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雲追求增長和規模,混合雲追求利潤。
文丨王與桐
編輯丨程曼祺
《晚點 LatePost》獲悉,阿裏雲正在裁減爲政企客戶定制行業解決方案的項目制業務,并在 IoT(物聯網)業務線砍掉硬件集成業務并縮減相關人員。
混合雲事業部部分團隊裁員比例達到 30%。IoT 硬件集成業務裁員比例超 50%,該部門剩下的人員将被打散并至其他業務。
同時,阿裏雲正擴大公共雲事業部和 AI 部門的招聘。阿裏雲招聘官網目前在招崗位約 500 個,人數超 1500 人。
此次人員調整是 11 月底阿裏雲組織結構調整的後續動作。它也顯示阿裏雲長達一年的戰略梳理和高層人事變動可能暫告一段落。
新調整後,阿裏雲的戰略重點來到公有雲(阿裏雲稱爲公共雲)。
在三季度的财報電話會上,阿裏巴巴集團 CEO 和阿裏雲智能集團 CEO 吳泳銘說,阿裏雲的戰略定位是:"AI 驅動、公共雲優先。"
這一戰略落實到了最新的組織變動中:據了解,阿裏雲新整合的公共雲事業部以追求規模增長和擴大市占率爲目标;包含私有雲(阿裏雲稱專有雲)的混合雲事業部則主要追求利潤。
2022 年,阿裏雲還在強調高質量增長和盈利;而從今年 4 月的阿裏雲峰會開始,阿裏雲已多次推出降價和生态優惠計劃,讓利以吸引開發者,重新超前投入、謀求擴張。
阿裏雲被認爲是淘寶天貓之後阿裏最具潛力的業務,但近年也陷入低增長,據三季度财報,阿裏雲的營收增速已從二季度的 4% 滑落至 2%。
通過内部戰略與組織調整,阿裏雲試圖抓住新機會,重回快速增長軌道。
阿裏雲動蕩一年後,确立新組織結構
過去 12 個月裏,阿裏雲已更換了 3 位 CEO,阿裏雲和阿裏集團的關系也經曆了先分後合的變化。
基層團隊行動力和執行力不可避免地受影響。有阿裏雲員工的感受是,過去一年的調整像 " 過山車 "" 不知道接下來該幹嘛 "。
随着 11 月底阿裏雲确立新組織結構,這種密集變動可能暫告一段落。
新調整後,阿裏雲在銷售側形成了 3 個并行的事業部:公共雲事業部、混合雲事業部和國際事業部。這 3 個部門都向今年 9 月接任張勇擔任阿裏雲智能集團 CEO 和董事長的吳泳銘彙報。
在産品和研發側,阿裏雲成立 " 産品架構與穩定性部 "(内部稱爲風險控制信息系統)和 " 基礎設施事業部 " 兩大部分,它們均向去年底上任的阿裏雲 CTO 周靖人彙報。周靖人之前,阿裏雲未設 CTO 一職。
新組織結構的最大變化在于整合形成了新的 " 公共雲事業部 " 和 " 混合雲事業部 "。
這之前,阿裏雲銷售側按照行業和區域劃分,公共雲和混合雲相關銷售團隊分散在各個不同行業與區域中,它們都向今年 12 月離職的阿裏雲前首席商業官蔡英華彙報。
新調整更強調和明确了公共雲與混合雲的區别和不同打法:公共雲事業部主要追求規模,以擴大市場占有率爲目标;混合雲事業部則主要追求利潤。
此次人員縮減的重點部分之一,正是要背盈利目标的混合雲事業部中與專有雲和定制集成項目相關的人員,尤其是需要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的 " 解決方案研發部 "。
混合雲事業部接下來要用更标準化的産品與合作夥伴一起服務政企市場,即阿裏雲 " 被集成 ",合作夥伴在阿裏雲的标準化産品上做開發和服務,滿足定制化需求。
裁撤 IoT 業務線則是阿裏雲在收縮表現不佳的枝幹業務。
該部門成立于 2017 年 4 月,曾被寄予厚望。2018 年雲栖大會上,時任阿裏雲總裁的胡曉明稱 "IoT 是阿裏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和雲計算後新的主賽道 ",并表示 " 阿裏雲計劃在未來 5 年内連接 100 億台設備 "。
原本阿裏雲 IoT 業務有兩大部分:to C 應用包括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攝像頭等智能家居設備;to B 業務包括給開發者提供物聯網操作系統。
調整後,阿裏雲 IoT 業務保留了與公共雲和 AI 更相關的部分:将軟件團隊并入計算平台,圍繞公共雲開展業務;在大模型上探索 IoT 設備和 AI 的結合,如用阿裏雲通義千問大模型操控機器人;硬件集成業務被裁撤。
從做加法到做減法,公共雲成爲戰略重點
确立新組織結構、縮減部分業務,是爲了發力阿裏雲新戰略:公共雲優先。
這之前,阿裏雲在專有雲部署比例較高的政企市場嘗試已久。2019 年 10 月,原數字政府業務部升級爲數字政府事業部,數字政府成爲阿裏雲重點方向;2021 年 5 月,時任阿裏雲總裁的張建鋒在阿裏雲峰會上說:" 阿裏雲爲全面服務政企市場做好了準備。"
然而政府和大型國央企近年更偏好國資雲。據中國政府采購網數據,2021 年阿裏雲、騰訊雲和華爲雲共中标了 202 個項目,而中國電信一家的雲計算項目中标就有 625 個。
阿裏雲的政府和大型企業訂單也受到阿裏集團整體情況影響。以海口城市大腦項目爲例,在 2018 年以單一來源采購方式中标一期工程的阿裏雲卻沒能在 2021 年拿下二期工程的全部訂單。
政企業務本身也更難規模化盈利。它的私有部署比例高、定制化程度高、服務周期長,是 " 苦活、累活 ",也更難發揮技術和産品的差異化優勢。由于新增長點匮乏,各雲廠商此前都難下決斷收縮這塊業務。
2023 年初的大模型熱潮帶來了新增長空間,阿裏雲正試圖做成 AI 時代的算力基礎設施。
從技術和業務邏輯看,"AI 算力基礎設施 " 的重點是公共雲。因爲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使用環節)都需要調度彈性算力資源,且要求及時響應,這與在各地建有數據中心、能及時滿足算力波峰波谷變化的公共雲更契合。
不過 11 月的最新組織結構調整前,阿裏雲更多是在做加法,尚未表現出收縮定制化業務的決心。
一方面,從今年 4 月的阿裏雲峰會開始,阿裏雲就多次調低基礎産品價格、提高分銷商傭金并面向 AI 開發者和高校師生推出優惠福利,以吸引新用戶,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阿裏雲在今年 6 月調整了一次銷售側組織結構:把區域條線重新梳理成七大區域,由蔡英華統管,并給各大區配備專屬的解決方案架構師、銷售運營和分銷等經營團隊,給了政企大客戶業務更多技術和人力支持。
今年 9 月,曾有市場消息稱阿裏雲可能引入來自三大運營商的投資。
現在的新調整則顯示,阿裏雲開始 " 做減法 " 了:明确公共雲和定制化項目的主次,更聚焦公共雲。
11 月 16 日,吳泳銘在阿裏巴巴集團财報中表示:未來阿裏雲的發展戰略将圍繞 "AI 驅動,公共雲優先 " 展開,阿裏雲将減少項目制銷售訂單,也就是專有雲訂單,加大投入公共雲核心産品。
12 月初蔡英華的離職可能也與阿裏雲的戰略轉向有關。蔡英華曾任華爲企業業務 BG(事業群)中國區總裁,他去年 3 月加入阿裏雲負責全球銷售時,被視爲 " 阿裏雲學華爲 " 和 " 更重視泛政府業務 " 的标志。
吳泳銘成爲阿裏集團新掌舵人後曾多次提到要 " 喚醒阿裏的創業心态 "," 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舍 ",過去 " 必須翻篇歸零 "。
相較于定制化需求較多的政企市場,以互聯網客戶爲主的公共雲市場是阿裏雲起家的根據地和優勢市場。
阿裏雲在今年 10 月底的雲栖大會上披露,目前中國 80% 的科技企業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裏雲上。
阿裏雲也投入了更多力量支持 AI 生态,在 11 月開源了 720 億參數的通義大模型,成爲中國大型科技公司裏唯一開源自研大模型的公司。
阿裏雲不想靠模型本身賺錢,而是想爲訓練和部署模型提供算力,它看到的機會是成爲微軟,而不是做 OpenAI。
新戰略能取得多大成果,不僅取決于阿裏雲自己的調整,還要看中國整個 AI 行業的發展勢頭。中國的大模型行業仍在追趕 GPT 3.5,基于大模型推出的應用數量也少于歐美。
十四年前起步的阿裏雲,曾幫阿裏從一個互聯網公司轉變爲互聯網科技公司。雲計算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可積累多種技術棧能力和壁壘的領域。
現在,重新做出取舍的阿裏雲需要在新的 AI 浪潮裏證明,立足技術,真的能做成一家足夠賺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