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音樂先聲,作者 | 丁茜雯,編輯 | 範志輝
2022 年的全球樂壇,是被有所忽略的 " 采樣年 "。
近期,來自于斯德哥爾摩的采樣平台 Tracklib 發布了《2022 音樂采樣報告》。在這份報告中,Tracklib 也将這一年的主流音樂所涉及的采樣内容進行了細緻劃分,并基于 2022 年 Billboard Hot 100 榜單進行了抽樣分析。
當然,采樣藝術并非隻有一種形态,它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和靈感源泉,早已在音樂制作中占據着一定的席位。通過音樂人的創意融合後,采樣也在轉換現有的音樂語境,令原作 " 重生 " 在新的作品中,創造出全新的音樂。
而在時間的洪流中," 采樣 " 也曾被一度打上 " 已死 " 的标簽認證,但有趣的是,縱觀位列今年 Billboard Hot 100 榜單歌曲,卻在采樣這一範圍内呈現出較為統一的默契,無形中揭示了當下流行音樂中的采樣面貌。
歐美樂壇的 " 采樣之年 "
論起 2022 年的歐美樂壇是如何與音樂采樣交織的,自然是需要将目光聚焦在排行榜前列的熱門歌曲。
根據 Tracklib 報告顯示,2022 年 Billboard Hot 100 上榜歌曲中,17% 的歌曲基于此前發行過的歌曲采樣進行制作,相當于每五首歌熱門歌曲中就有一首是在采樣的基礎上完成的。相比前兩年,采樣過往音樂作品的熱門歌曲數量呈現出了明顯上漲的趨勢,增加了 31% 左右。這一趨勢也能看出,采樣正在被看重為制作熱門歌曲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着趨向流行的态勢。
在這其中,來自于 00 年代的歌曲,又是最受歡迎的采樣樣本。與 2021 年相比,采樣自 21 世紀發行歌曲的頻次增長了近 24%,并在 2022 年首次超過 90 年代歌曲成為 " 采樣大戶 "。
這也意味着,當下越來越多的音樂作品,開始選擇以此來作為成就 " 爆單 " 的基底。 比如 Jack Harlow 在 2022 年席卷各大榜單的爆紅熱單《First Class》,便是采樣自 Fergie 在 2006 年發行的經典歌曲《Glamorous》,并在 Billboard 全球單曲年榜中結算為第 6 名。
而從曲風類型來看,R&B 這一分類則是最為被頻繁采樣的存在。據 Tracklib 數據,自 2008 年以來 Hip-hop 曲風都是第一大被采樣流派,長居音樂采樣領域首位,也是備受音樂人喜歡的音樂類型。
但在 2022 年,R&B 曲風卻同比上漲 40%,力壓 Hip-hop 成為了新一代采樣源,側面來講,R&B 曲風也正迎來 " 采樣複興 "。
像是 Future 在 2022 年與 Drake 合作的《Wait For You》便是從 Tems 在 2020 年發布的 R&B 單曲《Higher》中進行采樣重新制作,《Wait For U》這首歌曲也曾在 Billboard 榜單、YouTube Music 拿下一位;另外,Pusha T 與 Kanye West、Kid Cudi 合作的《Rock N Roll》,也是采樣自 Beyonce 在 2011 年發行的 R&B 熱單《1+1》,也打入了 2022 年 Billboard 200 榜單前十。
同時,2022 年也是舞曲 " 采樣大年 ",為曆年來最被重視的一年。根據 2022 年 Billboard 熱門歌曲榜單來看,采樣自舞曲的熱單,大多選擇老派經典的 House 和摩登現代的 EDM 舞曲作為采樣來源。
在報告中,Tracklib 也提及,2022 年舞曲采樣相比 2021 年增長了近 36.7%。不過,這種趨勢雖然始于 2019 年,卻未有相關采樣自 House Music 的熱單出現,直到 2022 年才有 16% 的熱門歌曲都采樣自較為早期的舞曲。
比如 Beyonce 在去年發行的專輯《Renaissance》就是對 80 年代 Ballroom 文化和 House Music 的重新 " 洗牌 " 緻敬,其在這張專輯中采樣了 Donna Summer 的《I Feel Love》、Robins 的《Show Me Love》、Teena Marie 的《OOO LA LA LA》、Kelis 的《Milkshake》等橫跨 80 至 10 年代前後的大量舞曲風格作品。
正如 Tracklib 所評價,"2022 年也是我們有史以來見過的采樣舞曲最多的一年。" 可能就算是 2000 年初 Daft Punk 推出《One More Time》時,估計也想不到在二十多年後會成為 Drake 和 21 Savage 的 Hip-hop 單曲《Circo Loco》的采樣基礎。
此外,Stems(分軌)和 Multtitracks(多軌)在 2022 年對于音樂人的采樣大業來講,也更為需要,尤其 Stems 更加受到音樂人青睐。簡單來說,Stems 是一種音軌更少的音頻文件格式,即一首歌被拆解到隻剩鼓組、貝斯、人聲這些核心分軌。
在以往,Stems 必須要通過原作者才能拿到,而随着 Serato Stems、Stem Player 等軟件的發布,Stems 在線提取器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音樂人可自行分離。這也導緻其在當下音樂采樣場景中的适用也愈加頻繁,逐漸占據重要地位。
根據 Tracklib 統計站内數據所得,帶有 Stems 文件的歌曲有近 30%,比沒有 Stems 文件的歌曲要被采樣的可能性高出 9 倍;而在 Google 上,過去五年裡關于在線提取分軌的相關搜索也持續增長至 8 倍。
這也表明,相比 Multitracks,當下的音樂人對于 Stems 的運用更為看重。例如,Jack Harlow 的《First Class》,雖說采樣的是 Fergie 的《Glamorous》,但嚴格來講,是采樣的《Glamorous》的阿卡貝拉(人聲)Stems 文件。
總的來說,從 Tracklib 站内 2022 年被采樣最多的歌曲排名,其實也能看出采樣在去年貫通新舊年代的 " 風光 "。
像是老牌歌手 Keisa Brown 在 1985 年發行的 R&B 歌曲《Ain't No Life After Love》,便是 Tracklib 所得出的去年被采樣最多的歌曲首位,諸如 Frank Dukes、The Coasters 等在 R&B 領域有所建樹的音樂人的多首作品,也均在被采樣最多歌曲前十名;而縱觀采樣歌曲年限,也不僅僅隻是局限在千禧年前後的固定時期,像是發行自 2016 年的 Frank Dukes 作品《The Key》,也是 2022 年被采樣最為頻繁的歌曲之一。
若說 2022 年是歐美樂壇的 " 采樣之年 " 也不為過,不管是 Billboard、YouTube 還是英國 UK 榜等全球榜單上,基于采樣而重新編寫的部分歌曲,确占據了一席之地,并因此獲得不俗的年終成績。在不斷産出亮眼佳績的影響下,可以預料到,采樣也會在今年變得越來越流行。
" 采樣熱 " 反映了什麼音樂趨勢?
從上述報告能明顯看出,00 年代歌曲成為采樣新寵,實則也是反映了當下樂壇 " 懷舊 " 主流的現狀,而千禧複古已然也是近些年歐美樂壇的音樂新潮。
要說為何在如今音樂人愈加頻繁地将千禧年時期歌曲作為采樣樣本,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主要制作人群的改變,即 Z 世代音樂人逐漸擁有話語權。
Tracklib 對此也分析稱,音樂人們更加傾向采樣那些在他們的成長時期發行的歌曲,普遍被一定的懷舊情結影響。這也就促使千禧年音樂在當下重制在全新的音樂作品中成為熱潮占據排行榜前列,同時也是 2022 年樂壇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相比之下,來自于 90 年代的采樣浪潮則不再是主流選擇,于 2022 年首次被 00 年代歌曲力壓。在 Tracklib 整理的一份樣本數據中,譚晶 2000 年發行的《五個月亮》、Bengt Berger 于 2009 年發行的《Simon Says》等不同國家、語言的 00 年代歌曲,均入選了 Z 世代音樂人的采樣庫。
這股浪潮,也同樣影響到日韓音樂市場在 2022 年的取向發展,尤其在 K-Pop 市場已跳脫出部分采樣,反而是在原曲的基礎上進行全曲的 Remake。像是在 2022 年末,NCT DREAM 所發行的冬日專輯《Candy》,便是将一代偶像 H.O.T 于 1996 年發行的同名歌曲再度重新編曲制作,這首新版《Candy》也在韓國各大榜單席卷一位,刷新該組合自身新紀錄。
在此之前,aespa 也曾在 2021 年将 A$ton Wyld 的《Next Level》全曲采樣進行重新制作,這首歌曲也打入當年韓國蓋洛普年歌,拿下當年 MMA 與 AAA 頒獎禮大賞。
可以說,基于一定的音樂工業化、偶像産業化,K-Pop 市場則是依賴于采樣作品帶來的原有的 " 時代濾鏡 " 和市場受衆,無法大跨步做出真正的重新解構,趨向于保守地 " 套用重制 "。但這也正是基于吸引新受衆的共鳴考量,很大程度上還是源于最本質的粉絲經濟需求,也就有所忽略在采樣的基礎上 " 推陳出新 "。即便是今年 K-Pop 頻繁使用的古典音樂采樣,也是如此。
而日本市場目前來看,采樣千禧時期歌曲重新創作也是一定的趨勢。逝世于 2010 年的日本著名制作人 Nujabes 所留下的 00 年代發行的作品,在當下成為了大量日本歌手的靈感來源,比如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其昭和年代的歌曲正在被大量翻新中,準确來講,是這片土地上 City Pop 隐隐的回溯重燃。像是菊池桃子在 1993 年發行的《玻璃的草原》,便是被常用作采樣源的歌曲。
這股 City Pop 采樣熱也對歐美音樂市場有所影響,The Weeknd 去年的新作《Out Of Time》,整首歌曲采樣自亞蘭知子在 1983 年發行的《Midnight Pretenders》。
相比之下,由于華語市場的斷代問題,千禧複古餘韻從未消失過,曆年年榜上,周傑倫、林俊傑、陳奕迅等老牌歌手的經典作品仍然榜上有名,甚至也有周傑倫這般,靠 00 年代發行的作品便能 " 養老 " 依舊。
但這卻并不意味着,采樣 00 年代老歌在如今的華語樂壇中是倍受青睐的方式,反倒是 Remake 和 Remix 等換湯不換藥的形式大受歡迎。不過,華語音樂人也在嘗試抓住如今的千禧采樣熱潮,緩步實驗中。例如,2022 年大象體操樂團發布的專輯《夢境》中一首名為《穿過夜晚》的收錄單曲,便是采樣自日本數搖團 Toe 在 2009 年發布的《Two Moons》。
可以說,懷舊采樣作為支撐今年大多熱門歌曲的成功要素,很大程度上将在 2023 年繼續發揮餘熱,而這也可能是華語樂壇可以嘗試的新方向。
當然,這股 00 年代采樣熱潮,從根本上來講,最大的推動因素脫離不開 TikTok 帶來的傳播營銷。
借助于 TikTok 的算法推薦,不少經典老歌得以在範圍更加廣泛的受衆面前出現,這也就促使了不同年代老歌的翻紅、新生,而這一熱度也被不少音樂人嫁接至自己的作品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 Tracklib 的統計,有 2022 年近 20% 熱門歌曲實則也是嚴重依賴于原作,接近于 Remake 或是 Remix,并非隻是從原作中采樣部分産出新作。
早在去年 8 月,一名 Z 世代制作人 Tristan Olson 将 Sam Smith 在 2014 年發布的《I'm Not The Only One》制成 Remix 版,在 TikTok 上爆紅,一度令該首歌曲在十年後重新打入 Spotify 排行榜前列。這也不難看出,短視頻平台的上位影響着用戶通過 Remake 或是 Remix 尋找過往音樂的算法方式,也在影響着音樂營銷、采樣的轉變。
換句話來說,是在借用市場受衆對于經典歌曲的再現熟悉感,完成引流。能預料的是,基于這種反饋,老歌成為采樣源被 Remake 或是 Remix 的現象,也會愈加頻繁出現,直到 2023 年,或許全球熱單裡這類采樣的占比還将越來越多。
而依托于 TikTok,深入植根在采樣的 Sample Drill 也正在快速發展。在過去的三年裡,Drill 這一音樂流派在 Google 上顯示搜索增加了 442%,僅在 TikTok 上,其相關标簽浏覽量便已超過 1 億次。同時,這一采樣其他歌曲來創作各類 Drill 的亞流派,目前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其正以猛烈的發展态勢在全球各國音樂市場紮根,很可能在 2023 年占據主要位置。當然,也将擴充采樣使用的多樣性。
畢竟,這一新浪潮恰恰是在使用 90、00 年代的 R&B 和 Hip-hop 作品采樣為基石。比如 2022 年在 TikTok 爆紅的英國 Drill 歌手 Central Cee,其一曲成名的《Doja》便是采樣自 Eve 在 2001 年發行的《Let Me Blow Ya Mind》。
另外,AI 在 2023 年或許也将發揮更大的 " 發現 " 采樣作用,輔助音樂人找到更為久遠的采樣源,進而豐富創作。像是去年 7 月,Sample Hunting 社區用戶發現 Google 助手擁有強大的識别音頻能力,具體表現在能夠找出細微的音色和改變音高的采樣源。也正是因 AI 的作用,Daft Punk、Modjo、Quasimoto 等音樂人的某些冷門作品才能作為采樣源被發現。AI 的發展,或許也會不斷挖掘出隐藏幾十年乃至百年的 " 采樣樣本 ",充實音樂人的 " 靈感來源 "。
但總體來講,采樣能否為當下的音樂作品帶來良性作用,才是終歸的主題,也是影響樂壇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
在剛剛結束的卡特爾世界杯上,Lil Baby 為某世界杯贊助品牌所産出的應援曲《The World Is Yours To Take》,因采樣幾乎照搬自 Tears For Fears 在 80 年代的經典歌曲《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并未達到預期的歡迎程度且評價并不高,還被 Pitchfork 稱為 "2022 年最奇怪的說唱歌曲之一 "。
可以說,過度依賴采樣帶來的投機,也會影響到受衆對于音樂作品的看法和接受程度,對樂壇發展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其中的平衡如何把握,依然是音樂人需要拉扯的極限所在。
結語
當下,采樣在不斷翻新的音樂景觀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采樣與混音之間也正在步入模糊化。本質上,也是由于采樣的易操作性、熟悉感,使得音樂人可能 " 不思進取 ",利用已有的内容惰性産出。這對需要創新永存的音樂行業來講,實則是有一定的隐患。
正如音樂市場在年複一年的更叠中探索着新的生長路徑,采樣也是如此。雖然在近些年,采樣越來越受到音樂人青睐看重,也改變着音樂流派的結構與發展,甚至成為一首音樂作品成功的基因,但也并不意味着便是一勞永逸的生存機制。即便是平台算法,也是在發現新音樂的過程中不斷刷新推薦規則,更何況受衆的審美疲勞也并非是永遠不存在的,懷舊情緒也隻是一時的。
因此,如何在采樣的基礎上打通新老作品,并創作出耳目一新的内容,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