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莞市政府網站
2 月 1 日,東莞市政府發布 2023 年 " 一号文 "《關于堅持以制造業當家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
其中提出,突出以制造業當家,聚焦 " 科技創新 + 先進制造 ",力争到 2025 年底全市營收超百億元制造業企業不少于 25 家,産值超千億元制造産業集群不少于 7 個,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低于 50%。
在增強産業核心競争力方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打造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等産業新立柱,2025 年底前新能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産業集群率先突破千億元規模。
解讀 :剛剛過去的 2022 年,東莞經濟面臨不小的壓力。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東莞 GDP 為 11200.32 億元,同比增長 0.6%。在已公布數據萬億城市中,這一增速僅高于負增長的上海。從總量來看,東莞已被西安超過,在 24 個萬億城市中排名墊底幾乎是闆上釘釘。
東莞是全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城市,對外部環境變化非常敏感。2022 年,東莞進出口總額 1.39 萬億元,同比下降 8.66%。同時,東莞以手機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 " 一柱獨大 ",受消費電子産業周期性下行等影響,去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 5267.39 億元,同比下降 1.3%。
工業占據東莞 GDP 比重 " 半邊天 ",經濟發展要走得更穩,還是要從這個 " 牛鼻子 " 着手。實際上,自 2021 年起,東莞連續三年的政府 " 一号文 " 都與産業轉型升級相關——
2021 年,明确提出打造新動能,高标準規劃建設 7 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并将其作為産業立新柱 " 一号工程 ";2022 年,主題是聚焦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推動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産業新支柱;此次又再度強調聚焦 " 科技創新 + 先進制造 ", 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能級提升。
去年年底,東莞市委十五屆五次全會提出,要主動應對産業周期性調整,把制造業家底和優勢做大做強。不久前的廣東兩會,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再次談到,要堅持制造業當家,持續壯大新動能,培育招引更多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全力抓好産業立新柱。1 月 30 日,東莞又召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 2023 年 GDP 增長 5.5% 以上、争取達到 6%,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增長 12%,工業投資總額增長 15% 等主要目标。
新動能、新産業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對東莞而言,打造 " 第二增長曲線 " 仍然需要時間;但在城市争先進位的競賽中,留給東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 動向
我國将建立中華老字号名錄
商務部等 5 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中華老字号示範創建管理辦法》,提出建立 " 有進有出 " 的動态管理機制,不斷完善中華老字号名錄。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 2 月 1 日表示,目前中國有 1128 家中華老字号,其中 701 家創立至今超過 100 年。從國際上看,重視對老字号的保護支持也是普遍做法。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有條件、有能力、也有必要培育壯大一批我們自己的 " 百年老店 "。
貴州拟發行政府債券置換隐性債務
1 月 30 日,貴州省财政廳公布《貴州省 2022 年預算執行情況和 2023 年預算草案的報告》。其中提到,力争用 3-5 年時間,建立健全系統解決和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體制機制,逐步推動地方發展進入良性軌道。分類防範化解風險。強化法定政府債務管理,嚴格落實政府債券本息償付約束機制。争取高風險建制市縣降低債務風險試點等政策支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置換隐性債務,優化地方債務結構,降低債務成本。
深圳有望新增兩所大學
1 月 30 日,廣東省教育廳對 2023 年第一批拟申報高校設置事項進行公示。其中一是向教育部申請新建一所公辦普通本科,名為深圳理工大學。二是向教育部申請,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改名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升級為公辦職業本科。
去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中西部第一
四川省經濟合作局 1 月 31 日發布消息稱,根據商務部統計,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四川外商直接投資規模 35.3 億美元,折合人民币 230.3 億元,同比增長 5.2%,規模創曆史新高、居中西部第一。分領域看,制造業、高技術産業外商直接投資到資增速高于全國。其中,制造業增長 59.5%,高技術産業增長 34.37%,增速分别高于全國 13.4、6.1 個百分點。
蘇州加入元宇宙賽道
1 月 31 日,蘇州市工信局發布《蘇州市培育元宇宙産業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培育集聚元宇宙核心企業超 200 家,元宇宙相關産業規模達 2000 億元。意見還提出,率先在工業、醫療、文旅、教育等契合度較高的領域打造 30 個應用場景示範項目,加快元宇宙與數字經濟、數字生活、數字治理等實體要素融合發展,賦能智慧城市建設和産業數字化轉型。
# 聲音
國家發改委解讀 " 能用人工的盡量不用機械 "
國家發改委日前頒布新修訂的《國家以工代赈管理辦法》,将于 2023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提到,以工代赈項目應按照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衆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的要求來組織實施。
2 月 1 日,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有關負責同志在答記者問時表示," 能用人工的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衆務工的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 ",是專門針對使用國家以工代赈專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赈項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響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發揮以工代赈項目帶動就業增收的作用,動員引導更多當地群衆參與項目建設,盡可能多地為他們發放勞務報酬。對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實施的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管理辦法》并沒有提出上述要求,這類項目首先還是要确保項目質量、進度和效率,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主體工程建設及附屬臨建、工地服務保障、建後管護等方面用工潛力,盡可能多地組織當地群衆務工就業并為他們發放勞務報酬。
# 數讀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社會藍皮書:2023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大學生就業地域偏好明顯,想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和二線經濟發達城市的大學生仍占大多數,不過這一占比呈緩慢下降趨勢。想去三、四線城市以及小縣城、基層鄉鎮和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占比雖然相對較少,但呈上升趨勢。
藍皮書顯示,大部分大學生依然傾向于 " 傳統 " 大城市。2021 年,想去北上廣工作的大學生占比 34.1%,想去二線省會城市或經濟較為發達的非省會城市的占比 39.27%,合計超過 70%。
盡管如此,藍皮書也顯示,近三年大學畢業生傾向到三、四線城市就業意願呈上升趨勢。2018 年,大學生中想去三、四線城市工作的比例為 7.29%,到 2021 年,這一比例上升到 11.77%。
# 放榜
商務部外貿激勵名單,十城入圍
1 月 30 日,商務部網站公示 2022 年推動外貿穩定和創新發展成效明顯予以激勵支持的拟推薦名單,共十個城市入選,包括遼甯省大連市、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金華市、福建省廈門市、江西省九江市、山東省濰坊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
圖片來源:商務部網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