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書堂》專欄 · 第 452 篇
内容來源 | 摘編中信出版集團書籍
《對賭(實踐版)》,安妮 · 杜克 著
輪值主編 & 責編 | 智勇 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8020 篇深度好文:5744字 | 14 分鍾閱讀
每天,你都要做無數選擇,大的或小的,重要的(比如找什麽工作)或不重要的(比如吃什麽早餐)。
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選擇的結果。
從企業方向決策,到申報什麽學校學習、到選擇哪一款汽車,大大小小的決策決定了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框架,可以說決策質量決定了人生質量。
爲什麽具備一個高質量的決策過程如此重要?
因爲你的人生隻取決于兩件事:運氣和所做決策的質量。你總得把控住其中的一件。
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一、決策之前:厘清思維誤區
從本質上講,任何決策都是對未來的預測。
但是,很多人在決策過程中都存在兩個嚴重的思維誤區:一是 " 結果導向 ",二是 " 後視偏差 "(事後諸葛亮)。
" 結果導向 " 是指人們會根據結果的好壞來判斷決策的好壞。在每一個領域,經常是結果在左右決策的好壞。
你買了一隻股票,股價漲了四倍——偉大的決定!你買了一隻股票,幾乎全跌沒了——糟糕的決定!
你開始健身, 過了兩個月, 體重減輕了, 肌肉增加了——偉大的決定!但是,假如你的肩膀在健身頭兩天裏就脫臼了,那真是一個糟糕的決定!
影響結果的因素很多,簡單來說,除了受個人控制的決策質量,還有 " 運氣 " 這個随機參數。
由于運氣的介入,你做出的決策(有可能造成多種結果)才會産生實際結果。以決策質量和結果進行組合,可以得到四種結果:好決策 + 好結果,是應得的;好決策 + 壞結果,是壞運氣;壞決策 + 好結果,是狗屎運;壞決策 + 壞結果,是咎由自取。
如果陷入 " 結果導向 " 的思維誤區,就會把狗屎運理解成自己的決策高明,從而沿用錯誤的決策方法。
放棄 " 好事發生一定是我的功勞 " 這種想法并不容易,但從長遠來看是值得的。隻要稍稍改變一下忽視運氣的态度,就會對生活方式産生巨大影響。這些小小的改變就像複利,能給你未來的決策帶來豐厚回報。
另一個思維誤區 " 後視偏差 " 是由記憶帶來的一種謬誤。我們會不斷根據事情發生之後能自圓其說的邏輯來叙述整個事件,并對自己的記憶根據叙事的合理性進行修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 事後諸葛亮 "。
當你在做決定時,有些事情你知道,有些事情你不知道。而在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中,真正發生的肯定是你不知道的事。
但在事後,當你知道這件事真的發生了時,就會覺得 =" 果然如此 " 或者 " 我就知道 "。實際的結果扭曲了你對決策過程的記憶。
如果有什麽會比一輩子都在後悔 " 早該知道 " 更糟,那就是一邊後悔一邊還要聽别人對你說 " 我早說過 "。
要修正 " 後視偏差 " 對我們提高決策水平的阻礙,在重大決策過程中就要忠實記錄下自己的思路,考慮的因素,對未來可能産生結果的預測,作爲輔助記憶的工具。然後在結果出來後複盤的時候,有客觀清楚的記錄,而不需要跟自己的記憶作鬥争。
二、簡單上手的 "6 步決策法 "
我們的人生是一個不斷做決策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是掌握一個好的決策框架,能夠提高我們的決策水平以及随之帶來的整體決策結果在概率上最有利的範圍,而不是追求某次特定決策的最佳結果,這是誰也不能保證的。
杜克把決策框架分成主要 6 步。
找出一組合理的可能結果,盡可能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通過對比每個結果帶來的回報确定偏好——從價值取向來看,你有多喜歡或不喜歡每個結果?
評估每個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概率思維)。
評估候選決策将産生你喜歡或不喜歡的結果的相對可能性。
考慮其他候選決策,重複步驟 1 ——步驟 4。
比較這些決策選項。
結果的好壞以及好壞的程度取決于你的目标和價值取向。不管做什麽決定,你總會期待一些結果而排斥另一些結果。幾乎每個結果都會讓你有得有失。這些得失就是回報,它們會決定偏好,因爲你顯然喜歡收益甚于損失。
在一組可能的結果裏,有些結果的回報會讓你得到自己看重的東西,這些回報構成一個決策的積極面;有些結果的回報會讓你失去自己看重的東西,這些回報構成一個決策的消極面。大多數決策同時具有積極面和消極面。
步驟 2 就是要對 " 回報 " 進行判斷。你可以用任何你看中的東西來衡量回報:金錢、時間、幸福、健康、他人的幸福、健康或财富,以及社會貨币等。
當你判斷一個決策是好還是壞時,其實是在問它積極面上的潛力能否抵消它消極面上的風險。衡量決策的質量需要能比較出你的獲益是否值得所冒的風險。
步驟 3 要估算每個結果發生的 " 概率 ",既包括對你已有信息的總結分析,也包括認識到還有哪些重要信息需要進一步收集。
沒有信息,就是你什麽都不知道。完全信息,就是你什麽都知道。對于大多數需要估計的事項來說,你不會走向沒有信息或完全信息這兩個極端,而是處在中間某個位置。進行有根據的猜測意義重大。你越願意去猜測,就會越多地思考和應用你掌握的知識。此外,你還會開始思考那些能找到的讓你更接近答案的東西。
步驟 4 需要對步驟 1 中列出的所有可能結果根據回報和概率進行加權平均,得到這個可選方向帶來的期望值,這個期望值就是你 " 喜歡 " 還是 " 不喜歡 " 這個選項的數學量化。
很多人認爲事情隻有對和錯兩面,而沒有中間狀态,是成爲好的決策者的重要障礙。這個 " 中間狀态 ",就是事情發生的概率或可能性,你需要大膽猜測,就像射箭一樣瞄準靶心,但箭簇可能到達的其它部位也能讓你得分。
做決策時,我們的目标是在願意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選出最有利于實現自身理想的方案(如果沒有好的選項,那麽我們的目标就是選出受損最少的方案)。
三、如何提高猜測的準确性?
怎樣提高這些 " 有根據的猜測 " 的準确性,讓我們的猜測向靶心靠攏呢?杜克給我們的工具是同時考慮 " 内視角 " 和 " 外視角 "。
内視角是指從自己的觀點、信念和經曆出發看待世界。我們很不善于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很不善于判斷自己的信念是否有錯。我們對自以爲知道的東西過于自信。許多常見的認知偏差,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内視角的産物。
外視角是指在自己的觀點以外,别人如何看待你的處境,或是指世界的真實情況。要彌補内視角,就要擺脫自身經曆的影響,盡可能了解别人的觀點和世界的本來面目,因爲它們正是糾正性信息的所在。
你的直覺服務于内視角。第六感也一樣。而直覺和第六感都會被你希望成真的心願所影響。外視角是解除這種影響的 " 良藥 "。
了解别人的觀點,其價值不僅在于他們知道你不知道的有用信息,能夠糾正你所知信息的不準确之處,而且在于即使他們掌握了完全相同的信息,也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信息一樣,結論卻可能大相徑庭。
外視角能糾正内視角的錯誤和偏差,所以看問題時要先從外視角出發。允許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接受别人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會讓你更接近客觀事實。越接近客觀事實,你在決策中用到的垃圾信息就會越少。
四、決策時的 3 種思維
1. 幸福感測驗:長期目标的 " 晴雨表 "
從廣義上說,幸福感是看清一個決策是否會影響長期目标實現的 " 晴雨表 "。當你發現潛在收益或損失(以幸福感衡量)微不足道的時候,就說明這個決策屬于低影響力類型,可以加快決策速度。
有一類決策,無論你怎麽選擇(吃雞肉或魚肉、看《王牌大賤諜》或《公主新娘》、穿灰西裝或藍西裝),從長遠來說(或從短期來看),結果都不會對你的幸福感産生太大影響。
假如你正在考慮的事情通過了幸福感測驗,那麽就可以加快決策速度,因爲做得不那麽 " 恰到好處 " 也沒什麽損失。
盡管很多決定不會顯著影響長期幸福感,但一個糟糕的結果仍會産生短期内的代價:後悔。
後悔(或害怕後悔)幾乎會讓你在任何選擇上都猶豫不決。壞結果發生後,基本上每個人都會立刻後悔。對後悔的擔憂會導緻 " 分析癱瘓 ",因爲你理所當然地認爲多花點時間做決定就不太可能得到一個壞結果,也就不太可能讓你嘗到伴随而來的後悔之痛。
如果你糾結于短期的感覺,而不考慮長期的影響(這才是真正重要的),那麽就會因爲害怕後悔而無法做出決定。害怕後悔的代價是時間。
重複性選擇有助于淡化後悔情緒。
所謂重複性選擇,是指你在決策後可以再做一次同樣的選擇。這在選擇很快又出現的時候特别有用。你可能真心嫌棄午飯時在餐廳點的菜,但幾小時後吃晚飯時就又有機會可以點菜了。這有助于消除短期内的後悔之痛。
選擇大學課程屬于重複性選擇。
選擇第一次約會的對象屬于重複性選擇。
選擇行車路線屬于重複性選擇。
選擇看哪部電影屬于重複性選擇。
重複做決定也爲你提供了選擇一些你不太确定的東西的機會,比如吃沒吃過的食物,看沒看過的節目,你不會因爲這些嘗試付出慘痛代價。隻需一點代價,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好惡,還可能從中發現一些驚喜。
2. 但試無妨:損失趨于零時迅速決策
" 但試無妨 " 是一種有用的思維模式,能夠讓你迅速抓住機會。
" 但試無妨 " 的關鍵特征是下行風險有限,也就是說沒有太大的損失(但可能會獲得很大的收益)。當你處于 " 但試無妨 " 的情況時,加快決策通常并不會增加産生更差結果的可能性。
要判斷決策的下行風險是否有限,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最糟的結果是什麽?
假如結果不盡如人意,我會面臨比決策前更差的情況嗎?
要是最糟的結果不那麽糟,或者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你的情況也不會比之前更差,這個決策就可以 " 但試無妨 "。也就是說,你可以加快決策速度,因爲犧牲準确性的代價有限。
你可能會想," 但試無妨 " 是好,可現實中哪有這樣的好事。然而,一旦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 " 但試無妨 " 的情況遠比想象中要多。
你在申請大學。夢想中的大學很難申請,你被錄取的可能性很低。你還要申請嗎?假設申請成本不高,你沒被錄取的情況也不會變糟,但被錄取的話就進入了夢想中的大學。
你在看房子。不出所料,你在房地産經紀人的帶領下找到了心儀的房子,但賣價要比你的最高出價貴 20%。你還出價嗎?你按自己的價格出價,賣主拒絕了,你沒損失。但要是賣主接受了,你就能以低價買到心儀的房子。
一旦你确認 " 但試無妨 ",就不用太仔細地考慮是否要抓住這個機會,但仍需花時間去執行這個決定。迅速決定是否申請錄取機會很小的大學,但要花時間确保申請材料的高質量。迅速決定是否出價購買心儀的房子,但要花時間确保出價的合理性。
你決定得越快,機會溜走的可能性就越小。機會抓得越快,你發現該決定上行潛力的可能性就越高。
3. 難以決策 = 很容易選擇
明年你有一周的假期,你決定去長途旅行。你已經将目的地縮小到兩個城市:巴黎或羅馬。(也可以把這個思想實驗裏的兩個目的地替換成你特别喜歡或特别想去但又沒去過的地方。)
一般來說,你會爲這類決策發愁。畢竟,決定去巴黎還是羅馬通不過幸福感測驗。像這樣的假期一定會在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裏影響你的幸福感。除非你經常出國旅行,否則這就不屬于重複性選擇,而可能是一生一次的選擇。如果決策錯誤,代價會很高昂。
我們都會面臨很多類似去歐洲哪裏度假的高影響力決策。你可能被兩所心儀的大學錄取,可能發現兩所很棒的住宅,也可能得到兩份理想的工作。然後你就開始爲如何選擇煩惱,想要弄清兩個或更多好選擇之間的細微差距。
讓我們做一個怪怪的思想小實驗:假如你不是在巴黎和羅馬之間做選擇,而是在巴黎和三文魚罐頭廠之間做選擇呢?你會感覺困難或焦慮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這表明相似選項才是拖慢決策速度的原因。要是在潛在收益相差甚遠的選項中做選擇,你不會感覺困難,比方說去巴黎度假一周或在 " 魚下水 " 堆裏度過一周。
這就是爲什麽遇到這類決策時你可以并且應該加快速度。
拖慢決策的東西,即質量非常接近的多個選項,實際上是一個可以加快速度的信号——既然兩個選項具有相似的上行潛力和下行風險,那麽無論怎麽選都不可能出錯。
要是你從比較選項的相對質量出發考慮決策,就會占據有利位置。與其花大量時間去找各個選項之間的細微差距,不如重新審視決策,問問自己:" 如果随便選,我會錯到什麽程度?"
這個問題會讓你前瞻性地思考,認清影響決策質量的是每一個選項的潛力,而不是碰巧産生了哪一個可能的結果。這個問題會讓你看到,兩個選項都很棒,所以無論你選擇哪個都不太可能犯大錯。
因此,這類決策實際上屬于隐藏的 " 但試無妨 "。由于選項相近,你可以任意嘗試,随便怎樣選都不會出錯。這解鎖了一個強大的決策原則:難以決策的時候其實很容易選擇。
當你在爲相近的選項糾結時,通常是在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你花費大量時間,試圖找出兩者之間微乎其微的不同,充其量也隻能看到潛在收益方面的微小差距。
4. 打破僵局:唯一選擇測驗
巴裏 · 施瓦茨在其著作《選擇的悖論》中指出,選擇越多,你越有可能難以取舍;越是難以取舍,你花在 " 分析癱瘓 " 上的時間就越多。
這就是選擇的悖論:選擇越多,焦慮越多。
如果在巴黎和三文魚罐頭廠中間選,誰都沒問題。但如果在巴黎、羅馬、阿姆斯特丹、桑托林島和馬丘比丘之間選呢?
你可以用 " 唯一選擇測驗 " 來打破僵局。做決策時問問自己:" 如果這是唯一的選擇,我會感覺滿意嗎?"
" 唯一選擇測驗 " 可以清除阻礙你做出決策的垃圾信息。隻能去巴黎,你感覺心滿意足;隻能去羅馬,你仍感覺心滿意足。如果是這樣,那麽無論怎麽選你都會開心幸福。
這種從菜單上選擇點什麽菜的策略可以廣泛用于一般決策。做任何決定,都要花時間區分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然後,你就可以快速決策。
分類,即根據你的價值取向和目标找出 " 好的 " 選擇,是決策時間能夠帶給你的最大收獲。分類是決策的重頭,也是放慢速度的價值所在。
當你完成分類,挑出一個或多個好的選項時,加快速度就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假如各個選項非常接近,你不妨随意選擇。在符合标準的選項中間多花時間挑揀,決策的準确性通常也不會比随機選擇高出多少。
這就是辨别低影響力決策,尤其是那些重複性決策如此重要的原因。這類低風險決策讓你有機會去嘗試。嘗試會告訴你什麽可行、什麽不可行,有助于你弄清自己的喜好。通過這些嘗試,你可以掌握更多信息,并在更準确的分類中獲得回報。
從長遠的視角來看,你應該把人生所有的大小決策看成是管理一個投資組合,你的目标是讓投資組合總體回報讓自己滿意。
而不是拘泥于每一個單項投資的成敗,因爲運氣的作用在單次投資中是無法準确估量的。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