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了一個朋友去特斯拉維權,狗東西看降價了挺便宜買了一台"。
特斯拉,這條 " 鲶魚 ",時不時就攪動一下汽車市場緊張而敏感的神經,全球市場如此,中國市場更是如此。
2023 年 1 月 6 日,特斯拉國産車型大幅降價,調整後 Model 3 後驅版 22.99 萬元起售,Model Y 後驅版 25.99 萬元起售,創下曆史新低。被特斯拉 " 割韭菜 " 的一茬接一茬," 維權事件 " 不斷上演,但它的銷量不減反增,也就有了文章最開頭的那一幕。
針對特斯拉新年伊始的突然降價,大多數新能源品牌選擇不跟進,畢竟去年底在針對 2023 年 " 國補 " 取消、原材料市場漲價、供應鍊依然存在短缺等多重因素影響疊加下,一部分品牌官宣了 2023 年産品漲價的決定。
2023 年新能源新車的價格漲跌榜
選擇漲價的,是因為 2022 年銷量不佳?選擇降價的,是銷量優異嗎?
可以看出,相比 2021 年,上述新能源品牌在 2022 年都取得了喜人的增幅和銷量。其中有銷量絕對領先的比亞迪,也有同比增幅超過 11 倍的極氪,它們均采取了謹慎的态度;而目前選擇跟進降價的均來自造車新勢力,小鵬和 AITO 問界。
汽車行業 " 太卷 ",這是共識。到底是燒錢卷,還是掙錢卷,各家都有自己的一本賬。
2023 年新能源車 " 退補 " 行業專家給出的建議和市場預測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的預測,2023 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将面臨政策環境、技術重塑、産品升級等多重變化,國内市場競争會愈加激烈。這其中的有利因素包括國務院《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多家電池企業發布了動力電池創新解決方案,同時預計 2023 年國内将有超過 100 款新能源汽車上市,汽車企業對多元化、新興消費需求的響應能力有所提高。
與此同時,2023 年新能源市場還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首先是歐美等國家在電池、芯片等領域出台了《芯片和科技法案》、《通脹消減法案》等,保護本土供應鍊建設,欲壓制我國的造車企業,此外,上遊原材料漲價、芯片結構性短缺問題依舊突出;其次,2023 年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完全退出,消費者購車成本上漲,最高可達 1.26 萬元 / 輛。企業層面,未來 3-5 年将有 80% 的燃油車品牌 " 關停并轉 " 産生大量閑置的生産線,新技術的投資成本較高,最終會在終端顯現。
我國汽車消費市場進入存量時代,新能源車銷售布局不僅要把目光聚焦在一線、新一線城市,更要充分認識到二線及以下城市的用車需求。根據相關部門預測,2023 年二線及以下城市的購車需求将持續釋放,其銷量占比有望超過 60%(2015 年為 21.2%,2021 年為 49.9%)。
據中汽協、乘聯會的分析顯示,2023 年中端車型(15 萬 -30 萬元)将加速滲透,新能源車銷售結構将從啞鈴型向紡錘型持續優化,其占比将有望接近 50%。
衆所周知,新能源車價格中的重要構成是動力電池,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資料顯示,動力電池性能與成本經濟性還有很大的提升潛力,2023 年,動力電池系統價格有望降至 900 元 /kWh,而電池能量密度将升至 350Wh/kg。隻有動力電池的價格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整車才有真正降價的空間,否則不是通過減配,就是采用非健康的資本運作來達成。
選購新能源車 需要從過往幾年的市場表現中找門道
盡管在一些行業報告中稱,2022 年全年,我國乘用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 1.9%,達到 2054.3 萬輛,但根據新車上險量數據顯示,2022 年乘用車市場同比下降了 2.77%,銷售總量為 2050.0 萬輛。這是繼 2021 年乘用車市場呈現 6.24% 同比增長後,再次出現總量下滑。
分攤到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細分市場,燃油車持續下滑的态勢和新能源車陡然上漲的狀态,形成了鮮明對比。2022 年新能源車占整體乘用車市場 25.65%,增幅顯著(2021 年的市占率隻有 13.89%)。在新能源車市場,造車新勢力的市占率在 2022 年開始下降,比例為 22.84%(2021 年為 26.21%,2020 年為 26.10%)。
根據一些行業機構預測,2023 年新能源車市場有望突破 800 萬輛大關,這其中的增量絕大部分将會是傳統車企貢獻的。
至于新能源車的技術路線之争,基本聚焦在純電與插電、增程之間。2022 年,純電車型的占比下滑至 75.48%(2021 年為 81.26%,2020 年為 80.71%),插電及增程車型的占比上升至 24.52%(2021 年為 18.74%,2020 年為 19.29%),因此将 2022 年稱之為 " 插混及增程的爆發之年 ",并不為過。
不過 2023 年,插混及增程産品是否能延續 2022 年的勢頭繼續 " 攻城略地 ",現在無法斷言。畢竟在 2018 年,也出現過純電占比下滑,插混産品迅速提升的現象(2018 年純電車型占比由前一年的 82.53% 下降至 75.8%,插混車型由前一年的 17.47% 上升至 24.2%),但随後 2020 年、2021 年的純電車型占比均超過 80%。
選擇與避險 在 2023 年尤為重要 力争不當 " 韭菜 "
風險與收益總是交織在一起,原本在資本市場頻發的事情,現在在競争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呈現,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汽車企業 All In 新能源,既有因水漲船高的原材料需求激增而引發的成本上升,也有因技術革新快(伴随一定程度的内卷)而導緻的産品價格下降。
筆者認為,與接下來激烈的市場競争相比,疫情影響的 3 年,是新能源車行業發展過程中的 " 緩沖區 "。在此期間,若汽車企業一直在充分修煉内功、打磨産品與技術,接下來迎接它的将是相對可期、可控的發展前景;否則,2023 年的新能源車市場将會把部分造車企業打回原形,甚至直接面臨市場的淘汰。
消費者,到底該買漲,還是買跌?
作為大宗消費品,汽車一直以來都不是 " 理财産品 "(那些鳳毛麟角的超豪華品牌除外),所以購置後産生貶值的情況實屬正常,不論是本身市場的更替所産生的價格下跌,還是因廠家銷售策略所導緻的降價,本質上都是因市場規律和供需行為而發生的。
筆者建議,在消費者選購新能源産品時,首先從自身用車的主要需求點出發,沖動消費行為在 2023 年要盡量避免;其次,新能源車配套技術的升級會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甄别産品時,要重點關注品牌過往的安全性表現(動力電池安全、機械安全、用戶信息隐私安全等尤為重要);最後,觀察品牌對外公布的技術發展是否成體系,因為這直接會影響其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和節奏,同時這也是資本市場或企業資金投入最為看重的一點。
滿足以上幾點,消費者就可以基本放心的選擇新車了。
2023 年,新能源車整體銷量會繼續攀升,産品推陳出新的速度還會加快,市場必定會迎來血雨腥風的競争。如果将中國新能源車行業比作 NBA 的年度賽事,剝離掉之前常規賽花哨的表演,真正實力對決、硬碰硬的季後賽即将拉開序幕。
就在這篇文章發布前一天,有消息稱,今年特斯拉還會降價,預計 Model 3 會跌入 20 萬元以内。倘若消息屬實,友商們是跟進還是堅持?持币待購的消費者,是買漲,還是買跌呢?
(圖 / 文 網通社 霍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