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的本質是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國内日益内卷的大環境下,所有人都開始對自己要求嚴格起來,努力提升職業技能防止被時代被同行淘汰。
但在國際友人眼裏,内卷是不可能内卷,相同的經濟背景下,國外的勞工同胞們有的隻是對資本家的憤怒與不滿,從不會自我内耗,一言不合就開始罷工。這也是最近幾年 " 罷工 " 這樣的字眼越來越頻繁的原因。
12 月 2 日,九家大衆汽車工廠及零部件工廠的工人開啓了爲期兩小時的罷工,這導緻裝配線停工。
工會 IG Metall 表示,大衆位于沃爾夫斯堡的主要工廠擁有 70000 名員工,爲期兩小時的罷工意味着包括高爾夫在内的多款車型無法生産。
據外媒報道,在這次大規模罷工活動中,早班工人罷工兩個小時,晚班工人計劃提前下班,以抗議大衆汽車集團的一系列降本措施,其中包括爲 12 萬名員工減薪 10%。
甚至有德國工友們直接表示,盡管他們的工資高于中國同類職工,但管理層的薪資更是高得離譜,管理層豐厚的收入成爲了他們心裏的隐患。
自古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别是管理層高薪這種非常的不均。
看上去德國大衆工友們的罷工是爲争取自身利益的抗議行徑,實際上也是在德國工人階級中一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過程。不得不承認,德國能夠成爲共産主義的故鄉,還是有一定曆史底蘊的。
一場浩劫
過去幾個月裏,包括大衆、奧迪、福特、Stellantis 等 4 家車企,以及 4 家零部件巨頭在内的 8 家企業,已陸續宣布将在歐洲裁員約 5 萬人,還有車企公開表達了自己的降本計劃。
汽車行業過冬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不僅僅是大衆一家的特别情況,但大衆一定是最激進的一個。
今年 9 月 2 日,大衆汽車發布的聲明稱,爲進一步削減開支,公司正考慮關閉其在德國的一家汽車制造廠和一家零部件廠,這也是大衆汽車自 1926 年成立以來首次關閉德國境内的工廠。此外,大衆還将裁員上萬人,并且打算全員降薪 10%,以減少成本,提高競争力。
作爲應對,工會 IG Metall 表示理解企業的困難,并且在此之前就給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臨時工資上調存入基金、減少工作時間,放棄 2025 年和 2026 年的獎金等提議,稱可節省 15 億歐元(約 114.69 億元人民币)。
如此自斷一臂的卑微乞求,隻希望大衆能夠不要關閉工廠和裁員。當然,大衆駁回了這一建議,顯得有些我行我素,一幅改革勢在必行的樣子。
大衆汽車相關發言人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大衆汽車在德國關廠裁員是不可避免的。" 大衆汽車要擺脫目前的困境,不能隻靠‘創可貼’式的措施。大衆汽車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他歐洲同行的近兩倍,需要在三年至四年内減少 40 億歐元。
比起縫縫補補,大衆這一次是鐵了心要收縮戰線。這不僅是大衆汽車曆史上首次決定關停工廠,也是他們打破了一份長達 30 年(2029 年到期)的就業保障協議。
去年年初,大衆曾發布過盈利目标,預計到 2026 年要實現 6.5% 的利潤率。但據市場研究機構 Evercore ISI 分析師克裏斯 · 麥克納利提供的數據,大衆汽車的利潤率從 2023 年的 3.8% 下降到 2024 年上半年的 2.3%,與 6.5% 的長期目标相距甚遠。
大衆集團的最新談判與德國金屬行業工會(IG Metall)未能達成協議,阻止罷工的合同義務于 11 月 30 日到期。IG Metall 的談判代表 Thorsten Groger 表示:" 大衆汽車本有機會在三輪談判中承諾不關閉工廠、不進行大規模裁員,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從 12 月開始,我們将采取适當對策,大衆汽車将面臨一場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的勞資糾紛。"
從德國東南部的茨維考工廠開始,迅速蔓延至沃爾夫斯堡、漢諾威、埃姆登等 9 家工廠,66000 名員工加入抗議,生産線全面停擺。而這還僅僅是 " 警示性 " 罷工,大概就是讓大衆看看工會的執行力,更大的暴風雨還在後面。
如果 12 月 9 日雙方的談判再無結果,罷工可能升級爲 24 小時甚至無限期停工。
接着奏樂接着舞
從德國工友們的反饋來看,更大規模的罷工正在醞釀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衆告知工會裁員降薪前工會甚至還在琢磨漲薪。" 原本還想要求加薪 7%。在我們看來,考慮到德國過去兩年的通貨膨脹,這個漲薪幅度是合理的。" 的确,2023 年德國通貨膨脹率爲 5.9%,但是食物價格上漲了 12.4%。
沒有想到大衆不僅不給漲價,還要直接關閉工廠,裁員并降薪 10%,這樣的消息對于工會來說無異于是晴天霹靂。
目前,德國也處于換屆選舉的關鍵時期,大衆在這種重大決策上挑了個好時候,作爲公司股東,事實上德國政府有義務參與進來,在此之前朔爾茨政府就表達過不希望看到大規模失業的情況。
但即将下台的朔爾茨現在可能更關心自己的前途,而不是工友們的。
有工友表示,目前工會正在計劃更大規模的罷工行動,從之前 2 小時停工直接升級爲 4 小時。就這一點而言,德國工會比美國 UAW 還是要講道理得多,還有 " 警示性罷工 " 循序漸進往下走,美國 UAW 是說不幹就真不幹。
但無論是這一次大衆的罷工事件還是去年美國三大車企聯合罷工,都是傳統西方汽車業困境的一個縮影,未來相信還會有更多類似的裁員事件發生。
根據預測,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歐洲車企裁員人數恐怕要超過 5 萬人,而且這場裁員潮似乎還要延續到 2035 年。僅僅是在德國,汽車行業的裁員就可能會造成高達 18.6 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
當前,世界經濟疲軟、通脹高企,疊加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成本激增等各種因素影響,接連不斷的裁員潮正在主機廠和零部件巨頭之間輪番上演," 跨國車企過冬 " 已然成爲常态。
或許,對于大衆們來說,他們的問題并不僅僅在于裁員和關閉工廠,而是在未來的市場競争中願不願意放下曾經的榮耀,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位置。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