一集容易勸退,最後結局也不會太超乎人意。
包括其中吳剛老師的旁白,和 26 集之後的口型與音頻不符,都是為這盤菜上桌做出的努力。
有人在形容這部劇的時候,會想起鄭淵潔寫的小故事《一斤沙》。
一個人賣大米,市場的規矩是每十斤大米摻一斤沙子。
這個賣大米的人既不能破壞規矩,又不想讓顧客硌牙。
他就沒把大米和沙子摻在一起,而是九斤大米旁邊單放一斤沙子,捆綁銷售,把暗坑變成明坑。
聰明的人賣沙子如此,這部劇亦然。
正如賈樟柯在他的電影手記裡說:總指望着别救救我們,這是奴才思維,我們應該自己救自己。
很多人喜歡《狂飙》,是說它敢寫、敢拍。
我不大喜歡這個 " 敢 " 字,因為它本身就是現實主義作品。
創作者還原現實還需要勇氣,這和賣大米還得摻沙子的市場規則無異。
但無論如何,這盤菜上桌了,給 2023 開了個好頭,也希望它不是絕響。
曆史不會重複,但總在押韻,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好劇。
作者 / 牛小玲、髒腦丸
編輯 / 姜 姜
設計 / 一隻鹿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