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田亮女兒 " 森碟 " 參加國際網球比賽的新聞沖上熱搜。
她在新加坡的比賽中,擊敗了來自新加坡的本土選手董奕卓,取得了首戰告捷。
不知道大家是否對 9 年前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那個愛哭愛鬧,又容易情緒崩潰的森碟還有印象?
而 9 年過去後,那個唱着 " 爸爸,爸爸,我們去哪裡呀 " 的小女孩,早已成長為一副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模樣:
媒體報道她 14 歲,卻已經是 1 米 7 的個子,身上很多肌肉。
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網球技術,連田亮也說在國際大師的訓練下,森碟的網球水平一直在進步。
" 森碟 " 是跳水奧運冠軍田亮和歌手葉一茜的女兒,如果她能夠在網球上有一定的造詣,很有可能會在父母的光環下取得不錯的成就。
9 年前,田亮兩口子攜 5 歲的女兒森碟參加湖南衛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
因為清秀的外表、吃苦耐勞和樂于助人的表現,森碟獲得了衆人的喜歡,又因為她跑得快,還能背着沉重的籮筐毫不費力地行走而被戲稱為 " 怪力少女 "。
森碟遺傳了父母的美貌和運動天賦,以田亮在國内的資源和人脈,她如果要走娛樂明星的路線接廣告代言簡直輕而易舉,畢竟做明星最容易賺錢。
但田亮夫婦并沒有把女兒往娛樂圈裡塞,而是花重金,花時間,用 " 精英 " 的方式去培養女兒。
很小的時候,她就練習打網球,在炎熱的夏天練球,滿頭大汗,有時候還會扭傷腳踝。
12 歲,她就已經進入深圳星河灣俱樂部進行專業的訓練,開啟了她職業網球選手之路,雖然隻是開始,但她付出的辛勞汗水也不容小窺。
按照一般的職業網球選手平日訓練的強度,網球手每天至少要練球 2-6 小時以上。
此外,還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才能扛得住在球場上長時間來回奔跑揮汗如雨的體力消耗,吃不了苦的孩子,根本難以長期堅持。
田亮曾經在微博上曬過森碟的腳,上面有很多繭,關節甚至有點變形。
有網友指出,她的腿部肌肉線條,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練成這樣。
除此之外,她的小提琴還拉得非常好,是能夠提着小提琴直接上央視的那種。
凡是家裡有練習樂器的家長都知道,一個孩子要想把樂器練到能上央視表演的程度,得耗費多少的精力,這已經不單單是花費多少錢的問題,而是付出的時間、精力和心力的問題。
正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森碟能把小提琴和網球練成這樣,在背後是付出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努力和汗水。
很多人以為明星或有錢人就知道在教育上縱容孩子,其實他們錯了。
有錢人很懂得讓孩子去 " 吃苦 ",隻不過他們的孩子吃的并非一定是 " 種田掘地、面朝黃土背朝天 " 的生活之苦,也有可能是在各種學習和技能上鑽研的苦。
這樣的 " 苦 ",一點也不比窮人的孩子少,甚至有時候會更加嚴格,但恰恰是這樣的 " 苦 ",能讓他們的孩子走得更遠。
有錢人之所以成為有錢人,是因為他們往往比普通人格局更大,考慮得更長遠,他們比普通人更懂得如何去培養自己孩子。
其實很多名人、政界商賈,都很樂意去讓自己的孩子吃苦。
李嘉誠盡管很富有,但從不嬌慣自己的兩個兒子。兒子讀小學的時候,他就讓兩個兒子擠電車上下學,電車人多擁擠還不安全,有一次,李嘉誠的兒子忍不住問:
" 為什麼别的同學都有私家車轉乘接送,而你卻不讓家裡的司機來接送我們呢?"
李嘉誠是這樣和自己的兒子解釋的:
" 在電車和巴士上,我們能看到不同職業和不同階層的人,能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感受到最真實的社會。但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見,什麼也不會懂。"
李嘉誠的兒子,從八九歲開始就在課餘時間去做兼職賺零花錢用。
他們去餐廳當侍應、雜工、去高爾夫球場當球童,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李嘉誠就送他們去國外留學,讓他們獨立生活和學習,到他們畢業後,進入家族企業,從基層幹起,錘煉了四年才被提撥上去。
如今,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都成了商界巨賈,成就雖然不能和父親相比,但也是站在 " 巨人肩膀上的成功富二代 "。
還有玻璃大王曹德旺,他就曾安排自己十幾歲的兒子曹晖在自己的生産車間工作。
曹晖進入車間後,開始是幹點雜活,搬搬玻璃、打掃車間等等,然後幹技術活,切片、洗滌、垂直爐、掰大片 ……
六年後,曹晖把工廠所有的工序都幹了一遍,一直從工人做到了車間主任,漸漸摸透了工廠的生産和管理,最後進入高層,成為家族企業的接班人。
還有霍啟剛和郭晶晶,在他們孩子剛滿 5 歲的時候,就拉着他在烈日的暴曬之下,插秧種田。
今年才 9 歲的英國小王子喬治,他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
數學、英語、法語、科學、曆史、地理、計算機、宗教、戲劇、藝術、體操、遊泳、擊劍、高爾夫、陶藝、芭蕾等十餘種科目,還有各種禮儀和常識。
我們以為,富人或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錦衣玉食,日子會過得很輕松,但實際上,真正富豪家庭的孩子,他們的人生一點都不輕松。
富人正在用吃苦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我們的普通人和窮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至少,我現在看到的現象就是,富人拼命在想着讓孩子吃苦,但我們的窮人卻拼命讓自己的孩子不吃苦。
我看到無數這樣的人:
他們明明收入緊巴巴,一個月隻有三四千,但卻舍得給孩子買上千的運動鞋和外套,無底線地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他們明明工作已經很辛苦,卻還是對孩子大包大攬,舍不得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于是,他們的孩子,明明家裡很窮,卻不會分擔任何家務,吃飯還挑三揀四,一會嫌油放少了,一會嫌鹽放多了 …… 過着一種窮人家 " 少爺般 " 的生活。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父親是一個工地的搬磚工,沒有什麼技術可言,每個月靠一點微薄的血汗錢支撐起整個家庭的收入,有一天女兒要買手機,他帶着一沓皺巴巴留有體溫的鈔票和女兒來到手機店。
可是女兒執意要買蘋果手機,那幾千塊錢一台的手機,他可能做幾個月的工都不一定能夠存得到,他感到很無奈,雖然寵愛女兒給她買了,但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笑過。
或許,他正想着,買一台蘋果手機,他要搬多少闆磚,扛多少袋水泥,流多少汗,受多久苦?
可是這一切,自己那嬌生慣養的女兒卻一無所知,她隻知道,别人有的,她也要有。
看到這個女孩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堂弟。
我的堂弟,過完年了正在找工作,而他的學曆僅僅是中專,工作很不好找。
在之前,他的每份工作都幹不長,堅持最長的竟然是 6 個月。
問他為什麼要頻繁辭工,他皺着眉頭說:" 這些工作太苦太累了,很多是銷售崗位,每天一大早就要出去拜訪客戶,一天要跑好多地方,外面太陽又曬,灰塵又大,還隻能坐公交車,客戶說話又難聽,我哪裡受得了。"
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究其原因,就是我叔叔從小對他太寵愛了。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什麼買什麼,甯願自己窮點累點,也不能苦了孩子,于是導緻他明明來自于農村,卻吃不了苦。
我之前給他介紹了幾份工作,他卻總是抱怨說:打工真辛苦啊,我在家裡什麼活都沒幹過,生活真的太艱難了。
聽到他這番話,我覺得唏噓不已。
很多父母,因為他們自己童年時吃過很多物質上的苦,吃不飽穿不暖,沒有玩具,也沒有娛樂,父母什麼都沒有給自己買過。
所以當他們為人父母後,出于一種補償性的心理,就竭盡所能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他們以為自己在補償孩子,其實他們隻是在害孩子,當他們的孩子從小習慣了養尊處優,不能吃苦,那他們長大以後又怎麼去融入社會?
貧富的差距,本質上就是教育上的差距。
高認知的富人,更想通過吃苦把子女培養成才,而低認知的窮人,則培養出了更多的不能吃苦的窮人家 " 富二代 "。
父母想讓孩子過得舒服,初衷可以理解,但可怕的是,很多貧窮的父母們并沒有意識到,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吃苦,他們長大後就要吃一輩子的苦。
富人的孩子由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可以說是坐着火箭在飛速前行。
而很多寒門的孩子,先天沒有那麼優越的條件,再加上後天父母的寵溺,喪失了很多能力,尤其是最為寶貴的吃苦能力都沒有了。
一個在加速前行,一個在不停倒退,這其實就是窮富差距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