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則視頻被熱烈讨論。
up 主「戶晨風」在成都街頭,随機找了一位老年人去超市。
被采訪的,是一位 78 歲的阿婆。
她一個月隻有 107 元養老金。
并向拍攝者傾訴,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吃過肉了。
随後的視頻中,戶晨風聲稱自掏腰包,爲老人買了 20 斤大米、一袋面粉、兩塊五花肉,共花費 127 元。
老人接過商品後的落淚道謝,戳中了不少網友的内心。
但沒想到,這個視頻很快就被 B 站下架,甚至 up 主的賬号也被永久封禁。
平台沒有公布原因,網友們的意見逐漸分成兩個陣營。
一方認爲,up 主「利用弱勢群體進行流量變現」,該封。
另一方認爲,up 主幫助了一位貧困老人,不該封。
從網友的論戰中,可以發現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無論是手機還是大銀幕,我們目力所及的貧窮與苦難,似乎越來越少了。
于是,貧困成爲了孤例。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幾年,窮人似乎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無數國産劇陷入了「懸浮」的怪圈。
就拿近期翻車的《心想事成》來說。
電視劇主打奮鬥題材。
但,起手就是住在北京二環内的四合院。
從家門口走到客廳,要一路小跑。
室内更是寬敞明亮,家具齊整。
孫家姐妹倆從小住在一個房間。
姐姐抱怨過自己沒有獨立空間。
「總不能住在一起一輩子吧,從小到大擠一間房」
可兩人的房間有多擠呢。
鏡頭一轉,兩張床橫卧兩頭,中間還能擺上沙發、茶幾、書櫃、梳妝台等家具。
空間寬寬裕裕,改造成兩間毫不費勁。
旁邊,有一間留給奶奶的閑置房。
房頂,還有一處幹淨雅緻的露台。
在這樣的條件下,姐姐的夢想是要買下 CBD 旁邊的高檔小區。
「努力、奮鬥」的空喊口号,在這裏顯得過于矯情。
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自然不懂前往羅馬的路有多麽崎岖。
而劇中另一個「窮人」代表,追求姐姐孫心的小褚,是個房産中介。
在孫心媽媽眼裏,大專生不靠譜,中介收入不穩定,完全指望不上。
但鏡頭之下的他,其實也不算窮。
開着高檔哈雷摩托,在城裏自由馳騁。
京 A 黃牌,至少兩塊。
這樣脫離現實的情節,早已成爲國産劇的常态。
去年,馮小剛執導的電視劇《北轍南轅》。
藍盈瑩飾演一名四五線龍套演員。
不過,與我們印象中那些四處奔波領盒飯的龍套演員不同。
她同樣是住在一套很大的四合院。
憑借着莫名的「好運氣」頻繁接戲,眼看就快大紅大紫了。
同年的《生活家》,也是給主角立了「窮人人設」。
還特意安排了母女倆爲省飯錢去超市一通試吃的情節。
但,精緻的住所和自信滿滿的生活态度,卻又根本不像是窮人家。
還有早兩年的電視劇《夢回》。
剛畢業的建築系實習生,明明沒正式工作也沒錢,卻在北京住着超大的豪華複式小樓。
如今,盤踞在内地熒屏上的主角,永遠都是律師、建築師這些光鮮靓麗的成功人士。
名牌包包,華麗服裝,更是一套借一套的換。
貧窮不僅被折疊了,窮人的概念也被徹底扭曲了。
長此以往,國産劇給觀衆設下了一種假象——
真正的窮人,不見了。
戶晨風相關話題的帖子下,有許多網友錯愕。
第一次知道,有的老人隻能拿到一百塊養老金。
第一次知道,一百塊隻能買這麽點東西。
「我第一次知道 ××」。
類似的句式,在去年《隐入塵煙》大火時也曾流行。
電影結尾,馬有鐵終于等來了麥子的收成。
買家除去水分,再抹掉 4 塊零頭,算出來 3970 元。
拿到後,還得先去還錢。
種子、化肥、農藥,一共是 1570 元。
馬有鐵忙活一整年,所剩寥寥。
許多人對此感到驚詫,懷疑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窮人。
對貧窮的想象力正在退化,真實的貧困卻尚未完全解放。
事實上,真實的底層生活,早不是第一次被拍出了。
曾幾何時,我們有許多将鏡頭對準窮人的影視作品。
常被大家提起來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拍出了北京普通人的煙火氣。
至今豆瓣 8.8。
還有講述滬飄的《外鄉人》,豆瓣評分高達 9.3。
劇中對外鄉人生活岌岌可危的狀态描繪得非常精準。
有個中年包工頭,一聽說身份證找不回來了,立刻蹲地嚎啕大哭。
因爲在那個年代,沒有身份證對于外鄉人而言就是寸步難行。
除了電視劇,還有更多紀錄片相互呼應。
兩年前,一部紀錄片翻紅,戚小光導演的《女子宿舍》。
該片未上映就被封禁,隻能從鳳凰衛視的回訪專題片中,略窺一二。
就是這樣一部「不存在」的片子,在豆瓣被刷出了9.5 高分。
跟随鏡頭走進的,是一間2 元一晚的旅館。
婦女們擠在不足 10 平米的房間内,高低錯落的床位就像偷工減料的木匠随意搭成的。
她們的年紀四五六十歲不等,有的逃婚背井離鄉,有的無法忍受丈夫的家暴。
「哪有家?有家在這幹啥啊」
方淑珍,是宿舍的常駐大使。
54 歲到 62 歲,八年間一直再次居住。
爲了生計,她在醫院做護工,每天要照顧二十多位老人。
端屎端尿,一個月才 1000 塊錢。
沒有醫保,連病都不敢治。
同歲的王淑芹,就深受其擾。
長年幹農活累活,讓她的雙手鬧起痛風。
發作起來整宿難免,也找不到活幹。
可當醫生讓她去拍片子時,她頭也不回就走了。
四百塊錢,她不敢拍。
花卷配鹹菜,就是一天的夥食。
能捱過一頓算一頓。
「一塊錢我們都舍不得啊」
她們的遭遇是個例,但絕非孤例。
鏡頭未記錄下的,還有年過七十仍然外出務工的老人。
即使發病昏迷,醒來也咬牙硬抗,隻爲了養活家中殘疾的兒女。
體面與尊嚴,是中國最廣大的普羅大衆所需要獲得的樸實價值。
這種價值,來之不易。
「不管咋的,咱們得活下去」
類似《女子宿舍》的國産影片,還有很多。
創作者并不局限于對苦難的描繪,而是添注了對社會的思考。
豆瓣 9.7 分的《最後的棒棒》,将鏡頭對準消亡行業的堅守者。
「棒棒」老黃,66 歲。
頭發白了,脊背駝了,仍然往返肩負着上百斤的貨物。
趴在廁所的地闆上,徒手掏馬桶。
将粘上糞便的手洗了三遍,隻爲了賺 20 塊。
徐童的紀錄片《算命》,豆瓣 9.2 分。
揭露的,是城鄉結合部遊民的真實處境。
算命先生曆百程,邁着瘸腿來到市集擺攤。
一同帶來的,還有他的癡傻老伴。
「當代傻活佛」
幾日連軸轉,賣力吆喝算卦。
可臨回家前,兜裏落不下百十塊錢。
「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
深受貧困困擾的,遠不止農村的老人們。
因爲貧困,所以沒有接受教育。
也因爲沒有學曆,逐步陷入貧窮。
這是套在底層人民身上的惡性循環。
李楊導演的《盲井》,用一起礦難騙保案的始末,揭開礦民的險惡環境。
窮山惡水出刁民,不該是一句推斷。
更應該反思,面對貧窮,我們能做些什麽。
電影《蘋果》,用一個看似狗血的故事,戳破了殘酷的社會邏輯。
少女劉蘋果淪爲富人家「借腹生子」的機器。
被剝削的女性,被壓榨的窮人,構成了文明底部沉默的大多數。
從個人的倫理難題,到群體的結構困境。
中國獨立電影人不僅愛拍,而且會拍。
本質上,是出于對底層人民報以的最大關懷。
正如《算命》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幕。
「算不盡芸芸衆生微賤命,回頭看五味雜陳奈何天。」
遺憾的是,目前的國産劇裏,越來越難看到這樣的底層生活。
大多國産劇更願意拍攝精緻體面的上流社會。
窮人消失了。
現實關懷也漸漸不複存在。
影評人毛尖就曾批評過,現在的國産劇最看重出身論。
「永遠按照地位和财産來分配顔值,再按顔值來分配道德和未來」
似乎隻有高顔值、有錢人,才能做得了主角,才能獲得美好的未來。
一方面,流量化的市場規則,讓影視作品愈發套路化。
故事不用深刻,隻要蹭到熱度和情緒即可。
拍攝不用細摳,隻要後期加點濾鏡即可。
演員也不用深入角色,隻要美麗可愛即可。
所有的制作鏈條,都隻在乎浮華外殼,不再注重内核走心。
單一而媚俗的橋段,會讓觀衆的視野變得愈發狹窄。
放任繼續,那麽早晚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滿屏的爛劇,失去選擇。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我們獨有的「技術問題」。
薛定谔式的删減标準,不僅讓投資方望而卻步,更讓無數構思死于搖籃。
剩下的,就隻有持久打遊擊戰的地下導演們。
更要命的是,輿論環境也愈發不利于現實主義作品的拍攝與探讨。
反映底層生活的影片總會被扣上「醜化中國」的帽子。
早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都斬獲金獅獎殊榮。
但,批評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
負面的揭露,有說是媚外,有說跪舔西方評委。
去年突然大熱的《隐入塵煙》,更是陷入這樣的争議。
不少人認爲,這種電影就是爲了有意抹黑中國。
可是,關懷底層,揭露黑暗,本應就是文藝創作者的良心所在。
而愛國的标準,也不該僅限于贊美。
直面落後的一面,才能爲小人物立言,爲底層社會求變。
此次戶晨風視頻被删,就有網友揶揄。
說标題取錯了,應該叫《107 元養老的大娘,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細細想來,78 歲的阿婆與 66 歲的二舅,何其相似。
但,網友的反應與兩則視頻的命運,卻迥乎不同。
歸根結底,也許源自「焦慮」二字。
畢竟,直面貧困,徒增不安,顯然不利于網友們的身心和諧。
帶着這個思路,諸如《心想事成》的國産爛劇,似乎也「沉冤昭雪」。
隻是,那些鏡頭下的脆弱、孤獨、無助,我們都再難得見。
社會的發展,總是伴随着陣痛。
記錄這些疼痛,是爲曆史書寫注腳。
消費苦難,無異于制造苦難。
無視貧窮饑餓的存在,比饑餓還要可怕。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三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